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泰戈爾
這個人從來不講功利。
他不干任何一件實用的活兒,只沉溺于奇想怪念之中。他做了幾件小雕塑——男人、女人、城堡,都是些用貝殼點綴的古怪泥制小玩藝兒。他還畫些畫。他把自己的時間都浪費在這些沒用的、沒人要的東西上。人們笑話他。有那么幾次,他也發(fā)誓要拋開自己的怪念頭,然而到頭來,它們?nèi)耘腔苍谒闹小?/p>
正如有些男孩子很少用功,卻照樣通過考試,這人也有了類似的情況。他在無用的工作中度過了人間生活,死后,天堂的大門卻照樣對他敞開。
即使在天堂里,也是有檔案的。但是掌管這位先生檔案的天使犯了個錯誤,把這人送到勞作者的伊甸園去了。
在這個伊甸園里,什么都能找到,就是沒有閑暇。
這兒的男人們說:“上帝!我們簡直沒有一刻空閑?!迸藗冟止荆骸白屛覀兝^續(xù)干吧,時間正在飛逝。”所有人異口同聲:“時間是寶貴的?!薄拔覀兪掷锘顑翰粩啵覀兝妹恳环昼姇r間?!?/p>
而這位沒做一件實事,就度過了世上一生的新來者,并沒有適應(yīng)勞作者伊甸園里的事務(wù)安排。他心不在焉地在大街上閑蕩,擋著忙人們的道。他躺在綠茵茵的草地上,或靠近湍急的溪流,被農(nóng)夫呵斥一頓。他老是礙別人的事。
每天都有一個走路風(fēng)風(fēng)火火的姑娘帶著水罐,到一個沉默的瀑布(因為在勞作者伊甸園里,就連瀑布也不愿為歌唱而耗費能量)那兒去汲水。這姑娘走在路上,就像一只熟練的手在吉他弦上飛速地移動。
懶漢正站在溪畔。如同一位公主看到一個孤獨的乞丐,這位忙碌的姑娘看到他,也充滿憐憫之情。“喂——”她關(guān)切地喊,“你沒活兒可干嗎?”
這人嘆道:“活兒!我沒有一刻是在干活兒。”
姑娘不明白他的話,說:“如果你高興,我可以分一點活兒給你?!?/p>
這人回答:“沉默之泉的姑娘啊,我現(xiàn)在正等著從你手里得到一些活兒呢?!?/p>
“你喜歡干什么樣的活兒?”
“你可以給我一只水罐。你肯分一只給我嗎?”
她問:“水罐?你想從瀑布汲水嗎?”
“不。我要在你的水罐上畫些圖畫?!?/p>
姑娘惱了。
“圖畫?我可沒工夫同你這種人浪費時間。”
她走了。
是的,一個大忙人對一個什么事也不干的人還能怎樣呢?
每天,他們都相遇,他總是對她說:“給我一只你的水罐吧,沉默之泉的姑娘。我要在那上面畫畫。”最后,她讓步了,給了他一只水罐。他開始畫起來,畫了一根又一根線條,涂了一種又一種顏色。
他完成了他的作品。姑娘拿起水罐端詳起來,她的眼神是迷惑不解的。她揚起眉問:“這些線條和顏色是什么意思?它們有什么用處嗎?”
他笑了。
“沒有。一幅畫,它既沒有含義,也不是為了什么用處?!?/p>
姑娘帶著他的水罐走了。在家里,她躲開窺探的目光,把水罐拿到亮光里,將它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地從所有角度細(xì)看那上面的圖畫。夜里她摸下床點亮燈,悄悄地又細(xì)細(xì)看了一遍。她在生活中第一次看到了一種根本沒有含義和用途的東西。
當(dāng)她第二天出門去瀑布時,她那匆忙的腳步比過去從容了些,因為一種新的感覺,一種既無含義也無用途的感覺,似乎已經(jīng)在她身上蘇醒。
她看到站在瀑布邊上的畫家,有點慌亂。她問:“你需要什么?”
“只不過想從你手里多得到一點活兒?!?/p>
“你喜歡干什么樣的活兒呢?”
“讓我為你的頭發(fā)系上彩色絲帶吧?!?/p>
“為了什么?”
“什么也不為。”
絲帶系好了,閃著光彩。勞作者伊甸園的忙碌姑娘喲,如今每天要花許多時間去擺弄繞著頭發(fā)的絲帶了。時間一分鐘一分鐘地溜走,沒有被利用,許多活兒擱下來沒干完。
這下子,勞作者伊甸園里可遭殃了。過去很積極的人,現(xiàn)在變懶散了,他們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諸如繪畫、雕塑之類無用的事上。長者們焦慮不安,于是召開了會議,一致認(rèn)為在勞作者伊甸園里,眼下的事態(tài)是聞所未聞的。
這時天使匆忙趕來了。他在長者面前鞠躬,并作了坦白:“我?guī)Я艘粋€有毛病的人到這個伊甸園來,一切都是我的錯?!?/p>
這人被傳了來。長者們看到他那奇異的衣著,他那古怪的畫筆刷,他的那些顏料,立刻都明白了:“他絕不是勞作者伊甸園里該有的那種人?!?/p>
長者生硬地說道:“這里不是你這種人待的地方,你必須離開!”
這人如釋重負(fù)地嘆了一口氣,收拾起他的畫筆和顏料??删驮谒叩漠?dāng)兒,那位沉默之泉的姑娘輕盈地跑過來喊道:“等一下!我和你一起走。”
長者們驚訝得喘起氣來:過去在這伊甸園里,還從沒發(fā)生過這樣的事兒——這樣一件既無含義又無用途的事兒!
(治?兒/譯)
【賞析】
這是一篇寓言,具有很強(qiáng)的象征意味。很多寓言都是為了“諷刺”某一類人或事,但本文不是這樣,它只是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我們?nèi)祟惖摹肮ぷ鳌睉?yīng)該是多方面的,既要追求“實用”,也不能忽視“無用”——“實用”是我們能夠生存的一個前提,而“無用”則能讓我們的生存變得更有質(zhì)量。
那么“無用”是怎么提升我們的生存質(zhì)量的呢?本文以那位忙碌的姑娘為例,原本她只是機(jī)械性地活著,“就像一只熟練的手在吉他弦上飛速地移動”,因為受到那位“懶漢”的影響,“她那匆忙的腳步比過去從容了些”“一種新的感覺,一種既無含義也無用途的感覺,似乎已經(jīng)在她身上蘇醒”。很顯然,她已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是一個勞動的工具,?更是一個有思想、有感覺的生命個體。因為有了這一意識,所以最后她才會決定和“懶漢”一起離開勞作者的伊甸園。
好的文學(xué)作品,尤其是那些不會“過時”的文學(xué)作品,往往表達(dá)的就是一些永恒的主題,比如親情、愛情、夢想、如何更好地生存……本文就是這樣,通過講述一個“藝術(shù)家”及其影響的故事,探討了“該怎樣活著”這一人類永恒的主題——雖然作者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答案其實就包含在故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