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菲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兒科 河南鄭州450014)
小兒腦癱是一種發(fā)育缺陷和非進行性腦損傷引發(fā)的綜合征,患兒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感知覺障礙、語言障礙、行為障礙等,且多合并身體畸形,嚴重者合并肢體殘疾、認知障礙或癲癇,影響患兒身體健康,加重患兒家庭精神和經(jīng)濟負擔[1]。小兒腦癱的治療方法多樣,但并無有效的徹底治愈方法,僅能通過有效措施降低致殘率。因此,臨床對于腦癱的治療強調(diào)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并結合綜合治療。引導式教育是以科學理論知識為基礎,為成人或兒童提供的一種改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的方法,通過教育方式,引導患者主動接受各種訓練,積極參與到學習訓練中,是當前臨床治療小兒腦癱的一種有效方法?,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平行分組法分為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40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 3~8歲,平均年齡(5.0±1.2)歲;其中腦積水11例,腦室旁白質(zhì)軟化7例,基底節(jié)信號異常8例,蛛網(wǎng)膜下腔異常9例,其他5例。觀察組男30例,女 20例;年齡 2~9歲,平均年齡(5.2±1.3)歲;其中腦積水14例,腦室旁白質(zhì)軟化12例,基底節(jié)信號異常11例,蛛網(wǎng)膜下腔異常9例,其他4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兒均可配合護理人員完成護理操作,排除意識障礙和嚴重精神疾病患兒。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康復護理干預,包括常規(guī)運動療法、作業(yè)療法、物理療法和語言療法等。
1.2.2 觀察組 給予引導式護理干預,具體內(nèi)容為,(1)心理護理:護理期間,工作人員多與患兒溝通,并多以鼓勵語言引導,適當給予獎勵表揚,可獎勵糖果、玩具、擁抱等,及時疏導患兒家長不良心理,提高患兒家長對腦癱知識的了解,緩解其心理壓力,保持心態(tài)樂觀。(2)加強環(huán)境護理:在腦癱患兒病房或病區(qū)墻面粉刷彩色漆,同時在走廊、大廳粘貼繪畫卡通圖案,緩解患兒在陌生環(huán)境中的緊張情緒。(3)日常生活能力指導:指導患兒家屬應用家庭工具,引導患兒主動洗漱、飲水、進食、上廁所,并指導正確的引導方法。在日常生活指導中,注意保證患兒的安全,并盡量鼓勵患兒自行完成。(4)語言交流:針對語言障礙患兒,護理人員應多與其交流,通過聲音刺激讓患兒產(chǎn)生反應和興趣。與患兒交流過程中,控制語速,盡量保證每個詞語清晰,并結合肢體語言,讓患兒更好理解。幫助患兒表達自我感受,在等待過程中,醫(yī)務人員應保持足夠的耐心。患兒給予反應、模仿聲音時,應給予鼓勵支持,鼓勵其繼續(xù)表達。通過游戲與接觸,鼓勵患兒家屬多與患兒交流,提高患兒對聲音、顏色和五官的辨別能力,保證早期教育工作順利開展。(5)開展運動訓練:組織患兒積極參與趣味游戲,通過爬行、識圖比賽、找媽媽等游戲,加強患兒之間的交流,調(diào)動患兒興趣。并安排專業(yè)的治療師為患兒進行評估,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訓練計劃。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兒的粗大運動功能測量(GMFM)評分和格塞爾發(fā)育量表(Gesell)評分,其中GMFM評分標準[2]劃分為5個功能區(qū),分別為 A、B、C、D、E,共 88個條目,每個條目 0~3 分,評分越高,表明患兒的病情恢復效果越好。Gesell發(fā)育評分分為四個等級:極重度智力殘疾<25分;重度智力殘疾25~39分;中度智力殘疾40~54分;輕度智力殘疾55~75分。(2)比較兩組患兒的適應性發(fā)育商(DQ)評分,根據(jù)Gesell量表測定,對患兒的粗動作、細動作、言語能、應物能、應人能等指標進行評分,>85分為DQ正常;75~85分為可疑異常;55~75分為輕度智力低下;40~55分為中度智力低下;25~40分為重度智力低下;<25分為極重度智力低下。(3)比較兩組患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和社會適應能力評分??偡痔岣撸?1分,判定為顯著改善;總分提高1~10分,判定為改善;總分無變化,則為無效。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GMFM評分和Gesell發(fā)育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兒的GMFM評分和Gesell發(fā)育評分有明顯改善,且觀察組的改善效果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GMFM評分和Gesell發(fā)育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兒的GMFM評分和Gesell發(fā)育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對照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GMFM評分A區(qū) B區(qū) C區(qū) D區(qū) E區(qū) Gesell發(fā)育評分40 t P觀察組50治療前治療后t P t治療前P 治療前t治療后P 治療后48.1±7.7 74.7±7.7 15.449 0.000 48.0±7.0 83.3±8.2 23.152 0.000 0.064 0.474 5.079 0.000 48.2±7.1 66.0±6.4 11.777 0.000 48.0±6.6 79.0±7.0 22.784 0.000 0.145 0.443 9.091 0.000 44.2±6.3 53.7±5.5 7.184 0.000 45.0±6.5 88.0±6.7 32.572 0.000 0.588 0.279 26.092 0.000 37.0±7.2 46.4±7.2 5.839 0.000 37.0±7.0 56.6±7.7 13.318 0.000 0.000 0.500 6.426 0.000 22.7±5.6 29.2±6.0 5.009 0.000 23.6±5.3 36.4±6.0 12.422 0.000 0.781 0.219 5.657 0.000 44.8±11.0 59.7±12.0 5.789 0.000 44.9±10.0 66.7±11.5 10.115 0.000 0.045 0.482 2.815 0.003
