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芬 譚燕萍 劉海燕
本文重點探討和分析心理干預在婦科惡性腫瘤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 以此為婦科惡性腫瘤患者提供最佳護理方法, 減少患者痛苦程度的同時,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改善患者身體狀況, 避免護患糾紛, 同時也為住院婦科惡性腫瘤疾病患者找到最為科學有效的護理方式, 提高護理質量。選擇本院婦科2017 年1 月~2018 年11 月收治的婦科惡性腫瘤患者200 例, 采用平均性隨機分組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比較兩組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以及接受護理前后抑郁和焦慮評分?,F(xiàn)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婦科2017 年1 月~2018 年11 月收治的200 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確診為婦科惡性腫瘤疾病, 采用平均性隨機分組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100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1~80 歲、平均年齡(61.1±6.7)歲, 宮頸癌患者30 例、卵巢癌患者38 例、子宮內膜癌患者27 例、輸卵管癌患者3 例、陰道殘端癌患者2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41~80 歲、平均年齡(61.1±6.9)歲, 宮頸癌患者24 例、卵巢癌患者43 例、子宮內膜癌患者31 例、外陰癌患者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 指定的護理人員帶領患者接受常規(guī)檢查, 對患者入院后需要配合治療的內容告知患者及家屬, 同時每日檢查患者的飲食和睡眠情況等。
1. 2. 2 觀察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心理干預的護理方法, 為患者選擇固定的護理人員, 使二者之間建立親密的關系, 在患者入院后, 就是該護理人員陪同檢查身體, 選擇病房, 并且全程通過聊天等形式清楚的了解患者疾病情況。同時在與患者聊天過程中需要耐心傾聽患者所講述的心理壓力等內容, 及時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 在以往的教育方式中, 患者及家屬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境地, 缺乏主動教育, 教育效果不理想, 應用賦能教育方式, 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1]使其能夠對疾病的治療樹立信心。同時在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生活過程中, 很容易造成其生活質量低下現(xiàn)象, 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焦慮和抑郁的情緒[2], 所以護理人員需要按照患者的具體情況, 給予不同的干預措施, 對于心理接受能力較差的患者, 需要采取適當隱瞞病情的保護性護理方法, 熱情、耐心的和患者解除, 減少其知情的幾乎, 同時開展婦科惡性腫瘤同伴支持活動, 由醫(yī)務人員精心挑選康復期的患者與其會談, 交流心得, 分享活動經(jīng)驗[3], 介紹成功案例, 樹立治療信心。對于心理接受能力較強的患者, 如實告知病情, 并且介紹治療成功的方法, 保證患者能夠按照這一方法順利的接受治療, 達到提高其情緒和信心的護理效果。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以及接受護理前后抑郁和焦慮評分(采用SDS 量表及SAS 量表進行評定, 評分越高, 抑郁和焦慮情況越重)。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 P<0.05
組別 例數(shù) 護理前 護理后SAS SDS SAS SDS對照組 100 53.4±8.3 56.8±8.1 52.1±8.2 55.6±8.4觀察組 100 53.2±8.7 56.9±7.8 41.6±7.5a 47.1±7.2a
2. 2 兩組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8.00%, 對照組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78.00%, 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n, %)
2. 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出現(xiàn)不良反應3 例(0.03%), 對照組患者護理后出現(xiàn)不良反應12 例(0.12%),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n, %)
婦科惡性腫瘤是嚴重威脅女性生命健康的疾病, 近年來發(fā)病率上升, 且患者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而婦科中惡性腫瘤一般包括宮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 相關學者針對這些腫瘤患者進行分析后看出, 患者的生活質量遠比生存的幾率和病死級率能更好的反映患者接受治療的效果。
針對婦科腫瘤疾病患者在接受診斷和治療工作的過程中, 其所承擔的心理上的壓力、情感和社會中的壓力都比較大, 再加上患者本身角色的變化, 以及社交能力、軀體能力等方面的下降, 患者的自身存在問題在不斷增加, 這也屬于治療中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上的障礙, 這一點對于患者身心都會有著嚴重的影響[4], 所以本文重點探討和分析心理干預在婦科惡性腫瘤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 以此為婦科惡性腫瘤患者提供最佳護理方法, 減少患者痛苦程度的同時,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改善患者身體狀況, 避免護患糾紛[5-7]。
本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8.00%高于對照組的78.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出現(xiàn)不良反應3 例(0.03%), 對照組患者護理后出現(xiàn)不良反應12 例(0.12%),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在治療后給予其心理干預的護理方式, 能夠有效減少其心理問題, 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 明顯提高患者對醫(yī)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