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
摘 要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國家發(fā)展的希望,每一個孩子就像是一個小天使,能夠帶給家庭與社會無限的愉悅與歡樂。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注重他們的身體健康無可厚非,但是在關注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也不應當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幼兒時期是一個人一生中打下基礎的關鍵時期,在這時期內受到的影響和教育將會影響到他一生的發(fā)展。由于幼兒先天上對待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因此在幼兒的教育上要予以特別注重,并且這種教育要首先從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抓起。本文將主要以我國幼兒心理健康為切入點,對我國幼兒心理健康進行一定的研究和調查,并給出相關的發(fā)展建議。
關鍵詞 幼兒心理健康 研究現狀 相關建議
中圖分類號:G61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4.073
Abstract Children are the flowers of the motherland and the hop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Every child is like a little angel, which can bring infinite pleasure and joy to family and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growth,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paying attention to their physical health. However, 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ir physical health, we should not neglect their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Early childhood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a person to lay a foundation in his life, during which the impact and education will affect his life development. Because children are congenitally curious about everything,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this kind of education should begin with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is paper will mainly focu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in China as a starting point, carry out some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in China, and give relevant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Keywords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status; relevant suggestions
0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各界人士對幼兒群體的關注度普遍增加,幼兒的教育問題也被重視起來?!?-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兒童的發(fā)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fā)展?!笨梢?,幼兒的成長與發(fā)展需要全面的考慮,不能單純的注重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的培養(yǎng),這樣幼兒才能更協(xié)調的發(fā)展。
1 幼兒心理健康的內涵
幼兒心理健康主要包括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良好的人際交往、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是指幼兒在其成長過程中一直保持這一種積極、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在我國的幼兒教育中教師可以適當的將一些利于幼兒發(fā)展的笑話和故事,使幼兒在快樂中增強樂觀的情緒,在幼兒心理感受到壓力時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幼兒可以正確的對自身的情緒做到相應的調整。其次,良好的人際交往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種重要品質,很多實踐證實了人際交往對于幼兒的心理素質有著重要的影響,比如在幼兒園中與同學之間的關系,與同學之間相處得是否愉悅都會影響幼兒心理,還有幼兒與幼兒園教師的師生關系是否能處理得好以及與自己小伙伴的關系等等。而幼兒心理健康的另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一個人一生的寶貴財富和個人的良好素質品質,因此樹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在這方面教師則可以多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幼兒對于良好生活習慣的印象。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很多種,如鍛煉身體、良好的飲食習慣以及良好的作息習慣。
2 幼兒心理健康現狀
3-6歲是幼兒性格形成的最關鍵時期,良好的性格、心態(tài)與情緒是幼兒成長之路上的推動力,反之則亦然。對于家長及教師來說,或許讓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績,擁有更多的能力是首要的任務。但對于孩子們來說,他們所需要的可能僅僅是心靈上的溝通、及時的引導與關愛。在新時代環(huán)境下,教師及家長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應當有所轉變,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現實的幼兒教育中,可能會出現以下問題:
2.1 教師的心理健康指導方式過于固定化
對于那些能夠意識到幼兒心理健康重要性的教師來說,他們雖然能夠及時留意到幼兒心理狀態(tài)的改變,并對此給予關注。但是他們所能夠為幼兒提供的指導方式卻顯得過于單一與固定化。
例如:一向懂事、聽話的言言這段時間變得很煩躁,經常在上課的時候走神、參與游戲活動時不積極,甚至于在一星期內和同伴發(fā)生好幾次爭吵。老師對此給予了關注,主動在課上“叫”回走神的言言、在游戲活動時鼓勵言言積極參與、在爭吵情況中調節(jié)孩子們的矛盾。經過一段時間后,言言基本上能夠恢復到以前的狀態(tài)。
面對性格突然轉變的言言,該教師所給予的做法是比較實際化的,是針對于言言所表現的具體行為而采取的措施。這種指導方式的實施能夠有效地幫助言言恢復到以前的狀態(tài)與性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言言到底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態(tài)?這才是應該解決的根源所在。教師能夠根據專業(yè)指導書中所要求的針對性方式去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這固然是一個進步,但是治標不治本的指導與教育,仍然會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受到影響。
2.2 教師對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幼兒的跟蹤性不強
