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磊
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推動中國山水畫不斷變革和發(fā)展的兩大動力,更是無數(shù)中國山水畫大家之所以成為大家的—條必經(jīng)之路。當下,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和研究過程中,對傳統(tǒng)精神的堅守與偏見并存,對創(chuàng)新思想的熱衷和缺失同行,而賴少其給我們提供的成功范本則是堅守傳統(tǒng)的筆墨、兼融技法的創(chuàng)新,集古代眾家之精華,熔中西技法于—爐,匯自家氣韻之博大。他是被魯迅先生稱道的“最具戰(zhàn)斗力的青年木刻家”,他是以筆代刀、金戈鐵馬的革命斗士,他是推動華東地區(qū)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官員,他是為往圣繼絕學的中國畫大家,更是值得人們不斷研究的—代宗師。
一、師法古人,深探傳統(tǒng)之堂奧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對于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是“派出去”和“請進來”,因此發(fā)展了蘇聯(lián)的現(xiàn)實主義。這和以徐悲鴻為代表的法國古典主義、以江豐為代表的延安魯藝革命體系共同成為這一時期的美術創(chuàng)作的主導思想,但此時的賴少其走了—條有悖于主流的道路。他在上海擔任文藝界領導之初,即去杭州拜訪垂暮之年的黃賓虹,隨后為他祝壽、授獎狀、力、畫展、出畫冊。三年的交往,影響了賴少其的一生,縱觀其40年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生涯,其筆墨、技法沒有—處像黃賓虹,但是筆墨思想、藝術實踐無一不受黃賓虹的雨露滋養(yǎng)。
自“董巨”以來,江浙一帶山水畫大家輩出,成為畫壇重心。在上海的七年間,賴少其和江浙畫家朝夕相處,深受熏陶,同時也身受時代襄挾。針對當時有人要改中國畫為彩墨畫的思潮,賴少其的理解是“如果說(中國畫)是藝術科學,就更加符合藝術規(guī)律。如突破空間的限制,是西洋畫想突破而未能突破的”[1]。由此可見,西畫出身的賴少其對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是有獨到見地的。
賴少其調(diào)任安徽后開始苦練山水畫基本功,留下大批寫生稿。新安畫派是任何一個安徽山水畫畫家都無法繞開的美術流派,賴少其亦然。他先后多次臨摹了新安諸家的大量作品,對程邃尤為推崇,他在《溪山無盡圖》(1964年)上題:“此圖筆致神奇,令人觀之神往情移,真法物也?!?sup>[2]在《明程邃山水臨本冊》(1986年)中題跋: “邃畫用枯筆干皴,余喜其粗筆蒼茫渾厚,落墨不多,氣象萬千,此大手筆也。余習之經(jīng)年,苦未能入室,惜晚生三百余年,未能拜其門下也?!?sup>[3]謝稚柳曾在賴少其臨垢道人《山村泊漁船》(1964年,合肥市賴少其藝術館藏)上題:“少其同志作山水,喜用渴筆焦墨,得垢道人三昧?!笨梢?,賴少其的“習之經(jīng)年”無疑已深探枯筆焦墨、蒼茫沉郁之法門。這一時期,賴少其用新安畫法創(chuàng)作了一套八幀的山水冊頁,其在《巢湖漁歌-冊頁之一》(1963年,合肥市賴少其藝術館藏)上題跋:“學習傳統(tǒng),先求似,然后求不似,似亦不易,不似更難。生活是源,傳統(tǒng)是流。從生活觀察傳統(tǒng),能探其源,故矢口描繪生活之法,不似必矣。余乃在似與不似之間,知路途之遙遠也?!睂τ趥鹘y(tǒng)的學習,賴少其主張掌握“源”和“流”的關系,這為其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兩次變法埋下了伏筆。
