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婷
摘 要:賞析英語名著是高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結合教學案例介紹了在名著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方法和途徑,并從調整評價方式、開設名著影視作品欣賞校本課程、提升教師文化素養(yǎng)三方面提出了筆者的思考和建議,較好地體現(xiàn)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育人價值的導向。
關鍵詞:高中英語;名著;閱讀教學;文化意識;核心素養(yǎng)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墩n標》將文化意識與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就意味著培養(yǎng)文化意識不再是僅針對優(yōu)秀學生的教育目標,而是對所有高中學生的普適性要求。令人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缺少評價學生文化意識的客觀、有效的標準,同時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通常過于重視對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的傳授和對學生考試技能的訓練,因而不太關注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忽視了英語學科的人文功能和育人功能。英語名著是世界文化的精品,具有豐富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價值,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載體。因此,在高中英語名著閱讀教學中探討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教學方法和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何謂文化意識?胡文仲(1990)指出,文化意識體現(xiàn)了人在文化認知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人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一方面自覺接受文化的影響與熏陶,另一方面則通過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和領悟把其內化為個體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課標》對文化意識的界定是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xiàn)出的跨文化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文化意識體現(xiàn)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取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墩n標》在文化意識維度的目標中除了強調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外,更強調把文化知識“內化”為個人的文化自信、行為取向和良好品格,“外化”為對多元文化的認同和理解,以及對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和獲得。
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教材中不乏一些介紹文學名著的文本。教師可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有關文學名著的內容,挖掘名著的人文功能和育人價值,在教授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同時,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不斷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發(fā)展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本文以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模塊8 Unit 1 Reading中的Great Expectations(《遠大前程》)為例,聚焦基于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高中英語名著閱讀教學?!哆h大前程》是英國文學巨匠狄更斯的經(jīng)典著作,作品描述了孤兒皮普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理發(fā)展歷程,生動地展示了皮普對自己的“遠大前程”從憧憬、獲得、破滅再到幡然悔悟的整個經(jīng)歷。本課旨在指導學生理解、賞析和評價文學作品,激發(fā)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探究名著豐富的人文價值,增加學生的人文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教學流程片段及教學活動分析如下:
1.讀前:導入背景知識,感知文化內容
上課伊始,筆者播放了《遠大前程》同名電影的預告片視頻,為課堂營造了神秘、凄涼的藝術氛圍。筆者接著給學生展示狄更斯的畫像及他的部分代表作,引入文化旁白,向學生介紹狄更斯的生平事跡及經(jīng)典作品。筆者對狄更斯的介紹重點聚焦在狄更斯少年時因家境貧寒而被迫輟學,但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自學成才,最終在英國文學史上占據(jù)一席之地。
[設計意圖]
任何一部文學名著都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要使學生很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文化內容,教師就必須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文化背景知識。筆者通過視頻、圖片的方式進行文化導入,旨在激活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并擴充有關狄更斯的文化常識。狄更斯刻苦自學、積極上進的優(yōu)秀品質是值得被欣賞和尊重的。他童年時的不幸遭遇和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并將之內化為個人的意志和品行。本環(huán)節(jié)自然且恰到好處地滲透了對學生的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
2. 讀中:挖掘文本內容,體悟文化內涵
(1)評價人物性格,樹立正確價值觀
英語經(jīng)典名著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學生在一節(jié)課中難以面面俱到地完成一部名著的學習?!哆h大前程》情節(jié)發(fā)展中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皮普本性轉變的三個階段,即:在故鄉(xiāng)本性善良、在倫敦本性被蒙蔽、返故里本性回歸。皮普的性格變化對于小說的主題展現(xiàn)起著重要的作用。筆者以評價人物性格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聚焦于對小說主人公皮普性格的分析和評判。學生在課前自主閱讀小說原著中體現(xiàn)皮普性格變化的相關內容,并結合教材文本進行分析。然后,筆者在課上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皮普在三個不同階段的性格特征和性格變化的原因并加以評價,最后各組派一名學生代表上臺匯報討論結果。下面是幾位學生發(fā)言內容的中文翻譯:
學生A:皮普從一個天真純潔的孩子墮落成高傲勢利的紳士,又從墮落中懺悔并選擇重新做人。這種變化說明不切實際的妄想會導致品行不良。我們從故事中得到的啟示是做人、做事不能好高騖遠,必須踏踏實實。
學生B:皮普的個性中充滿了矛盾,他單純善良同時又愛慕虛榮。小說通過描寫皮普“遠大前程”的愿望從萌生、實現(xiàn)到破滅的過程,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存在的利己主義人生觀和享樂思想,而正是虛偽、腐朽的社會導致了皮普的不幸人生。
學生C:皮普童年時有一顆善良的心,這使他貧困的生活充滿了暖意和人性的光輝,而這些恰恰是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財富。
[設計意圖]
本環(huán)節(jié)旨在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分析、思考和評判作品的主人公皮普,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勇于發(fā)出與眾不同的聲音,敢于質疑他人的觀點;在學生理解小說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象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明辨是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賞析語言修辭,提高文學素養(yǎng)
