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泓竹 王彥春 高 陽
(①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北京 100083;②自然資源部煤炭資源勘查與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陜西西安 710021)
C51井區(qū)葡萄花儲層砂巖發(fā)育,埋深小[1],為三角洲前緣相沉積。在厚約10m的地層內發(fā)育兩套砂組,砂組間界限清晰,每套砂組呈砂泥巖薄互層結構,單層砂巖厚度小(平均約為2m),其中下部砂組的砂巖厚度相對較大(最大厚度為6m),砂組橫向變化快,平面分布局限[2]?,F(xiàn)有地震資料的分辨率不足以區(qū)分兩套砂組,雖然鉆井資料垂向分辨率高,能夠準確識別單砂體,但無法刻畫井間砂體變化[3]。
對于識別砂泥巖薄互層中的單砂體,地震技術遇到極大挑戰(zhàn)[4-5],一般側重于理論模型分析,但成功應用實例較少[6-7]?,F(xiàn)有地震資料的頻帶有限(8~100Hz),垂向分辨率不高,為此人們進行了廣泛方法研究[8-9]。如在振幅保真前提下提高地震分辨率,但限于地震資料采集頻帶有限,成像結果的垂向分辨率無法分辨厚度小于6m的薄層。為了分辨薄層,提出了疊后提高分辨率的方法[10-12],但會破壞振幅保真度,實際效果不佳。在保真寬頻成像基礎上,地震振幅屬性分析成為識別薄儲層的主要方法[13-19],但需要依據(jù)地質和鉆井資料確認某種瞬時地震屬性的有效性。地震反演能明顯提高成像分辨率,如地質統(tǒng)計學反演[20],但多解性強。因此,以地質認識和地震屬性約束減小地質統(tǒng)計學反演的多解性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薄互層結構的巖性組合橫向變化導致地震反射特征變化,用于巖性識別的地震保幅寬頻處理最大限度地反映了這種變化[21]。地震屬性切片結合地質認識和測井數(shù)據(jù),最大限度地挖掘地震數(shù)據(jù)的地質信息,成為地震沉積學和古地貌學的主要技術方法[22-24]。Zeng[25]提出薄層分辨率的概念,強調用切片識別薄層,而不是分離薄層界面。凌云研究組[26-27]提出基于參考標準層的地震屬性切片技術研究薄層結構及其演化。李國發(fā)等[28]基于模型正演,提出了單砂體對應“零值時間”地震切片的概念,為薄互層條件下的單砂體解釋提供了思路,但在實際資料中難以確定“零值時間”。首先,實際地震波形是多組薄砂體的綜合效應,而且地層結構復雜,僅由“兩套薄砂體夾一套泥巖隔層”模型不能描述,且在目的層段存在多個旋回組合及過渡巖性,相鄰地層致使目標砂體地震響應特征存在橫向變化,無法確定每個薄砂體的零值時間;其次,實際地震子波是時、空變的,具有非平穩(wěn)性[10],致使記錄波場振幅變化;再有,模型正演沒有考慮噪聲影響,反映薄層的信息存在于地震高頻成分中,且難以在地震處理階段完全壓制高頻噪聲。
本文基于工區(qū)內18口鉆井資料的砂體對比結果,研究了葡萄花儲層砂體的空間展布規(guī)律,作為評價、優(yōu)選地震屬性切片的參考依據(jù);結合測井資料,從目的層段的連續(xù)沿層切片中確定砂組的反射時間;依據(jù)切片對應時間確定砂組的地震屬性提取窗口,優(yōu)選地震屬性;基于地震屬性平面圖,確定砂組的沉積微相;在砂組展布和沉積微相約束下優(yōu)選參數(shù),開展地質統(tǒng)計學反演,提高垂向分辨率,精細刻畫砂組的空間展布。
