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孩子多的時候,大的一定要讓著小的嗎?
有人覺得,大的一定要讓著小的,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兄友弟恭,尊老愛幼。有人覺得,大的不一定要讓著小的,這種不分情況的強制要求,不僅會傷了大的,也會害了小的。大孩子毫無原則地讓著小孩子,只會形成一種不講規(guī)則的氛圍……
孰對孰錯?讓我們來聽聽孩子們的真實故事——
只有缺少耐心、細(xì)心的家長,才會選擇最簡單粗暴的方式,總叫老大讓老小。這樣做對兩個孩子的成長都不利。老大在威壓之下雖選擇忍讓,但內(nèi)心會感到壓抑委屈,產(chǎn)生更多的心理問題,而老二“無法無天”地長大了,進(jìn)入社會,也會“碰釘子”。所以,我想呼吁父母們公平地對待所有的孩子,教育孩子在同一個規(guī)則下,相互忍讓,彼此尊重。
(七年級 / 熊國文)
王高博(七年級):
去外婆家,本來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我約了好久都沒見面的小伙伴,想和他們一起愉快地玩耍,于是準(zhǔn)備快點把作業(yè)寫完。這時,妹妹非要找我玩,還跑去找媽媽告狀。媽媽當(dāng)然也認(rèn)為學(xué)習(xí)重要,就支走了妹妹??傻任覍懲曜鳂I(yè)后,妹妹竟然把椅子擋在門外,逼著我陪她玩。不陪她玩,就不開門。然后她又可憐兮兮地噙著淚水,找到媽媽,往地上一坐,肆意大哭起來。
于是,我被媽媽命令陪妹妹玩。那哪是陪她玩?簡直就是服侍她!她要玩跳格子,自己站著不動,威脅我給她畫格子。她還一邊叫我給她拿零食、倒水,一邊用手圈成喇叭狀,做出要喊媽媽的樣子,又得意地朝我擠眼睛。最后,她還把用來畫格子的粉筆全砸我身上。媽媽來了,看到一地的粉筆,把我罵了一頓,又讓我打掃干凈。
我開始和媽媽理論。終于,一句“憑什么我要讓著她”從我這個一向聽話的男孩口中憤怒地喊了出來。我氣得摔門而出,換來的是一個“不懂事”的罪名。
爸爸媽媽,你們太相信我了,相信我是一個堅強懂事的大孩子,好像我無論接受怎樣的批評都能理解。可是你們又是那么的不信任我,對我的感受視而不見。我也許可以讓著妹妹,也許一家人都可以讓著妹妹。可就算這不會傷害我,難道就不會傷害妹妹嗎?這真的可以讓她更好地成長嗎?
李平然(七年級):
上個周末,奶奶過70大壽。壽宴上,我們孩子最期待的就是那個生日蛋糕了。唱過生日歌,許過愿,我們便開始分享蛋糕。我和弟弟各自分到了一個“壽桃”。弟弟很快就把自己的那個“壽桃”吃完了,轉(zhuǎn)過身來便找我要。而我也很想吃,就沒有給他。他竟鬧了起來,放聲大哭。
爸爸媽媽聽到哭聲,連忙趕來,什么也沒問,就批評了我。
“你怎么帶弟弟的,把他弄哭了?”爸爸埋怨著。
媽媽也跟著責(zé)怪:“噢,原來是為了一塊蛋糕。你這當(dāng)哥哥的要學(xué)會讓著弟弟呀!”
我問媽媽:“是不是因為弟弟小,所以什么都要讓著他,這樣我才像個哥哥?”
媽媽回答:“對,就是這樣。”
“那我可以不當(dāng)哥哥嗎?”
