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遲
人類是從原始社會進化過來的。在漫長的遠古時期,人類都是一絲不掛、類同禽獸,別說褲子了,連衣服都沒得穿;后來有了羞恥感、美感,也是為了阻擋日曬雨淋、躲避風塵雪霜、御寒抗暑過夜及抵制毒蛇猛獸、蚊叮蟲咬,漸漸披上了一些樹葉、樹皮、獸皮、硬殼什么的,遮著幾個關鍵部位——在中國,5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已學會用骨針綴皮,將小塊獸皮拼得大一點,以便裹住全身;再后來懂得用棉麻織布、用禽獸之毛裝飾與補充,穿上了衣服鞋子、戴上了帽子手套等,算是文明人了,但還沒有褲子,只是上面披著長衣長衫長袍、下面也許還有裙子;到很晚的時候才有褲子,那時就接近現(xiàn)代人了。
那么,中國人是什么時候才真正穿褲子的?在穿上褲子之前,中國人的下半身里面,長衣長衫長袍、裙子當中,是不是依然啥也沒穿?
若干年前,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洋海古墓內(nèi)出土了兩條褲子,這或許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史上最長久的褲子,距今已有3300余年。也就是說,至少在3300年以前,中國人就已有了褲子。甚至有人說,其實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穿褲子了,因為那時人類開始騎馬,而騎馬是必須要穿褲子的,裸體與衫袍、裙子都不合適騎馬。不過,雖然褲子是發(fā)明出來了,但人們普遍穿褲子還得許多年以后。
中國自古是個農(nóng)耕社會,平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普通都是上邊有個衣服、下邊只需拿塊布料擋住就行。上衣下裙,也就是現(xiàn)代所說的“上衣下裳”。衣,依也,人所以避寒暑;裳,障也,人所以自障蔽。上衣一般為窄袖、高領。衣領直接左右襟,在胸前相交,左衣襟壓著右衣襟,稱為“右衽”。相反,右襟壓著左襟,則是“左衽”。因為偏僻之處蠻夷的上衣的衣襟就是這樣,所以左衽便被稱為“蠻服”,甚至作為蠻夷的代稱。春秋時期的齊國丞相管仲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稱霸天下。孔子稱贊他說:“要是沒有管相,我們都將披頭散發(fā),衣襟壓向左邊,成為蠻夷了。”
也就是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的外面確實只穿長衣或裙子,里面啥也沒有,男女都一樣。你看那“齊天大圣”孫悟空嘛,也就一直僅穿著一條虎皮裙。因為在春秋戰(zhàn)國農(nóng)耕文明時代及其之前,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漢人來說,褲子的作用并不大,有塊布把身體包裹起來就行。
咱們今天能穿上褲子,得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第六代君主——趙武靈王趙雍。當時趙國北接匈奴,雙方屢次交戰(zhàn),趙國笨重的戰(zhàn)車總是敵不過匈奴機動性更強的騎兵。于是趙武靈王依葫蘆畫瓢,也要建立騎兵隊伍;而騎兵就必須改變上衫下裙的衣著,不然大腿光溜溜的在馬背上蹭著,下身兩個蛋蛋不斷被猛烈摩擦,實在疼痛難受,既容易磨破、受傷,亦由于溫度太高,嚴重影響男性功能。于是趙國人也穿起了短衣加褲子的胡服,即歷史上著名的“胡服騎射”。
有了褲子,騎馬舒服多了,騎兵打仗也輕便多了,趙國亦因此實力大增,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褲子默默地成了歷史與文明的推動者,估計連趙武靈王本人也始料未及。
但是不打仗、不騎馬的老百姓,還穿著裙子呢!其實,就是到后來的秦漢兩朝,穿褲子的仍然有限。在穿裙子的漫長時代,裙子里面空空如也,頂多一兩片“遮羞布”。到了冬天冷風嗖嗖的,多難受!于是人們就給露在裙子外面的腿套個“桶”,也就是脛衣,俗稱“绔”。對,“紈绔子弟”的“绔”,跟“褲”同音,也就是今天的褲子的前身。
有趣的是,當時還沒有立體剪裁這回事,為了保暖,脛衣都挺厚的??扇羰翘窳?,又容易卡襠,走路不舒服。于是,當時的脛衣就索性沒有襠,其造型跟現(xiàn)在的開襠褲一個樣兒。
但在西漢時期,名將霍去病之弟霍光受漢武帝遺詔輔助漢昭帝劉弗陵,將自己外孫女嫁給昭帝做皇后。為了讓皇帝寵幸皇后以早日得子,霍光令所有宮女都換上一種“窮绔”,使皇帝不會對其他女人發(fā)生興趣。這種褲子就是在原來的脛衣基礎上加上一個護襠;但前后還是有空隙,只用帶子系起來。可不管如何,這樣就“保守”很多、“性感”少了很多、臨幸也難了很多。
把開襠褲的“用途”發(fā)揮到登峰造極的,是東漢的漢靈帝劉宏。此人荒淫無度,讓宮里的妃子、宮女都只穿開襠褲,外面又不穿裙子、長衫等,“前門”“后門”均大開,春光外泄、近似赤身,以方便他在宮里隨時隨地“行事”,臨幸她們。
開襠褲主要是為了“方便”更方便,但很容易走光,實在是不好。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只好長年采取“跪坐”。估計從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直到宋朝,長達一千幾百年基本上都是這種狀況。再說那時還沒有凳子、椅子什么的,只有“榻”,跟今天日本的“榻榻米”一樣。人們就只得跪坐在榻上,跟日本、韓國人一個坐法(日韓畢竟是受古代中國的影響至深),這樣就不會走光。如果你不好好坐,走光了,那在當時算是侮辱、蔑視他人的,有個專有名詞叫“箕踞”。傳說曹魏時期“竹林七賢”之首嵇康,就因為這種放蕩不羈的坐姿被司馬昭給整死了。
兩晉時期曾出現(xiàn)過“裈”,這是真正的連襠褲,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長褲。短褲則名“犢鼻裈”。這種褲子類似于今天的三角短褲,上寬下窄,兩頭有孔,穿上去就像牛鼻子,與西漢霍光所搞的“窮绔”有些相似之處。山東漢墓出土的畫像磚上的農(nóng)夫,就是穿著這種短褲在耕作。
直到宋朝,有襠的褲子才慢慢成風。那時凳子、椅子逐漸流行,再也沒法跪坐,穿有襠褲坐著才不會走光。然而,當時這種“短打”褲露在外面的穿著,不過是“下等人”的穿法。有身份的人覺得,穿褲子再舒服也不能露出來,便在外面套個大裙子遮著,所以仍然以穿長衫或裙子為主(不過里面不是過去的“真空”,已經(jīng)是有襠褲,跟今天的褲子基本上一樣了)。
哪怕到了民國,魯迅筆下《孔乙己》里的咸亨酒店,下等人、粗人、體力勞動者還是一身短打扮,站著喝酒;上等人、讀書人、不用干活的人是穿長衫坐著慢慢喝酒的。直到新中國之前,區(qū)分人的等級,是下等人還是上等人,也是前者穿褲子后者穿長衫;后者除了留洋回來西裝革履、或新式青年穿中山裝的以外。至于女性服飾上的差別,在等級上就更明顯了。
古人連穿個褲子都這么“糾結”,真是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