C51井位于氣藏的中低部位,油氣高度和單井產能都說明C51氣藏砂體發(fā)育、油氣富集程度高。儲氣庫建設需要搞清砂體的分布范圍和厚度變化,首先依據(jù)鉆井資料得到氣藏的大致邊界和砂組厚度分布,為利用地震信息精細刻畫砂體提供依據(jù)。
C51氣藏構造格局清晰,呈東傾斜坡,地層近水平展布(圖1)。在氣藏的西側和北側斷層發(fā)育,在平面上表現(xiàn)為東西向晚期斷層切割南北向早期斷層,導致局部構造破碎,在剖面上呈地塹與地壘組合。氣藏主體區(qū)斷裂不發(fā)育,東側受構造控制,西側為斷層控制,南側為巖性控制,為巖性—構造氣藏,具有統(tǒng)一的油、氣、水界面,高點海拔為-447m,油氣界面海拔為-535m,油水界面海拔為-543m。
C51井區(qū)葡萄花氣層為姚一段下亞段,上覆姚一段上亞段、姚二段、嫩一段、嫩二段等4套連續(xù)穩(wěn)定的泥巖分布,厚度大(累計300m以上),泥質含量高(平原淤積泥、濱淺湖泥、半深湖—深湖泥),對油氣藏封蓋性好。該區(qū)在姚一段沉積早期,湖盆開始萎縮,水體變淺,由北部物源沉積了一套三角洲前緣相砂體,主要發(fā)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席狀砂、水下分流間灣等4種沉積微相。區(qū)內發(fā)育3條河道,主河道沿C51井和C66-182井一帶發(fā)育,垂向上由多期河道疊置而成,河道寬度大,呈近南北向展布,控制砂體的沉積。鉆井揭示:C51井區(qū)姚一段地層厚度約為40 m,砂巖集中發(fā)育在姚一段下亞段(葡萄花儲層),其中葡一組地層厚度為8.0~10.0m,砂巖厚度為3.0~5.0m,平均有效厚度為3.3m;儲層物性好,孔隙度為28%,滲透率為300.9mD,氣藏中部平均深度為500m。
圖1 研究區(qū)葡萄花油層頂面(T1-1a)構造圖
區(qū)內葡萄花儲層砂巖縱、橫向變化明顯??v向上砂體疊置,厚層砂體由多個單砂體疊加而成;橫向上厚砂體分布范圍局限。與上、下圍巖相比,儲層段整體具有高速度、高密度特征,但在儲層內部,砂泥巖差別不明顯。測井響應特征(圖2)為:自然伽馬反映大段砂泥巖組合,且部分井規(guī)律性不強;電阻率一般在砂體底部一定厚度范圍內“起跳”,不能很好地反映砂體厚度;自然電位主要反映滲透性砂巖,與主力砂體厚度匹配度好,為砂巖儲層的最佳響應曲線,砂巖儲層的自然電位門檻值為92mV。
圖2為葡萄花儲層連井對比剖面。由圖可見,葡萄花儲層在垂向上分為上、下兩套砂組,為兩個旋回。如C74-180井的上部發(fā)育兩期薄層席狀砂,下部發(fā)育一期厚層分流河道砂,兩套砂組界限清晰(圖2黑色虛線)。葡萄花儲層在垂向細分為上部(PⅠ1)和下部(PⅠ2)兩個砂組: PⅠ1至少包含2套薄砂層(河道砂或席狀砂),在平面上由南向北厚度減小; PⅠ2厚度較大,主體發(fā)育在研究區(qū)北部,在C59井和C74-180井間存在砂體邊界。
根據(jù)區(qū)內18口鉆井資料制作了11條連井剖面(限于篇幅,文中只列出一條),精細對比PⅠ1、PⅠ2,修正已有氣藏范圍(圖3)。
以往將C51井氣藏的PⅠ1、PⅠ2作為整體研究,認為C59井與C57井氣層屬于同一套砂體,分別對PⅠ1、PⅠ2進行精細對比后認為:①在C59井和C57井間存在氣藏邊界,C57井氣層屬于PⅠ2; C59井氣層屬于PⅠ1,與C74-180井上部薄砂層及C78-170井鉆遇砂巖為同一套砂體。②C51氣藏在C59-9井以北存在砂巖邊界,C52井在PⅠ2鉆遇厚度為1.2m的砂巖,構造高度位于氣藏油水界面以上,但試氣出水,與C59-9井砂體對應,但不連通。③C82-178井和C78-180井間存在砂巖邊界,C82-178井發(fā)育上部薄層席狀砂和下部分流河道砂,砂體的橫向位置與C78-170井不同。④C56井和C57井間存在砂巖邊界,C56井厚層砂巖為2套河口壩疊置砂巖,C57井PⅠ2砂巖厚度較小。
