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雙武
【熱點直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邊疆政策由“固邊”向“富邊”再向“興邊”發(fā)展,推動了“中國邊疆學”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耙粠б宦贰背h的提出使我國邊疆治理格局發(fā)生了變化,邊疆變成了改革開放的前沿。所以,當前邊疆發(fā)展的機遇前所未有,但邊疆的治理也面臨重重困難,因此,我國正抓住機遇,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促進邊疆快速發(fā)展和有效治理。
【知識鏈接】
一、古代中國
中國歷代治理邊疆的重要舉措、時代背景、管理體制特點、相關政策和歷史影響,尤其是中國古代的民族友好交融歷程與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斷鞏固和發(fā)展的歷史為高考考查的重點。
二、近代中國
中國近代以來,從沿海到內地再到邊疆發(fā)生的一系列列強侵華事件的原因、特點,我國對此采取的措施及其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尤其是中國軍民在維護祖國邊疆主權和領土問題上取得的成就及其對當今邊疆治理的重要啟示,近代美國、俄國等國家邊疆治理的政策、實施效果及其與中國邊疆治理政策的比較為高考考查的重點。
三、當代中國
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及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實施后,邊疆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及其原因、影響,尤其是邊疆治理與新中國外交、改革開放、“一國兩制”、上海合作組織及“一帶一路”等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為高考考查的重點。
四、世界歷史
近代美國、俄國(蘇聯(lián))、德國、法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在邊疆治理問題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政策、特點、取得的效果和影響,尤其是“三權分立”、中央與邊疆關系的處理等各種相關制度、政策的影響和啟示為高考考查的重點。
【命題預測】
1.縱向考查中國歷代邊疆治理政策出臺的背景、措施、特點和影響。
2.橫向考查中國歷代邊疆治理政策與同時代美國、俄國(蘇聯(lián))、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邊疆治理政策的異同。
3.中國近代邊疆危機出現(xiàn)的原因、維護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斗爭等。
4.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區(qū)域自治、經(jīng)濟特區(qū)、“一國兩制”等重要政策及其效果。
5.世界近代美國、英國、俄國(蘇聯(lián))、法國、德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邊疆治理的主要方式、特點、實效及啟示。
【試題猜想】
【例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國歷史上部分王朝的邊疆治理簡表
管理體系 邊疆防御 民族政策
漢朝 設立專門機構、郡縣以及內部事務仍由少數(shù)民族酋長負責管理的屬國 以長城為主干,設置由塞、陣、亭、燧組成的瞭望、預警和防御為一體的邊防體系 和親、武力進攻、納降、內遷、屯田、冊封、羈縻統(tǒng)治等
唐朝 確立羈縻府州制度,以邊疆民族的首領為都督、刺史,管理具體事務,可世襲;在羈縻府州之上設立都護府,統(tǒng)一于中央政府 確立軍鎮(zhèn)屯戍制度?!氨呎?,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zhèn),而總之者曰道。”皆有使職專領 采取過武力討伐的方式,但還是以懷柔、招撫為主,故冊封、和親為歷朝之最
清朝 在中央設立理藩院,主管邊疆民族事務;在地方因俗而治,采用適合當?shù)孛褡辶曀椎慕y(tǒng)治體制,不強求劃一 在西北設伊犁將軍,統(tǒng)轄天山南北軍務;在烏魯木齊設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在東北設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在科布多、庫倫、塔爾巴哈臺等地設參贊大臣、辦事大臣、幫辦大臣、副都統(tǒng)等 制定籠絡安撫少數(shù)民族上層的各項政策,如封爵、給俸、年班朝覲、聯(lián)姻等
——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
材料二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改變原有的“因俗而治”的多元行政體制,推行與內地相同的行政體制。巡撫為掌握一省軍政大權的最高長官,仍保留伊犁將軍,專營北方軍務以加強邊防。1885年,在臺灣設置行省,澎湖設立總兵,并修筑新式炮臺。1907年,清政府在東北置東三省總督及各省巡撫,總督與巡撫合辦行政。地方廢除旗官,民事政令劃一,統(tǒng)歸于州縣;軍政事務歸東三省總督掌管,統(tǒng)一軍隊指揮權力;并設置了許多兵備道,負責邊務和交涉。清政府所做出的改革,一定程度上適應了近代國際關系體系對民族國家的要求,推動了近代中國的國家整合。
——張崢榮《清末治邊政策的轉變與近代中國的國家整合》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古代邊疆治理的主要特點及意義。
(2)根據(jù)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晚清治邊政策的主要變化。
[參考答案]
(1)特點:治理方式具有多樣性,以籠絡安撫為主;設置各種機構加強治理,在邊疆采用與內地不同的管理體制;注重邊疆的“屏藩”“拱衛(wèi)”作用,在繼承中不斷發(fā)展。
意義:有利于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有利于民族融合;促進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
(2)變化:原有的邊疆治理政策失效,政府被迫加強邊疆管理;內地與邊疆行政管理體制一體化;邊疆各級政權的政府職能強化;邊疆地區(qū)的軍事防務進一步加強。
[名師點撥]
(1)第一問,從材料“和親、武力進攻……羈縻統(tǒng)治”“以懷柔、招撫為主”“籠絡安撫少數(shù)民族”等信息中,可以得出“治理方式多樣,以籠絡安撫為主”;從材料“仍由少數(shù)民族酋長負責管理”“確立羈縻府州制度”“在中央設立理藩院……不強求劃一”中,可以得出“設置各種機構加強治理,在邊疆采用與內地不同的管理體制”;從材料“以長城為主干,設置……邊防體系”“確立軍鎮(zhèn)屯戍制度”中,可以看出“注重邊疆的‘屏藩‘拱衛(wèi)作用,在繼承中不斷發(fā)展”。第二問,根據(jù)所學知識,可以從邊疆地區(qū)開發(fā)、民族交融、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等方面來分析。
(2)根據(jù)材料“改變原有的‘因俗而治的多元行政體制,推行與內地相同的行政體制”“民事政令劃一……負責邊務和交涉”等信息,可概括出晚清邊疆治理政策的主要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