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鋼
去年我家有了第二個孩子,明顯覺得原來的房子太小,就想換個大點的。當時正好有個朋友告訴我,他家附近有些新房。我跟老婆去看了一下,當場就決定買,第二天找了個房產經紀人就簽合同了。
房產經紀人對我們的快速決定表示了贊賞。不過這引出了一個問題,看見好的就買似乎是有點草率了,但是總下不了決心出手肯定也不對,那么一個科學理性的人,應該怎么辦呢
與其渾渾噩噩地接受命運安排,不如有點理性決策的精神,把它變成一個數學問題。我們假設這個問題的條件是這樣的:你隨機地遇到各種房子,但是只打算買一套;遇到一套房子,如果你選擇買下,這套房子就是你的;如果你選擇不買,很快別人就會把它買走——你沒有第二次機會。
然后,你應該給自己設定一個看房總數的期限,或者一個時間期限——比如說一個月之內一定要買到房子。這些條件可能跟生活中各人實際買房的情況略有不同,但必須這樣把問題簡化出來,數學家才能計算。答案是37%。
數學家的策略是,你要把這一個月的時間分成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你只看不買,就是根據自己的購買能力了解一下市場,記住在這個階段內你看到過的最滿意的那個房子。
等到過了某個時間點——具體說過了你設定期限的37%以后——你就進入第二階段。如果預先設定的期限是一個月,那么第二階段就從第12天開始。當進入第二階段,你一旦遇到一個比第一階段那個最好的房子還好,或者類似的房子,就毫不猶豫地買下來。
分兩階段這個策略,和37%這個數字,都是數學家們好不容易算出來的。
我們生活中有很多情況跟買房是類似的,再舉個例子,找結婚對象也可以用37%規(guī)則。比如一個女青年,從18歲開始找對象,設定的目標是在40歲之前結婚,那么根據37%規(guī)則,她的兩階段分割點是26.1歲。
在數學家看來,這個女青年的最佳擇偶策略是這樣的。26.1歲之前是觀察期,她應該只交往不結婚,但是必須要記住在交往的男生中間,自己最喜歡的是哪個。26.1歲之后是決策期,再結交新的對象,一旦遇到一個比那個人還好,或者和那個人差不多一樣好的男人,就應該馬上把他拿下,和他結婚。
當然具體到擇偶的話,這個數學模型還可以更復雜一點。如果主動權不在你手里,你向人求婚,有被拒絕的可能性,那么分割點就不是37%了。
數學家計算,假設你每次被拒的可能性是50%,那我們就要把37%變成25%。也就是說條件不好的人應該縮短觀察期,仍然從18歲開始算的話,過了23.5歲之后你就要抓緊了。還有一點,37%規(guī)則是在假設無法回頭的條件下成立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在第一階段錯過一個人,他可能就和別人結婚了。
在數學家看來,你一看到A覺得不錯,但是錯過了,那么再找到一個和A差不多的人,也就可以了。如果你非得說只有A才是真愛,那就不對了。
如果你說找對象跟買房子不一樣,我一定要尋找命中注定的真愛,那么數學家告訴你,你大概會有兩種可能結局:或者后悔自己沒有早早結婚被剩下了,或者后悔自己結婚太早。
但是需要再次強調,算法不是算命。這些算法,說的是面對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你根本不知道命運會怎樣的情況下,所能采取的最佳策略??偠灾?,如果我們能有點數學精神,就不用長吁短嘆地感慨人生無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