賴少其在師法古人的道路上,可追溯到五代的“荊關”,用北派畫法描繪南方山水雄偉的—面,也用“董巨”的“解索皴”法表現(xiàn)山水的迷蒙。賴少其對米元章的“落茄皴”喜愛有加,對王蒙更是偏愛,以至于在兩次變法中,較多地借鑒了其“牛毛皴”法。賴少其取唐伯虎和龔半干山水構圖之雄奇,推崇文徵明的青綠法和淺絳法相互融合之道,使作品既清麗雅致又富有筆墨情趣。他也借鑒了石濤筆法之流暢凝重,松柔秀拙,尤習其點苔之法,密密麻麻,劈頭蓋面。賴少其取新安畫派之枯筆焦墨,去其冷峻靜逸。他也反復臨摹黃賓虹,往往“愈似愈遠”,遂悟“不似之似”。此時的賴少其傳移模寫,苦心經(jīng)營,此為其對傳統(tǒng)的第一次進出。
賴少其師法古人的成果更多地體現(xiàn)在黃山題材的創(chuàng)作上。1980年夏秋季,“六十五翁”賴少其五上黃山,正所謂“為余勢負天工背,索取風云際會身”。他走遍黃山的各個角落,飽覽黃山的風云變幻、山石樹木,用古人的筆墨技巧創(chuàng)作了描繪黃山神韻的中堂立軸數(shù)十幅。他在《蓮蕊峰下》上題“關仝、荊浩寫北方山水極雄奇,用其法寫黃山能得其神”[4],在《清流激湍》上題“余用明末程邃法畫黃山煙雨,六十年代初,凡能借得程氏畫則反復臨之,謝稚柳氏謂可亂真”[5]。同時,他還創(chuàng)作了丈二匹的大畫11幅。如《云來峰轉(zhuǎn)》,用平遠法加“卷云皴”描繪黃山的“崢嶸秀且逸”;《山高水長》,用高遠法加“雨點皴”描繪黃山的“秋山積雨晚來涼”;《黃山萬松圖》,深遠法構圖,樹木、山石輪廓用筆多中鋒,如金剛杵,如刻如畫,枯筆焦墨擦出枝葉,山石表面用筆毛澀,反復皴擦,淺絳著色,濃墨點苔,盡顯蒼勁老辣。用側(cè)鋒略蘸加了花青和藤黃的淡墨皴擦出山谷樹木,留白婉轉(zhuǎn)即為山間縹緲之云霧。山石多用方塊構圖,略現(xiàn)蕭云從的表現(xiàn)方法,抑或是自己得心應手的版畫構圖。整幅畫面“筆下干裂秋風,紙上潤合春雨”,法古而不泥,汪洋恣肆,蒼蒼茫茫。
這數(shù)十幅黃山之作,從各個空間角度描繪了黃山的雄與奇,從夏秋兩季的時間維度刻畫了黃山的靈與秀。林散之贊日:“不襲前人,不遜后人,出奇制勝,獨得其神?!?sup>[6]神從何來?賴少其在《點滴體會》一文中寫道: “我過去也作畫,但從來不像這一次這樣集中精力、日以繼夜地創(chuàng)作,學如穿井,越鉆越深,技巧也逐漸熟練起來了?!瓌?chuàng)作的提高,不從創(chuàng)作實踐中自己去摸索是不行的,有很多經(jīng)驗,不是能用言語來表達的?!?sup>[7]值得注意的是,賴少其這批黃山之作的落款都題“六十五翁”,自此之后的畫作中,他將年齡逐年地題在了畫上。面對大美黃山,他說還有春季和冬季未畫。賴少其此時的心境恐怕只有屈原《離騷》中的詩句“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可以概括。此為賴少其對傳統(tǒng)的第二次進出。
二、師法自然,搜盡奇峰打草稿
賴少其的山水畫藝術源自新安畫派,新安諸家寫黃山者眾。明代的丁瓚、程嘉燧等崇尚“米倪”之風。漸江以云林法見長,變其平遠為高遠、深遠,得全新面貌。其他新安諸家多宗“倪黃”,枯筆皴擦、簡淡深厚,影響致遠。至董賓虹,新安畫派再為黃山繪畫史乃至中國繪畫史樹起了一座里程碑。與賴少其同時代的山水畫大家描繪黃山者亦眾,張大干三上黃山,留下黃山畫作約60幅;傅抱石、錢松喦、宋文治等新金陵畫派領軍人物筆下的黃山取材各異、姿態(tài)萬千;李可染用濃而不濁的筆墨描繪出了逆光中的黃山巍峨。他們以黃山為師,黃山也成就了他們在繪畫藝術上的攀緣。賴少其再畫黃山,如何既不落古人窠臼,又能越過今人壁壘?恐怕是他當時要思考和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 此時,賴少其臨摹了很多博物館的藏畫,希冀從中汲取問題的解決之道?;蛟S是龔賢對光影和點的處理手法暗合了賴少其版畫中的刀筆韻味之故,賴少其在1982年著重研習了龔賢的《山陰革堂》《煙雨泉聲吟館》等多幅作品。除了學習構圖之法外,還從中借鑒龔賢筆墨的融合統(tǒng)一,用于自己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而取得一種“渾淪”的效果,無筆法墨氣之分,筆墨互為表里。同時,賴少其還臨摹了梅清的山水冊頁八幀。這些臨摹,使賴少其在“搜盡奇峰打草稿”之時,常常引起了“仿效”和“回憶”,有時借鑒它的布置,有時運用它的筆觸,有時也用西洋畫法,用“透視法”畫一幢幢房子。他既采取西法的“寫生”技巧,也用多點觀察之法。