課文的第二小節(jié)簡要介紹了小說故事開頭的場景,其中特別提到了“霧”在小說中的象征意義。僅憑課文中的寥寥幾筆,學生很難欣賞到狄更斯作品中獨具匠心的語言文字和其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因此,筆者為學生提供了小說原著開頭的環(huán)境描寫內容。筆者首先在課堂上介紹了狄更斯小說中“霧”的象征意義,然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描寫“霧”的詞語、句子和段落進行賞析,挖掘文字背后隱藏的象征意義,體會狄更斯的寫作意圖和情感態(tài)度。例如,筆者啟發(fā)學生理解小說開始時對“霧”的描寫,使學生明白作者描寫“霧”旨在烘托出凄涼、無奈、壓抑的背景氛圍,奠定這部小說的主要基調——傷感、迷茫、壓抑,同時也折射出當時陰暗的社會大背景。接著筆者設置了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在皮普給囚犯馬格威奇送食物的路上,有一段關于‘霧的描述:走到沼澤地,霧更濃了,迷霧之中覺得一切景物都沖我撲過來,而不是我朝什么目標奔過去……在這段描寫里,‘霧有什么象征意義?”由于教師的引導和鋪墊到位,學生很快就悟出“霧”預示著皮普將來的前途如濃霧一般撲朔迷離、虛無縹緲。
[設計意圖]
在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如果用單調枯燥的分段和概括大意等方法來替代形象思維和情感體驗,就無法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得到良好的閱讀體驗。本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賞析文本的語言和修辭,讓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情感和寫作手法的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3.讀后:設計人文活動,提升精神追求
文學名著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因素和內容,學生通過閱讀名著并圍繞名著開展一些人文活動,可以把靜止的語言變成生動的畫面,將無聲的文字變?yōu)橛新暤恼Z言。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以身體之、以身驗之、以心感之。
由于名著蘊含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情感世界,讀書交流成為名著閱讀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學習方式。筆者在學生讀完《遠大前程》后,利用周末校本課程的時間專門舉辦了《遠大前程》的讀書沙龍。學生自由結成10—15人不等的小組,或圍桌而坐,或席地而坐;室內輕聲播放著《遠大前程》的電影主題曲 Life in Mono。學生們在輕松、愉快、自由的文化氛圍中暢談各自的閱讀感受、心得體會,分享閱讀的收獲。令筆者欣喜的是,學生們的表現(xiàn)非常出彩,令人刮目相看,以下是部分學生交流內容的中文翻譯:
學生D:《遠大前程》告訴我們,金錢買不來輝煌的前程,也買不來愛情和幸福。比金錢和“遠大前程”更為寶貴的是一顆正直善良的心。
學生E: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夢想,并希望自己長大后有個美好的前程,但只有通過自己的奮斗達到的前程才是最遠大的。
[設計意圖]
由于每個學生在生活經(jīng)歷、認知水平和情感需求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對名著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本活動旨在促成學生不同觀點、不同思想之間的交鋒和融合,讓學生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形成積極健康的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追求高尚的個人理想。
1. 調整評價方式,加強中外文化知識考查
高中英語教學通常以高考為“指揮棒”,而教學評價內容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遺憾的是,中外文化的考查題型在歷年高考試題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較小,對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考查在試題上體現(xiàn)得不明顯。
2018年高考的考查內容已經(jīng)調整為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核心價值,旨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種調整逐漸改變了目前過于側重考查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的現(xiàn)象,逐步加大了對文化元素的考查力度,對文化意識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測試中要有意識地添加一些涵蓋文化元素的試題,引導學生汲取有價值的文化知識,從文化意識的層面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包容度,增強文化自信。這樣的評價方式將會對英語教育產(chǎn)生積極的反撥作用,也可以使教師和學生真正重視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2.開設名著影視作品欣賞校本課程,拓展文化視野
校本課程的設置是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和學生在發(fā)展、就業(yè)、深造等方面的需要(郭曉敏,2016)。因此,為了彌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視滲透和融合文化知識的現(xiàn)狀,學校可以設置一些英語文化校本課程來改進。
用影視作品輔助欣賞文學名著是一種頗受學生喜歡的學習形式。由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融合了文本、聲音、動畫等信息傳播媒介,能不斷激活學生對已有經(jīng)驗和知識的回憶,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建構信息,生成新的知識與感悟。影視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藝術魅力攝人心魄,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是很好的育人素材。改編影視作品聲情并茂、身臨其境的特點可以極大地降低學生閱讀英語名著的難度,提高學生接受名著的程度,故教師應將其與文學名著的教學相結合。賞析英語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是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之一,有計劃地開設英語名著影視作品欣賞校本課程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學生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精髓。
3. 提升教師文化素養(yǎng),掌握培育學生文化意識方法
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重語言知識培養(yǎng)、輕文化教育。大部分教師沒有把文化意識培養(yǎng)作為教學目標,導致文化意識這一核心素養(yǎng)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然而,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偉大使命,肩負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歷史責任,教師應吸收最先進的文化教學理念,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閱讀文化意識方面的書籍,還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積極主動地學習一些培養(yǎng)文化意識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如《外語教學與文化》一書中介紹的教學方法:文化旁白、文化滲透、文化片段、文化包、文化多棱鏡、文化叢等(胡文仲、高一虹,1997)。教師要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文化意識,掌握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所需要的策略和方法,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誠然,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陣地遠不止課堂。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教師能做的只是“點燃一把火”,真正的“燎原之火”尚在課外。因此教師在教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應該是潤物無聲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當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時,他們會通過各種方式獲取更多的文化知識。為此教師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引導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汲取文化精華,培育文化意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有文化修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的人。
參考文獻
郭曉敏. 2016. 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以河南省新鄉(xiāng)市XX高中為例[D]. 河南師范大學.
胡文仲. 1990. 跨文化交際學選讀[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胡文仲,高一虹. 1997. 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 [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