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河南省太康縣人民醫(yī)院 太康461400)
腦梗死主要包括腦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栓塞等,是缺血性卒中的總稱,致死致殘率較高[1]。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病死率明顯降低,但治療后易出現不同程度的體力和智力下降,甚至可能導致癱瘓[2]。有研究發(fā)現,臨床護理干預在患者的治療和康復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3]。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98例腦梗死康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組比較了全方位護理干預與常規(guī)護理干預對其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98例腦梗死康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9例。對照組女21例,男28例;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59.86±8.64)歲;文化程度:小學2例、初中7例、高中13例、大專及以上27例;合并癥:冠心病7例,糖尿病8例,高血壓病7例,原發(fā)病22例,其他5例。觀察組女23例,男26例;年齡47~79歲,平均年齡(59.86±8.64)歲;文化程度:小學1例、初中7例、高中16例、大專及以上25例;合并癥:冠心病6例,糖尿病8例,高血壓病8例,原發(fā)病21例,其他6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合并癥和性別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經腦MRI或CT檢查確診,均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4]。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環(huán)境、飲食和藥物護理,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和樹立規(guī)律睡眠等。
1.2.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全方位護理干預。(1)心理康復護理: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制定目標性心理疏導方案,通過加強溝通、語言鼓勵、榜樣激勵和情感支持等方式,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引導患者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同時認真傾聽患者的心理需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2)并發(fā)癥康復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的狀態(tài),關注給藥速度,防止誘發(fā)肺水腫、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定期清潔床鋪,避免壓瘡;觀察尿管是否通暢及尿液顏色,做好呼吸功能和排便能力訓練。(3)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對言語障礙者,根據其語言功能情況制定語言康復訓練計劃,創(chuàng)造溫馨、融洽的語言環(huán)境,刺激患者的視覺、聽覺和語言功能,從音節(jié)逐漸過渡到字、詞、句、段,加強科學訓練內容;對肢體障礙者,在肌力未恢復前,幫助患者進行被動訓練,按由大關節(jié)到小關節(jié)的順序進行屈伸、旋轉、內收和外展等活動,確保關節(jié)的靈活性,逐漸過渡到床上平衡訓練、站立訓練、行走訓練;并鍛煉洗臉、刷牙和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4)對家屬進行家庭護理技能培訓,指導家屬做好出院后的家庭護理。
1.3 觀察指標 (1)采用Barthel指數和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認知功能,得分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能力和認知功能越好。(2)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得分越高,提示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3)觀察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滿意度調查內容包括病房環(huán)境、護理人員態(tài)度與基礎操作、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導等,調查問卷總分100分,>70分為滿意;60~70分為一般;<60分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的Barthel指數和MMSE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Barthel指數和MMSE評分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Barthel指數和MMSE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Barthel指數和MMSE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Barthel指數和MMSE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Barthel指數和MMSE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Barthel指數干預前 干預后MMSE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49 49 t P 55.06±18.16 54.89±17.97 0.047 0.963 74.71±22.17 61.61±15.78 3.370 0.001 16.79±3.74 16.31±3.62 0.646 0.520 21.02±6.36 18.29±3.41 2.648 0.001
2.2 兩組干預前后的SAS評分和SDS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SAS評分和SDS評分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SAS評分和SD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SAS評分和SDS評分比較(分,±s)
SAS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SDS干預前 干預后49 49 t P 55.47±16.36 55.92±15.81 0.139 0.890 34.57±13.58 40.63±14.82 2.110 0.037 55.64±15.61 56.84±15.95 0.376 0.708 33.67±14.27 41.28±14.63 2.607 0.011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5.92%,高于對照組的83.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腦梗死是指因腦血管阻塞引起的腦血流循環(huán)障礙,患者臨床癥狀復雜,與腦損害部位、嚴重程度、缺血血管大小和并發(fā)癥相關,輕者表現為頭痛、嘔吐、肢體無力、眩暈和惡心等,重者可導致癱瘓,甚至昏迷、死亡[5]。同時,腦梗死發(fā)病突然、病程長、功能恢復慢,易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悲觀和抑郁等負性情緒,嚴重影響康復期的治療效果,因此,給予患者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6]。
常規(guī)護理雖可在腦梗死康復期間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未能依據患者機體狀態(tài)進行針對性護理和康復訓練,因此,患者難以從中獲益[7]。全方位護理干預不僅加強了對患者臨床癥狀的關注,而且將注意力放到了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所處環(huán)境和物理因素等影響康復的因素上,根據患者的生理病理需求和實際病情進行全面性、針對性和科學性的護理服務,可有效幫助患者疏導不良情緒,使其積極主動地配合康復訓練,促進整體功能的康復,提高生活質量[8]。本研究將全方位護理干預應用于腦梗死康復期患者中,通過心理康復護理,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避免其出現焦慮、悲觀和抑郁等負性情緒,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引導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通過并發(fā)癥康復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的情況,根據病情給予對癥治療,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通過早期康復訓練,對患者進行科學系統的言語、肢體訓練,促進其言語功能和肢體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Barthel指數和MMSE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全方位護理干預應用于腦梗死康復期患者,能改善其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緩解其不良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綜上所述,全方位護理干預應用于腦梗死康復期患者,能改善其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緩解其焦慮和抑郁不良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