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娟 曹鴻飛
【設計意圖】
《盤古開天地》是中國的創(chuàng)世神話之一,講的是巨人盤古用神力開天辟地,身軀化為萬物的故事。課文中的插圖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描繪了整個過程,文中處處充滿神奇的想象。經調查發(fā)現,四年級學生對于故事內容很熟悉,對盤古劈開混沌宇宙和身體變化成萬物的想象感到特別神奇。那么,學生學習會有什么困難和新的生長點呢?基于教材解讀和學情調查,預設學生困難如下:一是借助關鍵詞補充盤古開天地的過程。二是感受神話神奇的想象和人物形象。對于神話故事教學而言,如何在借助《語文作業(yè)本》落實工具性的同時,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自然融合,凸顯故事濃濃的“神話味”,就需要教師尋找契合的學習途徑展開教學過程。
因此,如何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學習把握故事主要內容,初步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盤古的人物形象,在創(chuàng)世神話的聯讀中打開視野,成為本課設計的主體目標。
【教學目標】
1.結合圖片、動作等認識“劈、濁”等生字,會寫“劈”等生字,在語境中理解“混沌、緩緩、精疲力竭”等詞語。
2.能借助課文插圖、關鍵詞把握故事主要內容,簡要說說盤古開天地的過程。
3.通過想象畫面、微課示范、小組合作等方式初步感受神話故事神奇的想象和盤古的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引神話,學概括
1.感受世界的美好。
過渡:你們看,我們每天生活的這個世界是多么美麗。(引讀跟課文第五自然段有關的短語)
2.了解創(chuàng)世神話。
(1)談話:你是否想過這美麗世界是怎么來的?關于世界的起源,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流傳著很多創(chuàng)世神話故事。(板貼:創(chuàng)世神話)創(chuàng)世神話就是關于創(chuàng)造世界的神話故事。
(2)播放音頻,了解創(chuàng)世神話。
3.概括故事開頭。
過渡:我們中國也有自己的創(chuàng)世神話,比如盤古開天地(齊讀)。小時候,你的爸爸媽媽可能給你講過這個故事。
(1)朗讀第一自然段。
①讀正確。
②用講故事的語氣來讀一讀。
(2)理解“混沌”:指名讀,選擇圖片理解。
(3)圖文對照,隨機概括:宇宙(混沌),盤古(沉睡)。
二、讀神話,說過程
1.自由讀課文。
2.給課文插圖找到相對應的段落,標在書上插圖旁邊。
3.學習活動:提煉關鍵詞概括故事情節(jié)。
過渡:剛才我們用“宇宙混沌,盤古沉睡”來概括故事的開頭,故事的結局是“身體變化,創(chuàng)造世界”,我們也用關鍵詞來補充故事的過程。
(1)自主學習,完成《語文作業(yè)本》第3題。
①借助關鍵詞,補充盤古開天地的過程。
②填完后借助圖示說一說。
(2)反饋交流。
預設:盤古蘇醒,開天辟地;頂天踏地,天地成形。(隨機指導書寫“劈”)
(3)修改訂正。
4.簡單說說盤古開天地的過程。
(1)借助圖片和關鍵詞簡單說過程。
①引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天和地分開后……盤古倒下以后……
②自由練說。
(2)借助《語文作業(yè)本》第2題說過程。
①讀句段內容。
②隨機教學詞語“黑乎乎、精疲力竭”等詞語。
三、品神奇,悟形象
過渡:一開始黑乎乎的世界,居然變成美麗的世界。這樣的神話故事實在是——(隨機板書:神奇)
1.默讀第一至四自然段,畫找神奇的語句。
2.共學第二自然段。
(1)自由交流神奇的感受,朗讀體會。
(2)隨機重點學習語句一。
巨人見身邊有一把斧頭,就拿起斧頭,對著眼前的黑暗劈過去,只聽見一聲巨響,“大雞蛋”碎了。
◇說神奇。
◇隨機教學“劈”,結合圖片和動作演示加深理解。(隨機積累:開天辟地)
◇讀出神奇。
(3)隨機重點學習語句二。
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
◇發(fā)現語言特點。(反義詞和近義詞)
◇認讀“濁”字,理解字義。
◇多形式朗讀。
3.小組合作學習第三、四自然段。
(1)微課示范導學——組員分工,認領任務。
(2)小組合作學習。
組長:組織小組交流與展示。
組員1:說說感受。
組員2:讀出神奇。
組員3:想象畫面。
(3)小組交流展示,隨機指導。(隨機積累:頂天立地)
4.發(fā)現“變化”與“不變”。
(1)聚焦重點語句,發(fā)現天地和盤古身體“變化”的神奇。(板書:變化)