面對于幼兒園中各種性格、各種特點的孩子,教師根本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針對于那些出現過心理問題的孩子,老師雖然會給予更多的關注,但卻也常常忘記對他們的跟蹤性觀察。幼兒的心理成長與發(fā)展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它的發(fā)展與變化不在教師的掌控之中。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孩子曾經出現過比較強的依賴心理,教師幫助他了解了依賴心理的消極作用后,就結束了與孩子的溝通及指導。而對于這個孩子而言,他所了解的消極影響畢竟還沒有發(fā)生,他仍然會保持著自己的依賴心理。而此時,教師若是沒能夠及時地對他進行跟蹤性關注,那么他的依賴心理則很有可能演變成為一種依賴的性格。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曾明確的指出,“幼兒身心發(fā)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護和照顧,但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一面剝奪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養(yǎng)成過于依賴的不良習慣,影響其主動性、獨立性的發(fā)展。”由此可見,依賴心理的出現是必須值得注意的,教師應當關注孩子、陪伴孩子,對孩子進行跟蹤性的指導,直到孩子的依賴心理能夠徹底消失。
2.3 忽視了對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進步與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已顯著提高,但在物質生活豐富的同時心理健康的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尤其是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年來,由于心理問題而引發(fā)的社會問題不斷增加,例如藥家鑫事件、李剛之子事件以及備受關注的李天一事件,歸根結底都是由于在幼兒時期的心理健康上缺乏相應的指導教育,才造成了如今的影響。因此,在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上一定要加大關注力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其次,我國很多幼兒園在選擇教師時很大程度上看重的都是教師的學識學歷,而往往忽略了教師的心理素質。并且在教室進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也很少注重教師們的心理素質培訓,老師們通常也會忽視自身心理健康的養(yǎng)護,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幼兒的知識教育上。比如當今新聞經常報道的幼師虐待兒童的事件,這不僅危害著幼兒的身體健康對于其身心得影響也很為不利。
3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改善措施
教育學家楊振武曾經說過,“教師既要負責孩子身體的發(fā)育,又要負責孩子的心理發(fā)育;既要重視孩子智力的開發(fā),又要重視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既要教會孩子怎樣學會知識,又要教會孩子怎樣做人”。教師作為幼兒的直接教育者,有責任也有義務保障幼兒們的身心健康,在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指導的過程中,教師應當:
3.1 注重創(chuàng)新,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的指導方式
在指導幼兒走出心理問題時,教師應當盡可能地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的指導方式,讓幼兒能夠被老師的言語及行為所吸引,從而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針對于每個孩子不同的個性與特點,教師能夠去針對性地進行差異化教學,同樣地,針對于每個孩子不同的心理問題,教師也應當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找尋出最適合于孩子的指導方式。
每一個產生心理情緒與問題的孩子,就像是一個小病人。對此,教師不應當一味的去指責與批評,也不應該為幼兒提供不適合他們的指導方式。只有能夠看到幼兒心理問題產生的本源,并針對性、多樣化、創(chuàng)新性地與孩子們接觸,為孩子們提供幫助,孩子們才會樂意接受教師的幫助,走出自己心理情緒問題。
3.2 注重反饋,杜絕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再出現
幼兒心理的變化十分迅速,或許某一個人的言語、動作,就能夠影響到幼兒的心理變化,讓他們產生心理問題。教師在幼兒園中,應當為每一個幼兒負起責任,讓他們建立起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
依賴心理、極端心理、自我心理等都是常見于孩子們身上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雖然很繁瑣,但是卻比較好解決,教師基本上能夠在短時間內幫助孩子們解決這類問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問題的解決并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孩子們隨時都可能會產生其它心理問題,或是原有心理問題的加劇。若是教師對此沒有及時的關注,那么之前的指導與幫助都會前功盡棄。注重對所指導幼兒反饋效果的關注,隨時保持與幼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這些方式都有助于讓教師及時地進行教育,從而杜絕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再出現。
3.3 加強相關教師的心理素質培訓
與此同時,在幼兒教師的選擇上不能一味注重學歷和學識,要對教師的心理素質做到認真把關,加強相關教師的心理素質培訓。并在教師的入職培訓時,著重的對教師的心理素質進行培訓,使教師們首先具備健康的心理之后再對幼兒們進行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兒的平時教學中添加滲透心理健康的相關因素,在潛移默化的作用下保持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
4 總結
心理素質是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對于幼兒的成長以及其未來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F今社會的孩子們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雖然集萬千寵愛于一身,能夠得到教師與家長們的悉心照顧,但是除了在幼兒園與同伴們的溝通交流之外,他們也十分孤獨,多數孩子都渴望與教師及家長們進行心靈上的溝通。教師與家長們都應當清楚地意識到,當孩子的消極情緒得不到良好的傾訴與釋放時,這些負面情緒便會一直積壓在心底,長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幼兒的心理問題。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發(fā)展不僅是幼兒的根本需求,這也是他們成長道路上的重要推動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積極情緒與樂觀態(tài)度。讓我們一起成為孩子們的傾聽者,讓孩子的成長之路不再孤單!
參考文獻
[1] 張丞芬.教育心理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
[2] 吳冰清.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J].科學大眾,2013(11).
[3] 黃顯軍.當前幼兒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科學大眾,2013(09).
[4] 張輝娟.以綱要為依據[J].關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2013(08).
[5] 黎明.幼兒心理檔案的教育價值[J].幼兒教育,2014(12).
[6] 張明蘭.上好小學心理活動課[J].云南教育,2015(07).
[7] 楊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02).
[8] 魯文君.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5(10).
[9] 萬寧佳.探析幼兒心理影響因素及合理化對策[J].學苑教育,2016(05).
[10] 夏瑩,張昕月.幼兒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分析及對策[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