綜上所述,區(qū)內PⅠ1和PⅠ2的砂巖垂向界限清晰,且PⅠ2厚度較大。統(tǒng)計18口井的數(shù)據(jù)可知:PⅠ1的砂巖厚度為1~2m,砂巖整體厚度小,以薄層砂巖為主,主要發(fā)育在南部C78-170—C59-1井區(qū),在C84-160井附近厚度最大(5.2m); PⅠ2的砂巖厚度為5~7m,砂巖厚度較大,最大為7.6m,發(fā)育在C66-182井附近,主體分布在研究區(qū)北部,砂巖邊界位于C59、C78-170、C59-9井區(qū),在南部C59-1和C56井周邊零星發(fā)育。
圖2 葡萄花儲層連井對比剖面(剖面位置見圖1紅色折線)
圖3 測井解釋葡萄花儲層砂體厚度圖
針對目標層開展高保真、寬頻帶地震資料處理。地震數(shù)據(jù)采集、處理的時間采樣率為1ms,面元尺寸為20m×20m。疊前時間偏移處理成果的信噪比高、波組特征明顯、層間信息豐富,能夠體現(xiàn)巖性變化及小斷層特征。
C51井區(qū)內18口井標定結果表明:姚一段頂面(T1-1)呈中—弱振幅、連續(xù)波谷反射,可連續(xù)追蹤;葡萄花氣藏頂面(T1-1a)呈中—強振幅、較連續(xù)波峰反射,在含氣砂巖發(fā)育區(qū),波峰能量減弱,受砂體厚度變化影響,同相軸能量強、弱變化,并有間斷,如C74-180井附近;葡萄花氣藏底界面(T1-1b)呈中—強振幅、連續(xù)波谷反射,可連續(xù)對比、追蹤(圖4)。頻譜分析結果顯示,目的層段主頻約為58Hz,頻帶范圍為10~90Hz。姚一段下亞段儲層的正演模擬結果和地震剖面振幅特征表明,反射振幅與巖性變化存在較好對應關系:儲層含氣時,反射振幅以弱—中弱為主,地震反射特征全區(qū)較為統(tǒng)一;儲層為干層、水層以及油氣水同層時,地震反射特征規(guī)律性不強,總體上以中~中—強振幅為主,弱~中—弱振幅較少。C51井區(qū)砂巖平均速度約為3000m/s,地震資料能分辨的砂體最小厚度約為12.9m(1/4波長),消除調諧效應的反演分辨率為6.47m(1/8波長),大致可分辨葡萄花儲層,不能直接分辨厚度小于5m的砂體。
圖4 連井地震剖面(剖面位置見圖1紅色折線)
經(jīng)驗表明,若區(qū)內存在上、下兩層疊置砂體,所提取的沿層瞬時振幅屬性一般是上、下兩套砂體的疊合響應,不能反映單砂體的形態(tài),但在某一時刻,沿層瞬時振幅屬性可相對清楚地反映上層或下層砂體的形態(tài),另一層的影響較小。文獻[28]、[29]的理論分析及兩層疊置砂體模型試驗表明,上層的瞬時屬性有時反映下層形態(tài),下層的瞬時屬性有時反映上層形態(tài)。將單砂體的頂、底面反射疊加結果作為一個復合波,則兩套砂體的實際地震反射為兩個復合波的再次疊加。分析單個復合波與砂體的反射時間關系后得出零值法切片原理:反映下層砂體形態(tài)的時間位置位于上層砂體復合波振幅為零處;反映上層砂體形態(tài)的時間位置位于下層砂體復合波振幅為零處??梢姡灰业缴绑w頂、底界面形成的復合波振幅零值點,在此時間位置提取屬性,就能準確地反映另一套砂體的空間分布。
圖5 疊置薄砂體反射波形與單砂體復合波零值時間
藍色為泥巖,黃色為砂巖,給定PⅠ1、PⅠ2的砂體厚度分別為2、5m,其間的泥巖隔層厚度為2m,砂巖速度為3000m/s,密度為2.25g/cm3,泥巖速度為2600m/s,密度為2.00g/cm3。取地震子波主頻為55Hz,生成PⅠ1(地震道1)、PⅠ2(地震道2)及兩套砂體復合的合成地震記錄(地震道3)。地震道1振幅為零的時刻分別為492.0、497.5、506.0ms(3條藍線位置,以字符②標出),地震道2振幅為零的時刻分別為495.0、502.0、510.0ms(3條綠線位置,以字符①標出)