其于20世紀80年代跋山涉水,留下的—批寫生稿,有的用線勾山石再皴擦,有的不用線條直接皴擦似沒骨畫法,有的似西洋炭筆寫生,有的焦墨水墨相互交融,還有部分是設色的。這批寫生冊頁無一不是因他對自然細致入微的觀察而呈現(xiàn)于紙上的,為其山水畫創(chuàng)作奠定了雄厚的筆墨基礎,正應了黃賓虹“我從何處得粉本,雨淋墻頭月移壁”之精義。
當然,臨摹與寫生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創(chuàng)作。如果說1980年的“五上黃山”是賴少其18年寒窗的一次畢業(yè)大考,是其師法古人的—次階段性總結(jié),那么他在安徽的最后5年里(1981-1985年)可謂是開啟了既有別于古人亦無隗于后人的“賴氏黃山”的藝術大幕。此時,“賴氏黃山”之面貌較之前有了明顯的變化,筆下的黃山更多的是作者胸中之黃山,后來他將此概括為“師法自然,自然為我”。他在《渡仙橋畔》(1981年,合肥市賴少其藝術館藏)上題:“始信峰為黃山精華,多少畫家從這塊石頭得到啟發(fā),其藝大進。我反復寫之,總覺新鮮可喜,可謂畫家瑰寶也?!贝碎g,賴少其還創(chuàng)作了描繪黃山的大畫作品數(shù)十幅。這批作品用墨濃淡干濕焦皆有,如《黃山煙雨》之筆簡墨淡,《一片丹心在人間》之濃重滋潤,酣暢淋漓,極盡變化;構圖新奇,如《皖南春色》全景式場面宏闊,《危崖》之局部特寫,景物突出,變幻無窮;以書入畫,如《驟雨》之石如飛白,合以古籀,蒼勁恣肆。此時期的畫風新穎奇異,格調(diào)高古,排奡縱橫,氣韻生動,越發(fā)抽象。
賴少其對待師法古人、師法自然有著深刻的見解,他在臨陳老蓮《雀石》(1989年,合肥市賴少其藝術館藏)上題:“臨畫的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作,把臨摹當創(chuàng)作與騙子何異?空論學傳統(tǒng),自己又不臨摹,豈不也是騙子?……只臨摹,不到大自然中去寫生,容易走入邪路?!鄬W山水,筆墨學程邃、戴本孝,構圖學唐宣、龔半干,同時到黃山寫生,然后胸中自有丘壑?!笨v觀賴少其山水畫筆墨與技法的沿革,不難發(fā)現(xiàn)此時的面貌已略現(xiàn)“變法”之端倪。此為賴少其對傳統(tǒng)的第三次進出。
三、我?guī)熚曳?,焦墨渴筆寫江山
1984年冬,賴少其在廣東創(chuàng)作了《安得倚天橫長戟》《宇宙其無極》《黃山》三幅黃山題材的山水畫。其在《黃山》(1984年,深圳美術館藏)上題:“此生愿作黃山客,焦墨渴筆寫江山?!贝碎g,他常用印有“賴少其七十歸故里”“黃山煙云入夢來”“不拘—格”等。其經(jīng)年對往圣絕學的心摹手追,對傳統(tǒng)筆墨的極致探索,對自然造化的大徹大悟,使其山水畫藝術日臻化境。
這時,伴隨著時代思潮,中國現(xiàn)代藝術運動撲面而來?!?5美術思潮”不斷升級,各種美術形式相繼出現(xiàn),從抽象變形、后印象派、野獸派到立體主義,再到德國表現(xiàn)主義,紛繁復雜的新思潮使中國藝術家們對世界、對自身的藝術有了新的認識。他們不再虔誠地遵循固有的傳統(tǒng)繪畫思維,有些甚至出現(xiàn)全盤西化思想。賴少其作為—名自幼接受西畫教育的中國山水畫大家,他對這種思潮是有預見并做出正確判斷的。他在《山水》(1984年,廣州藝術博物院藏)上題: “余以黃賓虹畫法,參西方印象派法畫,使中西結(jié)合。只有不懷成見,始能創(chuàng)新?!比绾蝿?chuàng)新成為他這一時期不斷摸索并逐漸明朗的—個命題。
