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喬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只有讓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才能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題性地位。那么在現階段怎樣活躍學生的思維,真正使學生發(fā)揮其自身的主題性地位,變課堂為學生的舞臺,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呢?
通過實踐,一個簡單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很有價值——問題教學,讓問題貫穿課堂始終,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適時給學生合理的問題,讓他們處于不斷思考中,主動汲取知識,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問題與教學是不可分離的統(tǒng)一體。教學圍繞問題展開,問題在教學中得以解決,教學又發(fā)現新的問題……周而復始,推進了教學活動的開展。就物理學科而言,物理教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的教學,不論是自然現象的發(fā)現和解釋,還是自然規(guī)律的總結和應用,都充滿了問題。物理教學的過程,就是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教學方法而言,不論是啟發(fā)式教學、探究式教學,還是發(fā)現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等等,都離不開問題。有了問題,才能啟發(fā)學生;有了問題,才有探究的可能;有了問題,才能發(fā)現規(guī)律,有了問題,才有討論的話題。
一個好的教學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達到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tài);但不好的問題,可能讓學生毫無興趣,也可能使學生糊里糊涂,不知所云,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物理教學問題設計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則:
1 基礎性:基礎性包括兩方面的涵義:一是設計的問題要體現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使學生學有所得;二是要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學生有能力解決。設計的問題不僅要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有發(fā)展的空間;而且要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摸得到”,有成功的可能。
2 科學性:首先要求設計的問題從情景素材到具體內容都是真實可信的,不違背科學常理;其次,設計的問題還應融入科學方法的要素,使學生學習模型、理想化、假說等方法;設計的問題還要注重體現科學思想和科學價值觀,體現新形勢對學生發(fā)展的要求。
3 針對性: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重點、難點來進行設計,設計的問題題意清楚,條理分明,語言精練,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難,糾正錯誤,完善認知結構。切不能用不著邊際的問題為難學生。
4 啟發(fā)性: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簡單的一問一答,只會使學生懶惰,長期如此還會對學生的思維品質造成損害。教師應抓住教學的內在矛盾,把握時機,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設計問題,使學生達到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tài),從而激發(fā)學生積極地進行思維活動。
5 有序性:設計的問題要結合教學內容的層次性和系統(tǒng)性,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有助于提高課堂的效率,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6 現實性:設計的問題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科技、生產實際,要有時代氣息,突出“應用性、實踐型”,表現物理學在人類文明中的巨大作用,使學生認識物理學習的意義,激發(fā)學習的動力,同時提高運用物理知識的能力。
7 發(fā)展性:增加問題的開放性,促進多方位的發(fā)展。設計問題,或將學習引向深入,揭示其物理本質;或引發(fā)一些新的思考,打開通向新世界之門,讓物理教學達到蘊味無窮的境界。
我在課堂教學中發(fā)現,通過提出問題,更容易提高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解決問題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就感,使學生學習情緒更加高漲,興趣更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嘗試,有了一些心得,下面通過一篇公開課的學案來簡單說說我的實踐。
演示1:(1)燈泡直接接在電源兩端(2)燈泡經過長導線后接在電源兩端
現象:(1) (2)
問題1:做為用戶,你認為輸送電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問題2: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
實現上述要求應該如何去做? 。
一、降低輸電損耗的兩個途徑
1、
方法:
2、
問題3:如何達到第二個途徑這樣的目的呢?(閱讀思考與討論,互相討論,得出結論)
方法:
演示2:采用高壓輸電后看燈的亮暗情況。
例題:發(fā)電機輸出電壓為220V,輸出功率為44kW,輸電線電阻為0.2Ω,求(1)直接輸電,用戶得到的電壓和電功率各是多大?(2)如發(fā)電站用匝數比為1:10的變壓器將電壓升高,經同樣的輸電線傳輸,再用匝數比為10:1的變壓器降壓給用戶,則用戶得到的電壓和電功率各位多大?
解:
問題4:是否是輸電電壓越高越好呢?為什么?
3、思考:輸電過程中還有哪些損耗呢?
4、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減小這些損耗呢?
二、電網輸電
優(yōu)點:
知識拓展:利用課余時間上網了解我國不同地區(qū)的輸電方式,查找不同輸電方式的特點,對比它們的優(yōu)劣。進一步查詢先進的輸電技術及相關需解決的一些技術難題。
電能的輸送這一節(jié)內容,是交變電流和變壓器等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因此,我從模擬現實生活的實驗出發(fā),如演示實驗1,(1)直接將燈泡接在電源兩端,讓學生看現象(比較亮,燈泡正常工作)(2)通過長長的輸電導線后,再將燈泡接上,再讓學生觀察現象(燈泡很昏暗,發(fā)光異常)。然后提出一個問題——問題1:做為用戶,你認為輸送電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學生聯(lián)系實際,很容易想到用電要可靠、保質、經濟。接著根據學生說出的用電要求提出第二個問題——問題2: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么?(輸電線上的電能損耗),實現上述要求(可靠、保質、經濟)應該如何去做?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降低線路上電能的損耗。
再講解“減小線路中電流”這一問題時,我提出問題3:如何達到減小線路中電流這樣的目的呢?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課本上的思考與討論,完成小問題,并互相討論,互助合作,共同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輸電電壓。并且通過改進輸電線路,利用變壓器先提高輸電電壓,通過長導線輸電后,再利用降壓變壓器降低電壓(其他條件不變),讓學生看現象(等很亮)遠距離輸電導線的影響非常小。
但是我們生活中用的是交變電流,電壓和導線中的電流始終處于變化中,那么在實際應用中——問題4:是否是輸電電壓越高越好呢?為什么?思考:輸電過程中還有哪些損耗呢?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減小這些損耗呢?
自然而然的就拋給學生一個又一個問題,沒一個問題都很容易引導學生朝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方面的一些硬件、技術和需求方面去思考。然后可以利用學生思考后的結論,趁熱打鐵,介紹我們國家輸電的基本概況。
一節(jié)課,通過幾個問題,就很容易地充分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自己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思考,主動探究,主動鉆研,并且很快掌握了知識,甚至能很好的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我們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如何設計教學問題,以有效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促進思維活動的開展,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目的,都屬于預設性問題。教學中還應關注學生的活動,捕捉生成性問題,展開分析討論,解決疑難,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物理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