基于C51井區(qū)葡萄花儲層為PⅠ1、PⅠ2疊合的實際情況,建立正演模型(圖5)。按照零值法切片原理認為,在地震道1振幅值為零的時刻地震道3的振幅主要反映PⅠ2的貢獻,在地震道2振幅值為零的時刻地震道3的振幅主要反映PⅠ1的貢獻。在實際數(shù)據(jù)中難以從地震道3中分離出單砂體產生的復合波,從而也無法確定單砂體復合波的零值振幅對應的時間。由零值法切片原理可知,在某一時刻的沿層振幅切片能夠相對清楚地反映單砂體展布。為此,分析目的層段的連續(xù)沿層振幅切片與鉆井資料解釋的砂體展布的相關性,優(yōu)選反映單砂體分布的沿層切片精細刻畫砂體。
以葡萄花氣層的頂界(T1-1a)上移10ms起,以1ms間隔向下進行40個連續(xù)振幅切片掃描(圖6),從上到下沿層振幅切片依次編號為1、2、3、…、40號。將連續(xù)切片與砂體展布(圖3)對比,優(yōu)選出2張沿層振幅切片(圖7),即24號(PⅠ1)與10號(PⅠ2)??梢姡悍从诚聦由绑w(PⅠ2)形態(tài)的時間出現(xiàn)在上部;反映上層砂體(PⅠ1)形態(tài)的時間出現(xiàn)在下部;C51井區(qū)沿層振幅切片較好地刻畫了砂體平面展布,邊界清晰,與鉆井解釋結果吻合度高。
圖6 葡萄花儲層段的連續(xù)沿層振幅切片時間位置
圖7 24號切片(PⅠ1,a)與10號切片(PⅠ2,b)
優(yōu)選沿層振幅切片確定了反映單砂組的地震反射時間位置,即PⅠ1位于T1-1a界面下14ms,PⅠ2正好位于T1-1a界面。與井資料對比結果表明,由沿層切片得到的砂體厚度與井數(shù)據(jù)的符合率約為80%,不符合的原因在于影響地震振幅的因素眾多,其中地震頻帶有限和薄層調諧是主要因素,還需采用井震結合反演方法精細刻畫單砂組。
地震垂向分辨率不足以直接分辨單砂組;沿層振幅切片受薄互層干涉影響,識別精度不高。地質認識約束下的地質統(tǒng)計學反演能夠大幅提高垂向分辨率,是精細刻畫單砂組空間展布的有效方法,但必須有合理的約束條件和準確的反演參數(shù)。文中以沉積微相為地質約束、預測半徑為主要反演參數(shù)。
地震屬性是劃分沉積微相的基礎,區(qū)內葡萄花儲層埋深小,地震資料信噪比和分辨率均較高,地震響應能夠客觀地反映儲層變化。首先優(yōu)選地震屬性,再結合砂巖厚度分布,定性分析PⅠ1、PⅠ2的沉積微相。
PⅠ1砂組主要發(fā)育在研究區(qū)西南部,受北部斷層影響小。在垂向上PⅠ1位于地震波谷,以24號沿層連續(xù)切片的垂向時間位置為中心,取時窗長度7ms提取地震屬性。從各類振幅屬性中優(yōu)選地震總振幅屬性(時窗內各樣點振幅絕對值之和)(圖8a),其平面展布與測井解釋結果(圖3a)相關度高。結合地質認識認為,PⅠ1為北部物源沉積,存在4種沉積微相(河道砂、決口扇、席狀砂和水下分流間灣),共發(fā)育3條河道(第一條河道在C59-1井和C59井一帶,呈近南北向展布;第二條河道在工區(qū)西部邊界,呈近南北向展布;第三條河道在C70-166井附近,呈北東—南西向展布)相互交匯,在周邊發(fā)育河口壩和席狀砂。在C59-1井和C70-166井一帶主要為分流河道微相; 在C56井以南主要為河口壩微相; 在C512—C82-178一帶為水下分流間灣微相;其余地區(qū)為席狀砂微相。