1986年年初,賴少其寫道:“即在中國畫基礎上更多地吸收西畫。為了使入耳目一新,多用‘方形構圖,既便利于發(fā)揮中國畫的特長(南宋馬遠、夏圭),也便于吸收西畫技法。融合中西,這是中國前人已經(jīng)用之有效的?!?sup>[8]至此,賴少其走出了一條中西融合的創(chuàng)新道路,后世稱為“丙宣變法”。這是對創(chuàng)新中國畫的偉大實踐,是對當時有人主張藝術全盤西化的戰(zhàn)略反擊,是對“筆墨當隨時代”的進—步發(fā)展。此時他的用色更多的是水彩、水粉顏料,少量用丙烯顏色,用色濃烈,用水大膽。如《合肥秋色》(1986年),近景用焦墨勾勒幾株枯樹、幾間房屋,用藤黃淡墨皴擦出枯枝敗葉。中景用水墨加石綠描繪樹木,用焦墨擦出山谷,屋頂用赭石或胭脂敷色,用淡黃淡墨暈染成遠山,更遠處則用—抹亮麗的黛色描繪青山之遠。平遠構圖,借用石濤之“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通幅作品質(zhì)感猶如油畫般厚重,寧靜沉醉而不感傷,色彩豐富而不艷俗,深秋印象在黃葉、綠林、淡霧中彌漫開去,促人遐想無限。又如《雁蕩山小龍湫》(1987年),高遠法構圖,近景樹叢全用焦墨點染。中景山石用粗線勾斫,皴點并用,豎線運筆酣暢流利,橫向又多方拙之筆,遠景—抹黛色。石多方塊,但方圓結(jié)合,秀拙相生。近人中寫雁蕩山者又以黃賓虹和潘天壽為妙,黃得其質(zhì),潘得其色,而賴得其勢。
同時,他對“賴氏黃山”也進行了大膽變法。其《黃山之夢》(1991年,合肥市賴少其藝術館藏),深遠構圖,枯筆焦墨寫樹石,樹木加以石青暈染,深沉幽睛,山石濃墨點苔,山間云霧“S”形構圖,充滿向上旋轉(zhuǎn)的張力。滿紙枯筆焦墨鋪底,再敷石青、藤黃,局部焦墨重點皴擦,有渾厚質(zhì)樸之色。上題:“老夫歸故里,日日夢黃山;夢中寫來苦,筆筆汗?jié)裆?。吾用元王蒙干筆渴墨之法皴察(擦)之,以西畫印象派著色之法渲染之,頗能攝黃山之神,故喜而記之。”又如《黃山一夜雨》(1991年),高遠法構圖,整幅畫面的主體為寥寥十幾片方石,石間用粗線加墨點立起筋骨。山下石用石黃敷色,山上石用石青、石綠渲染,凸顯雨后山石之明凈,邊角石用淡墨皴擦。山間細細留白,枯筆掃過,加淡墨形成飛瀑。山頂和山側(cè)幾株勁松,幾間房屋用赭石點染,色彩出挑,遠山仿佛宿墨凝滯,青山遠黛。由塊面和濃重筆墨傳遞出來的拙味完全屬于他的個性。這幅作于紐約的畫作堪稱其“丙寅變法”之代表作,這是其胸中之黃山、夢中之黃山。其此時的數(shù)十幅黃山作品大多布滿畫面,雖借鑒“馬夏”之法,但又不依賴留白,而是發(fā)揮色彩的渲染和構圖的張力來營造空靈、縹緲之感。
此時還有百余幅描繪嶺南山水的作品,如《日出》(1988年)、《金碧朝暉》(1990年)、《江門梅園》(1991年)、《二月嶺南花似錦》(1991年)等。其用厚重蒼郁濃烈的筆墨,來表現(xiàn)濕潤多雨的江南山水,這是在遠承“米氏云山”、高克恭和龔賢基礎上的新發(fā)展。
20世紀90年代初,賴少其在美、法親見西畫各個美術流派之精華,飽覽莫奈、塞尚、凡·高、畢加索之名作。這一時期,賴少其的筆墨越發(fā)渾厚沉郁、筆情恣肆,構圖蜿蜒,皴擦與渲染結(jié)合,焦墨與水墨交融。依靠墨的濃淡干濕焦之變化使作品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用或深沉或亮麗的色彩傳達光影,為畫面帶來了更大的可塑性和更多的可能性。對于外界如何評價這些“中西合璧”的畫作,賴少其表現(xiàn)出了一貫的堅定和自信:“要革新,當然會引起爭論。如果我現(xiàn)在畫得和過去一樣,又叫什么‘變法呢?有人說‘變法可能會‘變壞,不如不變好。但我認為:不好就再變,不變只有死路—條?!背斑@時的繪畫已經(jīng)沒有了對象性,藝術反而迸發(fā)出燦爛的火焰,這是賴少其對傳統(tǒng)的第四次進出。
