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柳松 徐亞彬
(河南省圣德醫(yī)院 信陽464000)
脛骨干骨折是脛骨骨折常見類型,多因直接或間接暴力作用于脛骨干引起,脛骨干骨折發(fā)生后,會對患者造成極大的身心痛苦,并導致患者出現小腿腫脹和筋膜間隙壓力增高,影響患肢血液循環(huán),并影響肢體正?;顒覽1]。內固定治療是目前臨床治療脛骨干骨折的主要方式,內固定物的類型較多,交鎖髓內釘是臨床常用的內固定物[2~3]。為了解交鎖髓內釘在脛骨干骨折中的運用效果及手術安全性,本研究對2017年6月~2018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50例脛骨干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了脛骨交鎖髓內釘治療與鋼板內固定治療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50例脛骨干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髓內釘組和鋼板組,每組75例。髓內釘組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0.6歲;男41例,女34例;致傷原因:車禍致傷40例,高處墜落傷18例,重物砸傷10例,打擊傷7例。鋼板組年齡20~69歲,平均年齡40.5歲;男40例,女35例;致傷原因:車禍致傷39例,高處墜落傷19例,重物砸傷10例,打擊傷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經病史詢問、常規(guī)骨科檢查及X線、CT檢查等綜合檢查確診為脛骨干骨折患者;實施內固定治療者;意識清醒者;自愿配合治療和隨訪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2)排除標準:原發(fā)性下肢活動障礙者;原發(fā)性骨科疾病患者;實施其他方式治療者;開放性骨折患者;血液系統疾病患者;嚴重感染性疾病患者;嚴重臟器及組織病變者;治療配合度較差者;有精神障礙者;中途退出研究者;孕期或哺乳期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髓內釘組 采用脛骨交鎖髓內釘治療?;颊卟扇⊙雠P位,常規(guī)消毒,沿腓骨頸近端入路,并保持切口部位在膝關節(jié)面以下,預防半月板損傷;選擇髕韌帶中央部位,行一3 cm切口,在C臂X線機輔助下置入導針,將脛骨近端皮質切開后,進行脛骨髓腔鉆孔,置入復位桿,進行復位處理;隨后根據患者實際骨折狀況選擇合適的脛骨交鎖髓內釘,對骨折近端和遠端均采用2枚交鎖髓內釘進行固定處理。
1.3.2 鋼板組 采用鋼板內固定治療。患者骨折復位方法與髓內釘組相同,之后選擇合適的鋼板,將切口適當擴大后,置入鋼板進行固定,保證鋼板與骨面貼合良好。
1.3.3 術后治療 兩組患者術后均進行3~5 d抗感染治療,使用短腿石膏托進行骨折部位外固定,術后2~3周在拐杖輔助下開展行走訓練,術后4~5周將外固定物拆除,并根據實際恢復狀況進行獨立行走訓練。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狀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恢復狀況(術后住院時間、術后負重訓練時間、骨折愈合時間)。(2)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遠近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3)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骨折恢復狀況。優(yōu):骨折愈合,患側與健側肢體等長,步態(tài)正常,膝關節(jié)伸屈活動差<15°,踝關節(jié)伸屈活動差<5°,X線檢查顯示解剖復位或短縮<5 mm,旋轉角<5°;良:骨折愈合,膝關節(jié)伸屈活動差為16°~30°,踝關節(jié)伸屈活動差為6°~10°,X線檢查顯示移位骨折面1/4,關節(jié)活動度達正常的75%以上,肢體短縮<10 mm,旋轉角<10°,存在輕微力量對抗受限;可:骨折愈合,膝關節(jié)伸屈活動差31°~45°,踝關節(jié)伸屈活動差為11°~15°,X線檢查顯示移位為骨折面的1/4~1/2,關節(jié)活動度達正常的50%~75%,肢體短縮<20 mm,旋轉角<15°,存在輕微力量對抗受限;差:未達到上述標準者[4]。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及術后恢復狀況比較 髓內釘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開始負重訓練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均明顯低于鋼板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及術后恢復狀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及術后恢復狀況比較(±s)
骨折愈合時間(周)髓內釘組鋼板組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住院時間(d)術后負重訓練時間(周)75 75 t P 65.5±12.4 74.8±11.8 4.705 0.000 142.2±25.8 188.2±23.2 11.481 0.000 20.1±4.7 23.2±5.8 3.596 0.000 10.1±1.2 15.1±1.6 21.651 0.000 20.3±2.5 22.2±2.5 4.654 0.000
2.2 兩組患者遠近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術后6個月,髓內釘組遠近期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鋼板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遠近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骨折恢復狀況比較 術后6個月,髓內釘組骨折恢復優(yōu)良率明顯高于鋼板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骨折恢復狀況比較[例(%)]
脛骨干骨折在骨科中較為常見,患者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將會影響患者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功能,嚴重時會引起創(chuàng)傷性骨關節(jié)炎,影響患者預后,因此,促進患者骨折盡早愈合,使患者小腿恢復正常承重能力,早日回歸正常生活和工作是目前臨床治療脛骨干骨折的重點[5]。脛骨干骨折的治療方式較多,常用方式有外固定治療和內固定治療兩種,外固定效果不佳,極易導致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6~7]。在內固定治療時先實施復位處理,再選擇合適內固定物固定,加壓鋼板內固定和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是內固定治療的兩種常用方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髓內釘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開始負重訓練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和遠近期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鋼板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髓內釘組骨折恢復優(yōu)良率明顯高于鋼板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用交鎖髓內釘內固定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均優(yōu)于鋼板內固定。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1)實施鋼板內固定治療時,手術過程需對患者骨膜進行大范圍剝離,手術創(chuàng)傷和對骨折部位血運影響更大,從而導致患者術后創(chuàng)傷恢復和骨折愈合更慢,也影響患者的早期康復訓練;而采用交鎖髓內釘治療,操作更簡單,手術創(chuàng)傷更小,出血更少,對患肢血運影響更小,患者術后恢復更快,更利于早期康復訓練,改善康復效果。(2)采用鋼板內固定治療,鋼板硬度大,在訓練中高應力狀態(tài)下極易出現固定松動和鋼板折斷,并發(fā)癥較多,影響固定穩(wěn)定性,進一步影響骨折愈合;而采用交鎖髓內釘治療,可將骨折部位鎖定固定,發(fā)揮夾板效果,且交鎖髓內釘使用時對患者康復訓練過程中扭轉和旋轉的抗性更好,固定穩(wěn)定性良好,不易松動,患者術后負重時間更早,更利于骨折部位正常愈合,并可減少不愈合、畸形愈合等狀況,提高骨折恢復優(yōu)良率,改善患者預后[8~9]。綜上所述,運用脛骨交鎖髓內釘治療脛骨干骨折患者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并發(fā)癥少,恢復快,且骨折恢復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