王嵐
[摘要]通過心理咨詢活動,發(fā)現ABC理論(ABC Theory of Emotion)可以有效運用于指導緩解考試帶來的焦慮情緒。考生對高考所持有的非理性觀念是促生考試焦慮的重要原因,咨詢師可以針對這種非理性觀念提出質疑,并通過揭示其不合理性來動搖非理性觀念,并引導考生用理性的觀念代替非理性觀念。
[關鍵詞]高考;考試焦慮;ABC理論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14-0051-03
高考對于社會和考生個人所具有的意義毋庸多言,這也使其極易成為考生及其家庭的壓力源。高考前有針對性的心理調適是中學心理咨詢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在高中的教學實踐中,如何有效緩解高考考生的心理壓力,一直是心理咨詢教師們積極探索的問題。通過長期摸索,筆者基于ABC理論逐漸總結并整理出一套緩解考試焦慮的方法,并在學生個別面談和團體輔導實踐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理論基礎
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Albert Ellis)創(chuàng)建的。其主要內容是:激發(fā)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fā)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后果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fā)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也就是說,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并不是由誘發(fā)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經受誘發(fā)事件的人對該事件所持有的不正確的看法和信念所導致。
考試焦慮是個人由于面臨考試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反應,它是在應試情境刺激下,受個人的認知、評價、個性特點等影響而產生的,以對考試結果的過度擔憂和情緒緊張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應狀態(tài)。考試焦慮的行為表現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煩躁、抑郁等,還有的人會出現反復關窗、不停洗手等強迫行為癥狀。
運用ABC理論緩解考試焦慮的邏輯基礎是,引發(fā)考試焦慮的并非是高考本身,而是考生對高考所持有的非理性觀念。咨詢師可以引導考生修正關于高考的非理性觀念,理性對待即將到來的高考,重建積極情緒,從而達到緩解考試焦慮的目的。通過運用ABC理論緩解考試焦慮,可以使考生在備考和考試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正常發(fā)揮出自己的真實水平。
二、運用ABC理論緩解考試焦慮的實踐與操作方法
(一)向非理性觀念宣戰(zhàn)
在高考前三四個月,各種模擬考試接踵而至,緊張氣氛日益濃厚,因考試焦慮而來到咨詢室求助的學生明顯增加。通過溝通可以發(fā)現,有些考生對高考的認知存在偏差,持有各式各樣的非理性觀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非理性觀念有“高考太重要了,考不好我就完了”“要是考不上,大家都看不起我”“我爸媽比我還緊張,萬一考砸,他們肯定難過死了”等等。這些觀念雖然偏激,但確實反映了考生內心的真實想法,這也正是考試焦慮產生的真正原因。運用ABC理論緩解考試焦慮的第一步就是,引導考生修正關于高考的非理性觀念。
對高考及其結果,考生往往犯了夸大和絕對化等錯誤。心理咨詢師可以針對考生的非理性觀念提出質疑,然后再通過揭示其不合理性和自相矛盾性來動搖該非理性觀念。下面針對幾種有代表性的非理性觀念,分別進行質疑和駁斥。
1.“考不好我就完了”
什么叫“完了”?是新陳代謝結束了嗎?(考生笑)高考成績真的決定生死嗎?能決定你一生的成敗嗎?沒有哪一件事情的結果能決定你整個一生的命運和成敗,包括高考。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用踏實的努力一步一步前行。就算一次高考不理想,只要自己不放棄,只要堅持努力,還有很多機會,仍然能走出精彩的人生。假設你能活到八十歲,高考只不過是在你十八歲的時候進行的一次選拔考試,你覺得考不好就完了?(咨詢師這時候可以輔以表示時間長短的手勢,考生笑)要記?。菏郎蠜]有失敗,除非你停止努力!