如果說“丙宣變法”是其主動作為的話,那么其于耄耋之年罹患帕金森綜合征之后進行的“衰年變法”或許是天意為之——讓其用作品與神靈對話。這一時期的作品墨色濃烈、色彩絢爛、渾厚華滋、暢快淋漓,線條極盡旋轉(zhuǎn)、鋪陳滿紙、幾無留白,情感與力量全面鋪展開來卻不粗糙。這100多幅作品中有山水,有花卉,有的又介于兩者之間,“似是而非”,落款往往只有姓名,并無其他。其極為充沛的表達欲望只能通過筆墨傳達,而又囿于身體的局限,這批與神靈對話的作品正是在這種矛盾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朦朧中,他或許想起了他的人生導師黃賓虹?!包S賓虹八十以后,開始眼患白內(nèi)障,至八十九歲,視力幾乎完全消失。而在此時,先生創(chuàng)作最勤。這是因為八十歲以前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播下的種子,現(xiàn)在是收獲的時候了。他心中自有丘壑,不是畫眼之所見,而是寫心之所想,憑感覺寫。他筆力千鈞,反復涂寫,寫出了奇跡,寫出了為千古所無的風格?!?sup>[10]在垂暮之年,或許黃賓虹又為他指點了一次。此時,賴少其完成了對傳統(tǒng)的第五次進出。
結(jié)語
20世紀,美術革命思潮此起彼伏,在特定歷史時期下,難免有片面、過激的觀點,但也正是這些強烈的思潮,才使得20世紀的中國畫不斷發(fā)展。賴少其身處其中,飽受時代泥沙之裹挾。他很少用語言來表達立場,而是用作品實踐表達了態(tài)度。他對傳統(tǒng)五進五出,他對創(chuàng)新孜孜以求,藝術境界由稚至熟,由熟至老,再由老返于天真爛漫、質(zhì)樸自然。賴少其的作品是偉大的,其更偉大之處在于自己創(chuàng)造了—種經(jīng)典,再打破經(jīng)典去創(chuàng)造另—種經(jīng)典。其選擇來自眼界,眼界來自格局,終使之成為20世紀藝術群峰中—座仰之彌高的不朽山峰。
參考文獻
[1]賴少其.畫壇憶舊:上海中國畫院籌備情況[M]//于在海.賴少其山水畫集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5: 259
[2]賴少其.仿程邃《溪山無盡圖》題款,1964年作[M]//于在海.賴少其山水畫集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5:8
[3]賴少其.《明程邃山水臨本冊》題跋,1986年作[M]//于在海.賴少其山水畫集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5: 15
[4]賴少其.《蓮蕊峰下》題款,1980年作[M]//于在海.賴少其山水畫集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5: 65
[5]賴少其.《清流激湍》題款,1980年作[M]//于在海.賴少其山水畫集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5: 64
[6][7]賴少其.點滴體會[M]//賴少其詩文集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5: 199
[8]賴少其.丙寅變法[M]//賴少其詩文集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5: 237
[9]胡志亮.木石魂:賴少其傳[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357
[10]洪楚平,賴曉峰,于在海賴少其詩文集[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5: 245本欄目圖片選自安徽美術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筆墨傳承——新安畫派、黃賓虹、賴少其藝術淵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