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燾
與其感嘆“時間去哪了”,不如珍惜每一刻的耳聞目見,提高體驗的“濃度”。有了飽滿的“為己”,也才能真正做到“為人”。
中國有一句被解讀為“極端利己主義”的成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實這句話源出于佛經,又與文化經典《論語》不謀而合。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他是提倡“為己”的。這種“為己”相當于今人所謂追求自我成長、自我實現,在自我意識被壓抑的文化環(huán)境中才被曲解為“自私自利”??鬃臃磳Φ摹盀槿恕保膊皇桥c人為善,而是在攀比、盲從和迷信中喪失了自己,亦如莊子所說的“喪己于物,失性于俗”。問題是:人既然都想求自己的幸福,為什么偏偏做不到“為己”?
何謂“為己”?任何生命個體都有自我維護的本能,但動植物不會把自己從環(huán)境中區(qū)分出來,不能超越本能,也不能有意識地長遠謀劃。人有“為己”的意識,可以自覺地發(fā)展自我,是以比一般動物的生存能力更強。然而,人的自保意識往往過強,反成了痛苦的淵藪。
維生要有長期穩(wěn)定的物質供給,占有和積蓄都是必要的。但積蓄的意識過度,就會成為守財奴或購物狂。今所謂“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就是這樣:價值只認“錢”,樂趣只在“買”,反而不重視“用”。這就是“喪己于物”。
其次,人還看重知識的武裝。吸煙讓身體放松舒適,但醫(yī)學常識告訴你,吸煙危害健康。知識也是必要的,但過于重視知識,人吃飯就會食不知味,因為心思都在“營養(yǎng)”、“熱量”上面。心思被知識占據,人會喪失身體的感受力。有醫(yī)生朋友抱怨說,你問一個病人哪兒不舒服,他可能就答“我有糖尿病”。即便終于聽懂了問話,病人卻還是分不清楚自己身體是痛是酸還是麻。
儒家提倡“仁政”。“仁”不僅是一個政治學概念,更是表達身體感受力的詞。胳膊或腿被壓迫久了就會暫時失去知覺,就是“麻木不仁”。如果長期用符號概念代替真實感受,思想和行為也會麻木不仁,易走極端。現實中的懦夫往往會在文字符號構筑的虛幻世界里張牙舞爪,一些看似很有正義感的“鍵盤俠”對眼前的苦難和不公卻視若無睹。
過度的積蓄、過強的講究背后有一個內心動力:怕死。死為什么可怕?很疼嗎?誰知道?人最怕的也許不是死亡這件事,而是“不在了”。一旦死了,自己一生追求的、占有的、重視的一切都不再有意義,要被這個世界遺忘了。
己身有限,忽忽如白駒過隙。為確認自己的存在,人就會用“為人”代替“為己”,因為“人”比“己”的時空范圍要更遠、更大。自己真正活成啥樣無所謂,重要的是在別人眼中顯得風光。寧可心累也要攀比,這就是“失性于俗”。
有人希望讓后人看見自己的名字。但許多忠臣烈女的名字寫在史書里、刻在牌坊上,有誰會在意他們的性情、喜好和憂傷?泰山某處有一塊不起眼的石碑,是幾個明朝太監(jiān)立的。我休息時偶然瞥見,想他們也花了很大心力來籌劃,但成千上萬的過客誰會多看他們的名字一眼?后人不念今人,正如今人不念昔人。
或者,要把自己的希冀投射到其他人的生命中。有些家長可以為供養(yǎng)孩子省吃儉用,但期待孩子幫他們實現自己未竟的夢想和面子。孩子不能提出質疑,因為“我都是為你好”,否則就要一筆一筆地訴苦算賬。
或者,要投入到一個大的幻象中。跟千百萬人一起崇拜一個似乎無所不能的大人物、救世主,仿佛自己也就有了移山填海之力。但死亡焦慮也相應擴大了,敵人和危險似乎無處不在,看什么事都覺得背后有不可告人的動機。民族仇恨、宗教極端主義莫不與此焦慮有關。野心家們很會放大和利用這種情緒。
以上這些都是“為人”的表現,都讓自己和別人生活在痛苦的輪回中,正所謂“天誅地滅”。如何從這種喪失自我的狀態(tài)中擺脫出來?
或許還要從自己的身體入手。身體是“我”與“物”,“己”與“人”的聯結通道。一旦我們尊重身體的感受,就能知冷知熱,推己及人。那些一味“為兒女奉獻”的父母,多半疏于自身的冷熱痛癢。兒女要表達孝心,花大價錢給父母購買吃穿用品多會落空。只要他們還沒建立起善待身體感受的習慣,會偷偷地把你買的東西轉賣掉。不妨從幫助他們不用止痛片敷衍疼痛開始,多鼓勵他們表達出真正屬于自己的苦痛和歡樂。
最可靠的“存在感”就寄寓在我們的當下感受里?;叵脒^去,那些印象最深的場景是不是都帶著氣味、色彩、聲音、觸感、畫面、表情?與其感嘆“時間去哪了”,不如珍惜每一刻的耳聞目見,提高體驗的“濃度”。在《哈利·波特》中,對抗黑魔法的“守護神咒”要配合著一種心法:回想讓自己感覺最為溫暖、愉快、自信的場景??梢哉f,能對抗死亡和絕望感的,正是人生中各種飽滿的體驗。這種體驗形諸意象,就成了不朽的藝術經典;若還能點化他人的體驗,則為立德。
“為己”就是在生命中積累起足夠多的美好體驗。這樣到臨死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說自己度過了美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