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玲
【摘要】在閱讀教學中,只有教會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去解決課文中的具體問題,才能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學生也才能學得主動、學得有趣。也就是說,只有讓學生真正掌握自行閱讀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閱讀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方法;品讀;速讀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我們學習語文,不但要掌握文字的音、形、義,更要讀懂文字組合后所表達的內在含義,這就是閱讀!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就好比讓學生找到打開閱讀大門的鑰匙,能使他們運用方法自主地閱讀,讀懂內容,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能更好地提高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效果。在多年的教學中,本人歸納一些指導學生閱讀的小做法。
一、教給學生品讀的方法
作為語文老師,應該教會學生“讀”的方法、“讀”的精髓,讓學生通過閱讀去感受作者的意圖,去認識作者所表達的事物,甚至通過聯想,領悟作者的言外之意、未表之意。
(一)品讀領悟情感
任何一篇文章都寄托作者內心深處的寫作情感,而這些情感就隱藏于文章中的某一個段落、某一個句子,或者某一個詞語,甚至某個標點符號。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美妙之處,通過反復讀的訓練,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走進作者內心,從而品味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我采用的是“讀—畫—談—悟”四字要訣,就是通讀全文,抓住關鍵部分勾畫重點文段,思考文本或作者寫作意圖談見解,從而領悟人物情感。如《梅花魂》一課,為了讓學生領悟外祖父的愛國思鄉(xiāng)情懷,我先讓學生通讀全文,勾畫外祖父三次流淚的文段進行反復誦讀,然后讓學生談談外祖父哭的原因,再指導學生細讀梅花秉性的語段,找出梅花與中國人的相似之處,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外祖父有國不能歸、落葉不歸根的遺憾,唯有寄情于梅花的情感。為了加深這種情感體驗,我在引導學生品讀時,還注重加強了引讀的指導。
(二)品讀領悟寫法
文章在表達的過程中絕不會千篇一律,往往會運用各種表達方法,為了突出寫作意圖,作者時而敘述,時而抒情,時而描寫,時而議論,老師要善于發(fā)掘這些精彩的句段,引導學生品讀、體會,讓寫法教學融入學生的個性閱讀中。如《梅花魂》中有一處舉例外祖父珍愛墨梅圖的內容,“我”不小心玷污了墨梅圖,一向慈祥的外祖父卻訓斥媽媽,那句語言的描寫就采用了反問句式,我讓學生模仿外祖父當時生氣的語氣表演讀,讓學生體會外祖父表面是訓斥媽媽,實質是心疼墨梅圖被玷污。而我內心的不解:一枝畫梅,有什么稀罕的呢?這個心理活動的描寫又是一句反問,用我的不理解反襯外祖父對墨梅圖的珍愛。又如《窮人》一文,當桑娜抱回西蒙的兩個孤兒,焦急等待丈夫歸來時的心理活動描寫,文章用了很多省略號和感嘆號,我引導學生品讀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在讀中反復揣摩,讀出省略號的節(jié)奏,學生便能讀懂桑娜當時忐忑不安的心理;讀準感嘆號的語調,學生便能讀懂桑娜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決心。
二、教給學生速讀內容的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可能要求學生對每篇課文進行逐字逐句的推敲理解,應具有整體感知的能力,因此就要教給學生快速有效獲取信息的方法:
1.根據題目及注釋獲取信息。如《為人民服務》一文中的題目,就直接揭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從而讓學生根據中心論點設想:誰為人民服務?為什么要為人民服務?怎樣為人民服務?……然后帶著問題有效快速地讀懂文章。
2.尋找關鍵語句,如中心句、議論抒情句、總起句和總結句及文中反復出現的語句等。教《一夜的工作》一文時,可以問學生:“總理一夜工作體現了他什么品質?”然后叫學生找中心句,使學生迅速把握了這篇文章的兩大部分主要內容:總理工作勞苦,生活簡樸。在教《燈光》一文時,教給學生找反復出現的文句的方法,引導學生找“多好啊”在文中出現的次數,讓學生思考這句話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及作者的寫作意圖。
3.尋找?guī)酥拘缘脑~、句。教《索溪峪的“野”》一文時,提示學生尋找標志性的詞“野”,學生迅速地找出了“山是野的”“水是野的”“野物是野的”“人也漸漸變野了”等句子,一下子便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又如《再見了,親人》一文,可以先拋出“志愿軍叔叔跟誰再見”的問題,學生一下子就找出了文章寫志愿軍與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別,繼而讀懂了朝鮮人民為志愿軍所做的犧牲,體會到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總之,掌握了上述方法,可以快速有效獲取信息,提高整體感知的能力。
三、教給學生理解詞句含義的方法
字、詞、句是構成文章的材料。要想準確理解詞句含義,就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比較常用的方法有:
(一)句子含義分析法
