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小學中年級習作教學的策略,提出要讓學生從觀察中起步、在模仿中借鑒、于分析中總結(jié)、在交流中訓練、于規(guī)律中摸索、在片段中訓練的教學建議,從而使學生不斷地積累習作經(jīng)驗,豐富寫作技巧。
【關鍵詞】習作教學 小學中年級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3A-0099-02
作文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教學活動。小學中年級是學生寫作的重要階段,由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理性思維還比較差,需要教師在這個階段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教會學生基本的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筆者認為,啟發(fā)、引導、點撥的方式是指導學生寫好作文的有效途徑。
一、從觀察中起步
寫作,最簡單最常見的是看到什么寫什么,想到什么寫什么,這是寫作最開始、最樸素、沒有任何修飾也暫無過多方法介入的一種形式。為了慢慢地引導小學生向有目的性、有方向性的角度思索,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觀察中起步。
例如,某次習作的要求是讓學生寫一寫某一位人物給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事情,強調(diào)要注意人物的動作和語言。從寫作題目來看,其目的在于啟發(fā)學生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刻畫人物形象,借助具體的事例詮釋人物形象。在上本次習作課之前,教師可以先提醒學生仔細觀察自己想要寫的這個人物身上有沒有特別的地方,從一個個點開始觀察。如有的學生想要寫自己的爺爺勤勞的美德,就可以從觀察爺爺?shù)氖终茣r發(fā)現(xiàn)手掌有老繭,皮膚很粗糙、很黝黑;觀察爺爺?shù)男误w特征時發(fā)現(xiàn)有點兒駝背,左右肩膀一邊高一邊低,有點兒傾斜;觀察爺爺?shù)念^發(fā)時發(fā)現(xiàn)呈花白色的,而且頭發(fā)也稀疏了等切入。這些來自于人物的特征都是人物形象的一個外在展現(xiàn),有助于學生理解人物的一些動作與語言,如左右傾斜的肩膀可能與常年肩挑重物有關等。先從觀察起步,相當于給學生一把鑰匙讓其打開自己的思維世界。
二、在模仿中借鑒
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會不斷地講一些具體的寫作技巧,讓學生通過運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或者通過搭配合適的形容詞等提高文章的可讀性與靈動性??紤]到有部分學生未必能夠馬上就理解,因此,在小學中段,教師可以參考教材文本,讓學生在模仿中借鑒寫作方式。
例如,要求學生寫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寫出這個地方為什么吸引人,這是針對具體地方或景點特征的一個寫作。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想低年級時學習過的《葡萄溝》《月亮灣》等,結(jié)合自己之前學習過的相關知識看一看文本是如何寫的,如用到了哪些修飾詞、句子結(jié)構(gòu)是如何排列設計的……
三、在分析中總結(jié)
在學習寫作的最開始,學生暫時還無法很好地梳理出寫作的技巧,此時,為了更好地啟發(fā)學生自己摸索寫作的一些思路與特征,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一些優(yōu)秀的習作,并在分析中適時地總結(jié)寫作技巧和經(jīng)驗。
例如,蘇教版語文三年級語文下冊《爭論的故事》,這篇課文是典型的記敘性文章,課文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進行敘述,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分析課文,看看作者先寫了什么,再寫了什么,接著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是如何將一件事情有序地敘述清楚和完整,又是如何在過程中通過人物對話或者動作神情等設計故事情節(jié)的。然后,再讓學生將自己分析得出的一些結(jié)論都寫下來或者直接舉手發(fā)言,教師則將關鍵點都寫在黑板上。最后,教師讓學生圍繞自己所要刻畫與介紹的人物敘述一件具體的事情。在落筆草擬時,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多參考自己剛才在《爭論的故事》中所總結(jié)出來的一些關鍵點,多比較,多嘗試。實際上,這一方式與上面提到的在模仿中借鑒有點類似,所不同的是,模仿僅是單純的模仿,但分析則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總結(jié)出來的一些可供參考或模仿的點上,因此,它是比模仿更高難度的一種寫作訓練方法。
四、在交流中訓練