“不行,因為你已經(jīng)是哥哥了?!卑职终f道。
我堅持沒有將那個“壽桃”蛋糕讓給弟弟。弟弟在一次次“謙讓”中嘗到了甜頭,就會變得不知道滿足,從而得寸進(jìn)尺。也許有一天,弟弟就會變得像《漁夫和金魚》中的老太婆一樣貪得無厭。我不禁又想起新聞中常常提到的“老年人逼年輕人讓座”現(xiàn)象。很多時候,這些都不是尊老愛幼,只是一種道德綁架。
(指導(dǎo)老師:謝樊麗)
家庭是愛的港灣。如果只是單方面要求大孩子忍讓,那么時間長了,大孩子可能會出現(xiàn)心理失衡,這時難道又要小的讓大的嗎?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應(yīng)該值得最好的愛和公平對待。當(dāng)出現(xiàn)矛盾時,家長應(yīng)該在不涉及原則性問題的情況下,讓孩子們自行解決。當(dāng)大孩子出于自愿地去忍讓,才是真正的愛的付出,才會有家長們所希望見到的兄友弟恭、和樂融融的場景出現(xiàn)。
(七年級 / 吳祎旸 指導(dǎo)老師 / 宋益悟)
高文嫻(七年級):
自從妹妹出生,“姐姐”便成了我的“職業(yè)”。只要妹妹小手一指,我就成了“罪魁禍?zhǔn)住?,百口莫辯。廣場上,妹妹摔倒了,我走過去扶妹妹,卻被父母抓到“證據(jù)”。
“你怎么能推妹妹呢?妹妹還小,你應(yīng)該讓著她?。≌娌欢?!”爸爸未問先責(zé)。
我無語?;氐郊依铮瑸榱司徑馇榫w,我拿出最喜歡的書來讀,卻發(fā)現(xiàn)封面上一片狼藉,亂七八糟的線條如蚯蚓一般爬著。我將書往茶幾上一扔,“妹妹干的!”我怒不可遏地說。
“你是姐姐,妹妹還小,不懂事,你要讓著她!”媽媽開口道。
“讓?憑什么?”我不肯讓步,“妹妹錯了,就該打!”
“不是瑤瑤,不是瑤瑤?!泵妹眠厯u頭邊說。聽著這謊言,我抄起尺子,打了妹妹。
“你覺得妹妹錯了,不該讓,就該打,是嗎?”媽媽問。
“是的!”我理直氣壯地回答。
從那之后,我仿佛有了底氣,只要妹妹犯錯,我就打她。直到有一天——
我正在寫作業(yè),妹妹來叫我吃飯:“飯飯好了,姐姐吃飯飯!”
我回過頭準(zhǔn)備吃飯,妹妹一看到我走過來,連忙說:“不要打不要打,瑤瑤錯了!”我疑惑不解,卻發(fā)現(xiàn),妹妹緊盯著我手里的尺子。我的心一下子酸了……
吃飯時,我對爸媽說:“妹妹還小,以后不打了?!?/p>
放學(xué)路上,妹妹和媽媽一起來接我回家,她邊跑邊喊:“姐姐,瑤瑤今天畫了一幅畫,是大馬?!?/p>
“在姐姐的書上畫的?”
“不是,在瑤瑤的本本上?!?/p>
夕陽里,路上行人無幾,我們手拉手一起回家。妹妹和我,讓與不讓,我的心中已經(jīng)有了答案。
陳麗婷(七年級):
早上醒來,我與弟弟洗漱后來到餐桌前開始吃早餐。媽媽煎了一盤餃子,我和弟弟不費吹灰之力便把餃子吃得僅剩下兩個。就在這時,媽媽夾起一個餃子說:“我吃一個,剩下一個你們自己商量?!?/p>
聽完媽媽的話,我與弟弟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一個餃子,誰吃?
我想了想,對弟弟說:“還想吃嗎?”弟弟點了點頭。
“吃吧!”
弟弟望了望我說:“謝謝姐姐。”我把窗戶打開,風(fēng)吹進(jìn)來,暖暖的。
媽媽在掃地,我望著媽媽,問道:“媽媽,為什么不直接把最后一個餃子給弟弟呢?”
媽媽愣了一下,把掃帚放在一邊,坐下說:“媽媽知道你是一個好孩子,但你也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事事都讓著弟弟??!”
“只是一個餃子,我不介意的??!”
“如果我直接把最后一個餃子給了弟弟,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我沉默了。媽媽接著說:“這不是讓不讓的事。如果每件事你都讓他,就等于將他溺于一池蜂蜜中。沒錯,甜,但最后是沒有出息的。你也會變得過于“老好”,做事沒有主見。如果父母長期偏愛家庭中某個孩子,很容易造成另外一個心理失衡?!?/p>
我明白了,原來媽媽是在用生活小事教育我們。一個從小經(jīng)常被謙讓的孩子,很容易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形成錯誤的世界觀,而被迫去謙讓的那個,心里也不好受。
真幸運,我有這樣一個開明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