通過分析句子的結構、寫法,如修辭手法、描寫方法、說明方法等,理解句子的含義,這種句子的理解通常由句子寫法、具體內容、表達情感三個方面構成。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應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呢?在教學中,應該先引導學生:什么叫黑洞洞?大白天怎么會黑洞洞呢?這黑洞洞實際上指的是什么?什么叫碰壁?真的是用鼻子碰墻壁嗎?這碰壁是否有所指?……經過這樣的反復推敲,終于使學生明白:原來句子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借“四周黑洞洞”比喻當時社會的一片黑暗,借“碰壁”比喻自己與反動勢力做斗爭時受到的挫折與迫害,表達了魯迅先生憎恨舊社會、憎恨反動勢力的情感;魯迅先生把受到的迫害笑談成“碰壁”,表達了自己革命的樂觀精神,這就是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二)介紹時代背景法
有些篇目,內容離學生生活比較遙遠,如外國作品、戰(zhàn)爭中的故事或特色的民風民俗等,這就需要老師恰當地補充時代背景介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句子。但是切記介紹的內容要緊扣文章主旨,否則會偏離文本,語文課演變成歷史課或政治課。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結尾寫道:“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的奶奶一齊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比绾卫斫馇昂髢蓚€“幸福”的含義?要準確理解這兩個“幸福”的含義,就必須結合文章的作者——安徒生的生活背景及當時的社會制度,對小女孩的悲慘命運進行理解,對于小女孩來說,能在幻覺中看一眼自己渴望的東西,就已經是“幸?!钡氖虑榱?,能跟著奶奶走(實際是死亡)才是真正的“幸?!?,窮人活著就是受罪!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體會作者批判不合理社會制度的寫作意圖。又如教《十六年前的回憶》,如果不去介紹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學生也就無法理解當時的局勢嚴重,更無法體會李大釗為了革命事業(yè)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偉大精神?!墩蔡煊印芬晃?,有個過渡句子:詹天佑不怕困難……馬上開始勘測線路。如果不去介紹爭取修筑鐵路權的政治、經濟利益鏈條的相關知識,學生對外國列強對清政府的要挾難以理解,更難以理解詹天佑接受任務所受的壓力及責任重大,對詹天佑的愛國情懷也只能浮于文字的表面。
(三)重點詞突破法
含義深刻的句子里,往往會有些重要的詞語,通過解釋重點詞的意思來理解整個句子的含義。如《老人與海鷗》一文中,有個句子: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了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了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我先讓學生理解“褪了色”的意思,從三個“褪了色”體會老人的生活貧困,老人省吃儉用也要喂養(yǎng)海鷗的行為,感悟老人愛鷗,把海鷗看作自己的子女、親人一樣。
四、教給學生質疑解疑的方法
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边@就告訴我們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問題,進而進行獨立思考,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如教《養(yǎng)花》一文時,要求學生在題目中質疑:為什么叫養(yǎng)花,而不是種花?這是不是作者弄錯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作者對花的感情等去思考,結果學生發(fā)現,這不僅不是作者弄錯了,還深刻理解了作者的用意——把花當作小動物、寵物來看待,從而把握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又如《再見了,親人》,讓學生質疑文中的親人是誰,為什么要把他們稱為親人……從而讓學生去尋找“親人”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感悟中朝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關系。因此,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從課文的“矛盾”之處生疑,并采用回顧課文解疑的方法。此外,還引導學生從文章前后照應、情節(jié)及人物形象等方面去設疑,并運用比較、聯想等方法去釋疑。這樣圍繞“疑”,有的放矢地閱讀,就能達到質疑解難的目的,提高閱讀能力。
其實,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學生就能自主地讀懂閱讀的內容。但是不同的文章,則要根據實際情況考慮不同的閱讀方法,有時還要把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運用。上面枚舉的,只是個人實踐中總結的一些心得,就像是閱讀方法中的冰山一角??傊陂喿x教學中,只有教會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去解決課文中的具體問題,才能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學生也才能學得主動,學得有趣。也就是說,只有讓學生真正掌握自行閱讀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閱讀課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姚虹宇.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J].閱讀與鑒賞(教研版),2007(8).
[2]宋笑林.授生以魚,不如授生以漁[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1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