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加興介紹說,吃烤肉過去分文吃、武吃兩種。武吃就是食客手執(zhí)尺二長的“六道木”,在烤肉炙子旁,一只腳蹬在長條板凳上,將腌漬好的肉,攤在烤肉炙子上翻動而炙熟。由自己取料、掌握火候,邊烤邊吃邊飲酒,如赳赳武夫。而文吃就斯文多了,廚師把腌好的肉在大炙子上烤好后由服務員分送到各個餐桌。
采訪那天,“烤肉劉”阡兒胡同店的顧客有福了,“烤肉劉”第三代傳人劉德祥攜第四代傳人長子劉加興、次子劉佳厚在大堂為顧客當爐烤肉,父子三人手持六道木,上下翻飛,一盤盤烤肉在顧客手中傳遞,一種儀式感油然而生。許多從門頭溝、通州趕來的老顧客品嘗后贊不絕口:“鮮,香,爽,嫩!真嘗到兒時的味道了?!?/p>
開在老北京胡同里的“烤肉劉”時時要接受這種來自老百姓的考驗,做到貨真價實還不夠,還要做到情真意切。
2003年“非典”期間,為了配合政府和社區(qū)安撫民心,劉氏父子克服種種困難,堅持每天開門迎客,還是天不亮就進貨、備貨……說到那時候的難,不善言辭、樸實厚道的劉加興一度哽咽,“哪怕只有一個客人,反正我店門開著,您來了,想吃啥,我立馬兒給您做去!”
劉佳厚跟筆者說了個事,足見成就一個老字號的不僅僅是幾代人業(yè)精于勤的努力和堅守,還有一代代顧客的情感寄托——“有一次,服務員跟我說了句,那邊有位年輕客人是從西安過來的。后來結賬時,客人拿出往返機票給我看,他說這次就是專門‘代父親’來吃你家烤肉的,真的很好吃,看得出你們是在用心、用情做一個事。”
怎不見你父親?劉佳厚正疑惑間,年輕人說,他的父親是老北京,后來去了西安,臨終前曾心心念念想吃一口“烤肉劉”??上?,沒實現(xiàn)。
原來他這次是為父親還愿、盡孝來了。
不斷有老顧客用他們兒時的回憶綴連起“烤肉劉”的歷史。劉加興說最近有一位老藝術家就跟他提起小時候常去“烤肉劉”,當年的大炙子,桌椅板凳,食客的穿著打扮,乃至市聲街景,竟然鮮香撲面,栩栩而生。
來,再看一段汪曾祺先生筆下當年的“烤肉劉”,可見平民化、接地氣一直是它的經(jīng)營理念——
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館子,地方不小,東西實惠,賣大鍋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較貴一點是黃燜羊肉,也就是塊兒來錢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臉盆端出來,倒在幾個深深的鐵罐里,下面用微火煨著,倒總是溫和的。有時也賣小勺炒菜:大蔥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飯、饅頭、芝麻燒餅、羅絲轉;賣面條,澆炸醬、澆鹵。夏天賣麻醬面。賣餡兒餅。烙餅的爐緊貼著門臉兒,一進門就聽到餅鐺里的油吱吱喳喳地響,餅香撲鼻,很誘人。
烤肉劉的買賣不錯,一到飯口,尤其是中午,人總是滿的。附近有幾個小工廠,廠里沒有食堂,烤肉劉就是他們的食堂。工人們都在壯年,能吃,餡餅至少得來五個(半斤),一瓶啤酒,二兩白的。女工們則多半是拿一個飯盒來,買餡餅,或炒豆腐、花卷,帶到車間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職工,不愛吃家里的飯,愛上烤肉劉來吃“野食”,愛吃什么要點兒什么。有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主兒,原來當會計,他每天都到烤肉劉這兒來。他和家里人說定,每天兩塊錢的“挑費”都扔在這兒……這些,都是老主顧。還有一些流動客人,有東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莊的。大包小包,五顏六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