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華
(河南省郟縣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 郟縣467100)
抑郁/焦慮是卒中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輕者導致情感障礙,重者可能產生輕生念頭,若不及時防范,可嚴重威脅患者身心健康,致使生存質量顯著下降。帕羅西汀是臨床常用抗抑郁藥物,主要通過抑制腦神經元5-HT再攝取發(fā)揮藥理作用,在卒中后抑郁/焦慮治療中占據重要地位[1]。但抑郁/焦慮又屬心理疾病,患者自身心境狀態(tài)對疾病進展與轉歸有關鍵性影響,單純藥物干預仍難達理想效果,故加強心理干預尤為重要。正念減壓訓練是一種通過系統(tǒng)訓練使患者可依靠內在身心力量減輕壓力,并有效管理自我情緒的方法,在焦慮、抑郁及慢性疾病康復輔助治療中得到臨床廣泛重視[2]?;诖耍狙芯窟x取我院110例卒中后抑郁/焦慮患者,分組探討帕羅西汀聯(lián)合正念減壓訓練臨床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110例卒中后抑郁/焦慮患者(2016年4月~2018年8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55例,男27例,女 28例;年齡 42~74歲,平均(61.29±4.54)歲;卒中類型:腦出血26例,腦梗死29例;卒中后4~8個月,平均(6.07±0.74)個月。對照組55例,男29例,女 26例;平均 41~75歲,平均(62.07±5.31)歲;卒中類型:腦出血28例,腦梗死27例;卒中后4~9個月,平均(6.11±0.71)個月。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有明確腦卒中史,存在抑郁/焦慮癥狀;(2)處于卒中康復期;(3)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正常;(4)既往無精神疾病史;(5)近期家庭無重大事故發(fā)生;(6)未同時參與其他研究;(7)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1)伴嚴重意識障礙或溝通障礙;(2)既往有心理干預史;(3)對帕羅西汀過敏;(4)老年性癡呆或血管性癡呆;(5)研究期間病死。
1.3 方法 卒中常規(guī)對癥治療及康復指導基礎上,兩組均給予帕羅西汀(國藥準字H20133084)治療,口服,20 mg/次,1次/d,連用8周。期間對照組給予健康教育、用藥指導、飲食干預等常規(guī)護理。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實施為期8周的正念減壓訓練:(1)第一階段,時間為1周(第1周),主動幫助患者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與其建立信任關系,發(fā)放正念減壓訓練手冊,向患者耐心講解正念減壓訓練目的、過程及臨床意義,引導患者主動配合訓練。(2)第二階段,時間為5周(第2~6周),30 min內講授內容,督促患者訓練1 h:第2周訓練身體感覺掃描,指導患者觀察并感受身體各個部位,體驗各部位功能,感受內心,建立身體與心理彼此信任關系;第3周指導患者用語言描述觀察和感受身體部位的感覺,完成體驗與詞語的轉換;第4~5周指導患者全身心參與正念訓練,讓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運動上,專注于呼吸帶動的腹部起伏,指導患者從視、聽、嗅、味、觸5個感知覺方面全面感知美好事物,引導其以積極、樂觀情緒及態(tài)度認識周圍環(huán)境與事物,減少外界不良干擾;第6周進行正念行走,指導患者放松身心,保持平衡、自然行走,呼吸與步伐同步,吸氣的同時提起一只腳,呼氣時放下,再吸氣提起另一只腳,呼吸放下腳,雙腳依次重復。(3)第三階段,時間為2周(第7~8周),采取集中方式強化、鞏固正念減壓訓練,3次/周,2 h/次,完成訓練后引導患者進行討論、心得分享,并叮囑其每日自主訓練1 h。
1.4 觀察指標 (1)心境狀態(tài)。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治療前后心境障礙,分值越高負性情緒越明顯[3]。(2)應對方式。采用應對方式問卷(CSQ)從成熟應對方式(解決問題與求助)與不成熟應對方式(自責、幻想、回避)兩個方面評估兩組治療前后對疾病的應對方式,成熟應對方式分值越高越好,不成熟應對方式分值越低越好[4]。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以SPSS2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SAS、SDS評分及CSQ評分)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SAS及SDS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s)
SDS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SAS治療前 治療后55 55 t P 64.58±9.26 63.17±8.42 0.836 0.405 43.57±3.29 48.23±5.17 5.640 0.000 65.47±7.25 65.03±8.14 0.299 0.765 42.92±4.53 49.88±5.47 7.268 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CSQ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CSQ成熟與不成熟應對方式評分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成熟應對方式評分高于對照組,不成熟應對方式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SQ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SQ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成熟應對方式治療前 治療后不成熟應對方式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55 55 t P 0.79±0.12 0.81±0.14 0.804 0.423 1.43±0.26 1.01±0.18 9.850 0.000 1.91±0.32 1.88±0.29 0.515 0.608 1.14±0.17 1.52±0.22 10.136 0.000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不僅可造成神經功能缺損等軀體癥狀,亦可導致各種情感障礙,尤其以卒中后抑郁/焦慮最常見,進而影響患者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目前,卒中后抑郁/焦慮發(fā)生機制尚不明確,但有研究認為其與病灶破壞5-HT能神經元及其通路,致使神經遞質水平下調有關[5]。因此,藥物治療方面,選擇有增加腦內5-HT水平作用靶點的藥物尤為重要[6]。帕羅西汀對腦神經元5-HT再攝取有抑制作用,并可發(fā)揮抗抑郁、抗焦慮雙重療效,故在卒中后抑郁/焦慮治療中作用突出。
隨生物-社會-心理醫(yī)學模式建立,除藥物治療外,行為及心理干預越來越得到臨床重視,尤其在抑郁癥等心理疾病治療中更具重要地位[7]。正念減壓訓練是目前臨床較受歡迎的一種心理干預方法,其意在教導患者運用內在身心力量,積極采取他人無法替代的行為,樹立樂觀態(tài)度,即培育正念[8]。該方法要求患者不做價值判斷、純粹地觀察自身病痛、情緒,再以平和心境處之,并信任自己,面對并接受當下身心現(xiàn)象。黃小帥等[9]研究指出,接受正念減壓訓練者海馬、額葉皮層等參與情緒調控的腦區(qū)信號可見明顯增強,進而對內分泌系統(tǒng)產生調節(jié)作用,發(fā)揮抗焦慮、抑郁作用,另一方面,該訓練可使患者正面對待卒中所致軀體障礙,形成正面思維,以良好控制焦慮、抑郁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SAS、SDS及CSQ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可見上述聯(lián)合方案在卒中后抑郁/焦慮治療中效果顯著。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帕羅西汀安全、有效,可顯著改善焦慮、抑郁癥狀,且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通過正念減壓訓練,可使患者以積極、樂觀心態(tài)面對腦卒中對其身心帶來的傷害,避免其陷入心理困擾,進而從內心改變對疾病的態(tài)度,以成熟方式應對,有利于進一步減輕心理壓力,緩解負性情緒與心境障礙。綜上所述,帕羅西汀聯(lián)合正念減壓訓練治療卒中后抑郁/焦慮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境狀態(tài),并促使其以成熟態(tài)度及方式應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