2.“要是考不上,大家都看不起我了”
“大家”是誰?有很多人把你圍在舞臺上,用聚光燈照著你,等著看你高考的結果嗎?(考生笑)你是不是以為要是你考得好,上了公交車,司機師傅和乘客們都會給你鼓掌獻花?要是你考得不理想,公交車上的人會唾棄你,不讓你上車?(考生笑)每個人都有自己操心的事情,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各人能把自己的事情整明白就夠費神了,“大家”哪里還有那么多閑工夫來關注你考得怎樣。
3.“我爸媽肯定難過死了”
在排除了頭腦中虛構的“大家”之后,考生最揪心的就是怕辜負父母的期望了。確實,你自己、你的父母和真正關心你的親朋好友會高度關注你,關注你的高考成績。但是你要正確理解他們對高考的關注,理解他們對你的期待。千萬不要以為,你在他們心中的價值是高考成績賦予的,也不要以為父母親友會幼稚到認為高考就是一切。
父母和親朋對你的關愛會因為高考結果而發(fā)生改變嗎?你是不是以為要是你考不好,父母親朋會嫌棄你,不再愛你?(考生沉思)在孩子年幼的時候,也許父母曾經對孩子說過“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怎么生你這么個小孩,你看隔壁孩子多好!”之類的氣話。年幼的孩子也許會當真,甚至有的人在成年以后,還誤以為愛是有條件的,愛是建立在成就和地位之上的,若自己表現得好就能爭取到父母、親人或配偶的愛,反之,就會失去他們的愛。請理智地想一想,父母是根據你的高考成績來決定愛不愛你,還是因為愛你才關注你的高考成績呢?假設你考得不理想,而同學張三、李四考得很好,你的父母親友會不會說:“哦,不要這個孩子了,我們以后把張三李四弄到家里當兒子養(yǎng)吧!”(考生如釋重負地笑)對于愛你的人,你的存在就是最大的價值,他們才不會因為高考結果如何而發(fā)生動搖。真愛是沒有條件的,而愛的能力卻需要學習,我們都需要學習付出真愛、接受真愛的能力。
所以,請相信,父母作為成年人,他們能夠理智成熟地看待高考的結果。因為他們愛你,所以希望你高考成功。但是高考成功本身絕不是他們的終極愿望!他們真正期待的,是你健康和幸福地生活!
(二)重建理性的觀念
當考生的非理性觀念發(fā)生動搖后,咨詢師應引導考生用更成熟更理性的觀念代替原有的偏激觀念。也就是帶領考生站在更高的層次上,重新回答“高考是什么?應該如何看待高考?”的問題,從而使考生形成更加客觀、科學和全面的認識,減輕過大的心理壓力。
1.高考是收獲季而非審判日
高中三年,學生們披星戴月刻苦學習,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并經受了無數的考驗。人生能有幾回搏?應該為自己的奮斗感到自豪,用收獲的喜悅心情來迎接高考。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要收獲必須耕耘,耕耘之后必有收獲。高中三年的奮斗必將使自我獲得成長,變得更成熟更強大。高考之后,學生們將擁有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學生們應該在高考賦予的新起點上繼續(xù)奮斗。
2.高考絕非人生終決選
高考的成功也并不意味著人生的圓滿成功。事實上,有少數學生在高校里迷失了方向,有的沉迷網絡,有的深陷戀愛,結果荒廢了學業(yè),甚至被退學。究其原因,原來在高中的時候聽父母、老師說“高中可別上網、別談戀愛啊,等上了大學,你想怎么樣都沒人管了”,于是,高考就成了人生的終極目標,考上大學以后就徹底沒有目標,不再努力了。假如這樣,考上大學又有什么用呢?還有一些人,學業(yè)倒是不錯,但是非觀念不清,或人格不健全,即便是在高考這件事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也很難成就事業(yè),有的甚至誤入歧途。
即便是高考不成功,甚至是沒有參加高考,也不一定就不能成才。習近平曾經就這個問題指出:“考上大學固然可喜,但沒考上大學也不用悲觀,更不能絕望。路就在腳下。一個人能否成才,關鍵不在于是否上大學,而在于他的實際本領。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大學校,留心處處皆學問。只要你肯學習、能吃苦,沒有讀過大學,照樣能成才?!比松緛砭蜎]有什么終決選,高考也絕非人生終決選。
3.感恩高考,它是社會公平的底線
高考是什么?對于個人而言,高考是可以用自己的努力來掌握自己命運的機會。對于社會而言,高考是社會公平的底線。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考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歷史選擇和現實舉措。
高考制度曾一度在“文革”中遭到廢除。1977年冬,在剛剛復出的鄧小平同志的親自過問和布置下,關閉十年之久的高考考場大門終于被重新打開。人們奔走相告,一個通過公平競爭改變自己命運的時代重新到來了!用歷史的觀點審視高考,認識高考對于個人和社會的意義,對高考的感恩之情就會油然而生。
三、運用ABC理論緩解考試焦慮實踐的注意事項
運用ABC理論緩解考試焦慮,成敗的關鍵在于心理咨詢師和考生之間的溝通。咨詢師只有通過深入的溝通和了解,才能準確挖掘出考生所持有的非理性觀念,并精準剖析其觀念的不合理性,以助其解開心結。
在引導考生建立新觀念的過程中,咨詢師應組織有效的互動,引起考生的共鳴,從而促進考生對新觀念的內化過程,藉此舒緩考生的心理壓力,保持適中的焦慮水平,在備考和考試中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以贏得正常水平的發(fā)揮。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2]何汝明.情緒ABC理論在德育中的運用[J].中國德育,2016(20):45-46.
[3]楊清艷,徐子燕,李占江.非理性信念及其評估方法的研究現狀[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0-42.
[4]師心靈.學生不良情緒消解方法初探[J].教學與管理,2002(11):25.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九中,合肥,230001)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張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