2.2 兩組患兒的治療前后各功能區(qū)DQ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各功能區(qū)DQ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各功能區(qū)DQ評分均高于同組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的以上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治療前后各功能區(qū)DQ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兒的治療前后各功能區(qū)DQ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對照組40時間 粗動作 細動作 言語能 應物能 應人能治療前治療后t P觀察組50治療前治療后t P t治療前P 治療前t治療后P 治療后42.5±12.5 68.5±19.0 7.230 0.000 42.0±12.2 86.8±18.5 14.295 0.000 0.191 0.424 4.607 0.000 43.6±12.7 64.5±21.0 5.386 0.000 43.0±12.5 80.5±19.0 11.659 0.000 0.225 0.411 3.788 0.000 44.0±11.9 59.5±17.4 4.650 0.000 44.6±12.0 76.5±19.0 10.038 0.000 0.237 0.407 4.377 0.000 44.5±11.7 65.0±18.4 5.946 0.000 43.7±12.0 78.0±18.2 11.126 0.000 0.318 0.376 3.371 0.001 45.0±10.9 61.6±17.4 5.113 0.000 45.4±11.2 85.5±16.2 14.397 0.000 0.170 0.433 6.729 0.000
2.3 兩組患兒生活自理能力評分和社會適應能力評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和社會適應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生活自理能力評分和社會適應能力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兒生活自理能力評分和社會適應能力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社會適應能力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40 50 t P 5.35±2.75 5.40±2.60 0.088 0.465 6.05±2.82 7.90±2.96 3.008 0.002 5.15±2.72 5.20±2.75 0.086 0.466 6.05±2.85 7.60±3.05 2.466 0.008
腦癱為嬰幼兒多發(fā)常見病,表現(xiàn)為患兒智力、肢體、語言、行為等方面的功能障礙。因嬰幼兒年齡小,大腦仍處于發(fā)育階段,所導致的損傷尚未固定化,所以臨床認為早期給予護理干預,可積極有效地改善患兒病情[3]。傳統(tǒng)的康復治療方法僅遵照一般的康復護理方法,與腦癱患兒具體病情有一定脫節(jié),不能充分發(fā)揮專業(yè)康復技術的優(yōu)勢,而且并未重視患兒家屬所起的作用,不利于腦癱患兒病情康復。
引導式教育是通過教育方式,誘導功能障礙患兒接受各方面訓練,充分調(diào)動患兒的積極主動性,鼓勵其主動參與到學習訓練中,是一種醫(yī)教結合的康復鍛煉方法,為當前臨床治療小兒腦癱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種治療方法[4]。引導式教育是一套用于調(diào)理運動功能障礙的教育與康復系統(tǒng),融合了康復醫(yī)學、教育、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利用引導式教育體系,引導功能障礙患兒接受各種鍛煉學習,促其功能恢復正常。該護理模式中尊重腦癱兒童為一個完整的整體,以建立患兒正常生活為基礎,引導其主動學習鍛煉,恢復其精細運動、粗大運動、生活、溝通、認知和社交能力,積極解決遇到的問題[5~6]。引導式教育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原則,通過引導式教育,并鼓勵患兒家屬參與其中,提高其康復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兒的GMFM評分和Gesell發(fā)育評分有明顯改善,且觀察組的改善效果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的各功能區(qū)DQ評分均高于同組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的以上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和社會適應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引導式理念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患兒的智力發(fā)育水平、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護理效果顯著。引導式康復護理中,通過提供心理護理、環(huán)境護理、語言交流、運動訓練及日常生活能力指導等一系列的康復護理措施,可改善患兒及家屬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結合引導教育,引導患兒積極參與到語言、運動和日常生活鍛煉中,提高其社會生活能力,恢復運動功能和智力水平。綜上所述,在腦癱兒童康復護理中實施引導式教育,可有效促患兒病情康復,護理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