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凱大區(qū)(Marche)是意大利的東大門,雖然面積不足一萬平方米,但地形豐富多變,有漫長的海岸線和山脈、丘陵,同時擁有眾多中世紀遺跡,自然及人文景色不輸托斯卡納,物價卻要低得多。
烏爾比諾(Urbino)是馬爾凱大區(qū)的文化中心,這座小山城12 世紀開始由蒙特菲爾特羅公爵的家族管理,15世紀,費德利科大公(Federico daMontefeltro,1444-1482)廣泛吸納文藝人才,使得當地進入了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
大公府(Palazzo Ducale)曾是蒙特菲爾特羅公爵的宮殿,因為太過華美而被稱為“神的建筑”,500多年前,這里聚集著無數藝術家和思想家,在這里建立起來的上流社會的禮儀規(guī)范,后來普及到整個歐洲的貴族階層?,F在這個宮殿已成為國立美術館,展出大量15-16世紀的畫作。1998年,連同這座宮殿內的烏爾比諾歷史中心(Historic Centre of Urbino),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典范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格蘭達拉古堡(Gradara)始建于12世紀,15世紀完工,如今依然保存完好,幾個身穿中世紀盔甲的工作人員從城門里走出來,看上去毫無違和感。這個大型古堡的結構精致而復雜,通過一座窄窄的吊橋走進城堡深處的房間,柜子里陳列著中世紀的手槍,還有一些盔甲和面具,高高的床帷從天花板上垂掛下來,燈光迷離,十足的中世紀氣氛。
位于烏爾比諾東北方的佩薩羅(Pesaro)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歐洲十大設計酒店”之一的亞歷山大博物館宮酒店(Alexander MuseumPalace Hotel)就坐落在這里。酒店大堂里精心布置了雕塑和繪畫作品,宛若一家美術館,每個房間的門上也都繪有圖案,大部分是抽象派風格,絢麗的色調和靈動的線條,營造出歡悅、動感的氣氛。早餐廳四周擺滿了當代藝術品,用塑料拉絲做成的美女雕塑,或是用自行車改裝成的裝置藝術作品。酒店經常舉辦藝術展覽和拍賣活動,還設立了藝術工作室,鼓勵入住的客人們成為藝術活動的主角,在這里展示自己的作品即可減免一部分住宿費用。
安科納(Ancona)是馬爾凱大區(qū)的首府和最大的港口,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整個城市就像是一座博物館,其中的荷馬博物館(MuseoOmero)也別具特色,展出的雕塑都是特別為盲人創(chuàng)作的,游客可以親手觸摸這些藝術品,是一種很難得的體驗。安科納附近的小城Jesi有一個美食天地,可以找到各種小吃,其中有不少是油炸食品,用各種野果做餡,油而不膩,味道十分鮮美。Montefiore dell'Aso小鎮(zhèn)的山岡上有一個Cantine Domodimonti酒莊,酒窖陳列室內的布置猶如一座影院。
在馬爾凱大區(qū)那些充滿古典氣息的小城鎮(zhèn)閑逛,會發(fā)現許多有趣的細節(jié)。
位于安科納以西的法布里亞諾小鎮(zhèn)(Fabriano)曾經是意大利的手工造紙中心,據說15世紀時這里制造的畫紙曾經得到過米開朗基羅的稱贊,大旅行時代的年輕貴族們也十分崇尚意大利精致的手工紙。后來法布里亞諾也成為歐洲最早生產高質量工業(yè)用紙的地方之一,中世紀晚期及文藝復興時期十分繁榮,1470年開始還成為意大利最早的印刷中心之一。今天這個小鎮(zhèn)仍然以生產精美的水印紙(WatermarkedPaper)而聞名,鎮(zhèn)上有一個“紙張和水印博物館”,可以看到13世紀時纖維紙的制作流程。與法布里亞諾相距不遠的Genga小鎮(zhèn)有一個大型溶洞——弗拉塞西洞穴(Frasassi Caves),旅行者可以選擇深度探險路線或是一般參觀路線,前者需要攜帶探洞裝備。
阿斯科利·皮切諾小鎮(zhèn)(Ascoli Piceno)位于安科納以南,三面環(huán)山,鄰近兩座國家公園。小鎮(zhèn)歷史中心的建筑物采用了從周圍山脈開采的灰褐色石頭,古樸高雅,其中人民廣場(Piazzadel Popolo)建于文藝復興時期,被列為意大利最美麗的廣場之一。中世紀時這里建造了大約200 座塔,至今還保留有大約50座。這里還有世界上最狹窄的小巷之一,最窄處僅有38厘米。喜歡私密感受的客人可以體驗一下這里的小型精品酒店Residenza 100 Torri,其外觀類似小城堡,只有不到10個套間,有只供賓客使用的專用電梯。每年8月的第一個星期日鎮(zhèn)上還會舉行中世紀馬上槍術比賽(Quintana),以及十字弓和射箭比賽,街上能看到成群的人穿著15世紀的服裝在游走。
貴族大旅行要花多少錢
根據一家英國金融機構提供的數據,英國索爾茲伯里六世伯爵詹姆斯·西塞爾(James Cecil,the 6th Earl ofSalisbury,1713-1780)當年壯游時花了3300英鎊,相當于今天的47.82萬英鎊(約427.21萬元人民幣),和他同時代的人壯游的費用一般為5000英鎊,相當于今天的70.94萬英鎊(約633.77萬元人民幣)。
也有比較節(jié)儉的,蘇格蘭詩人、評論家托比亞斯· 斯摩萊特(TobiasSmollett,1721-1771)在法國游歷了一年半,只花了150英鎊(相當于今天的19820英鎊,約17.7萬元人民幣)。當時,意大利段的旅行花不了多少錢,英國植物學家詹姆斯·愛德華·史密斯(James Edward Smith,1759-1828)從羅馬到拿波里,為這段141英里(約227公里)的路程支付了3個金幣(Guineas,相當于今天的361英鎊),這個價格被認為非常合理,因為當時馬車需要在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上慢慢行進。住宿也不算貴,1778年,一位叫LadyKnight的女士租下了羅馬宮殿旁邊的一處住所,一年只花了36英鎊(相當于今天的4138英鎊),這個費用在當時的英國只夠支付兩個月的公寓房租,房間還遠沒有這么寬敞。
法國段的花銷個體差異比較大,奢儉由人。德國貴族費迪南·馮·費斯滕伯格(Ferdinand von Fürstenberg)1680年去巴黎旅行,每月開銷為900荷蘭銀幣(Rrijksdaalders),相當于今天的32850英鎊(約29.34萬元人民幣)。而作家莫里斯·伯克貝克(MorrisBirkbeck)1814年在法國待了86天,平均每天的開銷只有16-17先令,相當于今天的53.6英鎊(約478.7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