天和地分開后,盤古怕它們還會合在一起,就頭頂天,腳踏地,站在天地當中,隨著它們的變化而變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的身體也跟著長高。
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升得高極了,地變得厚極了。
(2)發(fā)現盤古的“不變”,引讀重點語句。(板書:不變)
盤古這個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撐在天和地之間,不讓它們重新合攏。
①悟盤古形象。
預設:不變的是——盤古的動作、決心、堅持不懈、造福人類的精神……
②激情引讀。
師:一百年過去了——
生:盤古這個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撐在天和地之間,不讓它們重新合攏。
師:一千年過去了——
生:盤古這個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撐在天和地之間,不讓它們重新合攏。
師:一萬八千年過去了——
生:盤古這個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撐在天和地之間,不讓它們重新合攏。
5.回環(huán)小結。
過渡:又不知過了多少年,天和地終于成形,盤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雖然盤古倒下了,但他的身體卻創(chuàng)造了美麗的世界。
(1)播放圖片,總結升華,再次引讀跟課文第五自然段有關的短語。
(2)小結:下節(jié)課,我們再細細品讀盤古倒下后身體與大地變化的神奇,進一步走近偉大的巨人——盤古。
【課后作業(yè)】
收集其他神話故事,準備交流。
【課例點評】
本課教學基于學情,融合神話特點和單元語文要素,利用《語文作業(yè)本》和課后思考題設計學習活動,呈現以下特點。
一、營造“神話場”,打開閱讀視野
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面對熟悉的神話故事,本課選擇打開視野的聯讀,從聽希臘和印度創(chuàng)世神話的音頻,到導入中國的創(chuàng)世神話之一——盤古開天地,引領學生發(fā)現“創(chuàng)世”神話都有類似的結構:世界混沌一片—神開天辟地—神的身體化為萬物。課的開頭和結尾,以學生最感興趣的第五自然段的相關短語為抓手,融詞語教學與營造神秘的“神話場”為一體,既創(chuàng)設了故事的閱讀情境,又進行了言語積累,幫助學生打開閱讀的視野。
二、巧用作業(yè)本,展開學習過程
《語文作業(yè)本》中的習題是緊扣單元要素和課后思考題、教學的重點難點而設計的,是教學的“腳手架”。課堂上,教師以作業(yè)本為抓手,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習題,或直接運用,或巧妙改編,自然而高效地展開學習過程,使學習真正發(fā)生。
如在達成“學習把握主要內容”這個重點目標時,教師利用作業(yè)本第3題創(chuàng)意設計了“運用已有圖示+創(chuàng)意插圖+對應段落”的學習流程,通過提煉關鍵詞補充盤古開天地的過程,并結合板書說說盤古開天地的過程,還把第2題變成學生“學習把握主要內容”的另一種形式,呈現了學習過程的梯度。
三、實踐小班化,轉變學習方式
本堂課充分踐行了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在教學第三、四自然段時,教師將作業(yè)本第4題與教學重點“找神奇的地方寫感受,感受盤古人物形象”進行整合,使其轉化為借助小組合作學習單開展學習,通過“微課示范—選擇任務—分工自學—小組展示”逐步推進。組長組織有序匯報,讓小組學習有料、有法,讓每個學生都獲得學習和展示的機會。
四、發(fā)掘文化味,提升人文內涵
神話故事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盤古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的源頭文化、根脈文化,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課伊始以創(chuàng)世神話進行導入,引導學生初步發(fā)現其中的奧秘。感受以“沉睡的盤古—巍峨的盤古—偉大的盤古”變化為暗線的人物形象是課堂的難點所在,教學通過緊扣盤古的“變”與“不變”展開——天地在變化,盤古的身體也在不斷變化,然而盤古的精神、毅力、決心是不變的,幫助學生形成對盤古雄偉、高大、奉獻的形象的初步認識,為第二課時的學習打下基礎。
(浙江省溫州市中通國際學校 ? 325000
浙江省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