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明顯比低年級時有較大的進步,他們可以說得更有條理性、更豐富、更清晰、更準確,但是,對于書面表達,由于學生才剛剛起步,有可能在面對一個話題時,說的遠遠比寫的表現(xiàn)更好。受此啟發(fā),筆者擬通過與學生交流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例如,讓學生寫一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或者與小動物之間發(fā)生的趣事之前,筆者在課堂上先鼓勵學生就這個話題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筆者再把學生提到的這些屬性關鍵詞逐一地寫在黑板上,如動物的體型(肥胖、瘦小、矮墩等)、毛發(fā)(長短、顏色、手感等)、五官的特征(眼睛的顏色、四肢的長短等)、作息習慣、標志性的動作或行為、叫聲、食物習慣等,順著學生的發(fā)言將學生提到的點都圈出來。最后,筆者才讓學生開始寫作,并提醒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注意圍繞這些關鍵點來思考。這種訓練方式,一方面,能夠更好地活躍學生的思維細胞,讓學生開動大腦;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關鍵詞的幫助下更好地組織內(nèi)容,展開寫作。
五、在規(guī)律中摸索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學生能夠慢慢地找到寫作的感覺和方向,這時,教師就可以啟用稍微有難度的訓練方式——帶領學生在規(guī)律中摸索寫作內(nèi)容。仍然以記敘文為例,其作為小學中段最經(jīng)常寫的一種文體,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找出這些規(guī)律:常用的銜接詞或者銜接句有哪些?最常見的開頭或者結(jié)尾方式有哪些?在寫作中容易出現(xiàn)怎樣的寫作問題?如何可以寫得生動形象?雖然學生在該階段摸索出來的規(guī)律可能還顯得比較稚嫩,但是教師應當著重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因為這是學生從單純地寫慢慢地向思維條理化、邏輯化轉(zhuǎn)變的過程,唯有做好這個階段的思路訓練,學生才能在后續(xù)的更高難度的寫作中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傊處煵灰^于在意學生摸索出來的規(guī)律是否具有代表性與典型性,而是應當不斷地鼓勵學生思考。
六、在片段中訓練
小學中年級的寫作教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短、平、快”的片段化寫作方式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以人物寫作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抓住“面部特征”這一個局部領域,讓學生在兩分鐘內(nèi)迅速寫出自己所要刻畫的特定人物的面部特征。教師則可以從這個小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如本文開頭所言應當以觀察起步,那么,當寫作內(nèi)容從整個人細化縮小到這個人的面部特征時,學生就必須提高觀察的敏銳度與敏感性。例如,有的學生寫了爺爺?shù)哪樕嫌旭拮?,有的學生寫了父親的臉上坑洼不平,有的學生寫了母親的鼻頭上有一個小黑痣,有的學生寫了奶奶在往上看時額頭上有淺淺的皺紋,有的學生還著重寫了父親的胡須等,從這堂訓練課上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觀察很仔細,筆觸也更加細膩了,而所用的寫作時間其實才短短的四分鐘。也就是說,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運用這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若干種不同寫作對象的訓練,同時這種限時寫作也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這無疑也是對學生思維敏感性、敏捷性,書寫順暢性的一種訓練。
寫作本身是寫作者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一種方式,它是自我抒發(fā)的手段。部分學生很小就有寫日記的良好習慣,雖然每天的日記只是寥寥數(shù)句或者簡言短語,但作為一種自發(fā)性行為,這其實也屬于寫作的一種形式。所區(qū)別的是寫作教學秉承的是更正式、更科學的一種記錄方式?;诖?,為了幫助學生從過去無意識的、隨意性的記錄行為或習慣漸漸地轉(zhuǎn)變成有目的性、有方法性的寫作行為與風格,教師可以在這個過程中依次帶領學生通過觀察、模仿、分析、交流、摸索、片段化訓練的方式接觸寫作、感知寫作,從而逐步提高寫作水平。
作者簡介:徐良玉(1990— ),女,漢族,江蘇蘇州人,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中小學二級教師,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白馬澗小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