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君
最近電視劇《都挺好》大火,里面的二哥蘇明成因為寵妻,要為老婆出口氣,把自己的親妹妹打進了醫(yī)院,也把自己送進了牢房。生活中這種“寵妻成魔”的人并不少見,但這樣的寵愛真的會帶來幸福嗎?
小鄒終于把追了3年的女友蜜蜜變成了老婆,想當年,自己就是憑著“半夜兩點只要蜜蜜一個電話,就可以把哈根達斯送到她面前”才脫穎而出的。
婚后,蜜蜜叨咕一句“害怕被仙人球扎到”,小鄒二話不說就把自己老爸養(yǎng)了3年多、市值超過千元的黃金球給扔進了垃圾桶,氣得老爺子一個星期沒跟他說話。蜜蜜害怕蔥味兒,身為東北人的小鄒從此告別了大醬和蘸菜,并且通令家里人,凡是一起吃飯都不許吃這些。小鄒媽媽一邊勸著家里人“看在孩子新婚多包容、多忍讓”的同時,一邊暗自嘆氣,怎么自己家娶個媳婦像是丟了兒子。
這邊小鄒為了“寵妻”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那邊琴琴卻陷入了對老公整天邀寵的巨坑。
琴琴和小林剛剛認識的時候,就有朋友提醒過她,這個小林有點兒媽寶傾向,但琴琴覺得,男孩子成家立業(yè)之后自然會不同,但婚后,她頻繁聽到小林的口頭禪就是:“我在家都沒有做過?!睗撆_詞自然是,老婆也要像爹媽一樣寵愛自己。琴琴欲哭無淚:自己是找了個老公,還是養(yǎng)了個兒子?
每個人都曾經(jīng)是父母懷中的寶貝,但成人結(jié)婚后,還要保持“寶貝”狀態(tài),究竟是怎樣一種心態(tài)?
人都有一種心理規(guī)律叫作“快樂中心”,凡是快樂的事兒都會產(chǎn)生長期追逐的心理動力。但快樂本身是多樣性的,年幼時停留在簡單快樂模式中,隨著人格的成熟,人們會傾向于追逐更加復(fù)雜和精神化的快樂。
因此,停留在“寶貝”快樂階段的蜜蜜和小林,可以說是將自己的一部分心智固化在了低齡階段,形成了對“寵愛”的執(zhí)著,更直白地說,就是一種“拒絕長大”的心態(tài)。
當然,如果說“拒絕長大”有點兒難以理解,也可以理解成對責任的回避和對自身“無能”的焦慮。比如蜜蜜,竟然以“找到一個半夜也可以給自己送冰激凌的男友”為戀愛目標,可見她要找的并不是攜手同行的伴侶,而是接手自己下半生的另一個“父母”角色。她內(nèi)心并不認為自己有能力獨立生活、創(chuàng)造快樂,她的快樂需要另一個人無條件地供給。而小林自稱在父母家時就沒洗過襪子,可見生活技能如何低下,這類根本就沒學(xué)會獨立生活的人,走進婚姻自然也無法承擔生活責任?!把麑櫋敝皇怯脕硌陲椬约簾o能焦慮的小伎倆。
真正的寵愛從來都不等于個人中心或全盤照顧。
夫妻之間的伴侶之愛必然是有寵有愛的。然而,并不是父母式、承包式、唯命是從式的低級寵愛。
南芳一直有個做教師的夢想,可上學(xué)時聽從父親的建議選報了會計專業(yè)。老公看在眼里,決定實力寵妻一把,他與她談心,又陪伴她復(fù)習(xí)備考,順利拿下了教師資格證書,直到3年后南芳真的走進了一所小學(xué)。這一切都真切地讓她感受到老公對自己的支持和寵愛,美好的寵愛是可以讓人成長的。
因此,想要掌握寵愛的正確打開方式,請注意以下兩點:
一、成熟的寵愛不是簡單地制造快樂和舒適。小鄒倒是讓蜜蜜獲得了短暫的滿足,但結(jié)果卻是陷蜜蜜于困境,搞得她和家人不和。他真正該做的是幫助蜜蜜融入新的家庭,讓她獲得家人們從心底里的認可和寵愛。
二、寵愛應(yīng)該是雙向的,而不是單方面的付出或接受。任何打破了夫妻間平衡關(guān)系的做法都只能帶來傷害。小林必須知道,在家中得益于父母的照顧,但在婚姻中是無法重復(fù)的。身為丈夫,有躲不開的責任和必須成長的能力。
責任編輯?張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