PⅠ2砂組主體發(fā)育于研究區(qū)東北部,地震屬性可信度高,在西北部受兩組斷裂影響,地震屬性可信度不高。根據(jù)屬性趨勢和斷裂間的殘留信息分析物源方向。PⅠ2位于地震波峰的下半部,以10號沿層切片的垂向時間位置為中心、取時窗長度7ms提取地震屬性。從振幅屬性中優(yōu)選最大波峰振幅屬性(時窗內各樣點振幅絕對值的最大值)(圖8b),其平面展布方向和變化與測井解釋結果(圖3b)相關度高。結合地質認識認為: PⅠ2為北部物源沉積,砂體呈近南北向展布,厚度由北向南減薄,在C70-166和C59-9井一帶尖滅; 區(qū)內發(fā)育3條河道(第一條主河道在C51和C66-182井一帶,河道寬度大,由多期河道疊加而成,呈近南北向展布,延伸不遠,控制C51氣藏砂體的沉積; 第二條河道在研究區(qū)西部邊界C64-166井西側; 第三條河道在工區(qū)中部,在河道周邊發(fā)育河口壩和席狀砂),C511井—C82-178井一帶主要為分流河道微相,C56井區(qū)和C59-1井區(qū)一帶主要為河口壩微相; 在C70-166井—C53井一線和C78-170井—C84-160井—C59-9井一線為水下分流間灣微相; 其余地區(qū)為席狀砂微相。
圖8 地震總振幅(a,PⅠ1)與最大波峰振幅(b,PⅠ2)
對研究區(qū)進行了四種反演方法試驗,預測結果表明:常規(guī)波阻抗反演不能分辨井點砂體;擬波阻抗反演只能將PⅠ1和PⅠ2作為整個砂層組分辨; 地質統(tǒng)計學自然電位反演雖然能分辨PⅠ2,且與井資料較吻合,由于PⅠ1的自然電位曲線異常幅度太小,不能有效分辨; 地質統(tǒng)計學巖性概率反演能有效分辨PⅠ1和PⅠ2兩套砂組,且與井資料吻合度高,砂體橫向疊置關系清楚。
地質統(tǒng)計學反演是一種精細儲層描述技術,實現(xiàn)過程為: 統(tǒng)計井點巖性數(shù)據(jù),對井點巖性離散數(shù)據(jù)和波阻抗連續(xù)數(shù)據(jù)進行概率分布函數(shù)擬合以及預測半徑(變差函數(shù))分析; 在高斯模擬和克里金算法的控制下,井間以地震資料為約束,獲得巖性和波阻抗兩套多個等概率的實現(xiàn)。地質統(tǒng)計學反演的核心參數(shù)是最佳預測半徑,依據(jù)砂體橫向展布特征,結合地震屬性,在沉積微相控制下試驗預測半徑。對比不同預測半徑的反演剖面表明,以南北向2800m、 東西向2000m為預測半徑的反演剖面的砂體橫向變化自然,預測結果與地震屬性匹配度高,符合沉積規(guī)律。由反演結果(圖9)可見: 砂體橫向展布和連通關系清楚,砂體尖滅點清晰,與地震資料的相關性高,如C59井附近PⅠ1、PⅠ2的邊界清晰,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地震資料橫向高分辨率的優(yōu)勢; 在縱向上,反演結果與鉆井解釋結果(圖3)一致,分辨率相當,PⅠ1(黑色虛線所示)的兩層席狀砂與PⅠ2(藍色虛線所示)的河道砂疊置關系清楚。
圖9 地質統(tǒng)計學砂巖概率反演連井剖面(沿T1-1a層位拉平)
在平面上,地質統(tǒng)計學砂巖概率反演切片(圖10)的砂體形態(tài)總體與圖3、圖7、圖8一致,體現(xiàn)了地質認識與地震約束的特點,但在局部細節(jié)上比圖3豐富,砂體范圍也不同于圖7和圖8。反演砂巖厚度和井點鉆遇砂巖厚度符合度高,18口井的資料統(tǒng)計結果顯示,PⅠ1和PⅠ2的砂巖厚度絕對誤差均小于0.5m。由地質統(tǒng)計學砂巖概率反演切片可見: ①PⅠ1呈近南北向展布,主體發(fā)育在南部C78-170井—C59-1一線,整體厚度較小,C84-160井砂巖厚度最大(5.2m),其他區(qū)域厚度小于3m; C74-180井在PⅠ1鉆遇氣層,以該井氣藏海拔(-495m)作為氣藏構造邊界,砂體邊界位于C59井北側和C59-9井南側,圈定氣藏范圍為2.28km2(圖10a)。②PⅠ2受沉積物源控制,砂體厚度大,呈近南北向條帶展布,由北向南厚度減小,東西向寬度較大,在C70-166井和C59-9井一帶尖滅; C511井在PⅠ2鉆遇油、氣、水層界面,以該井氣藏海拔(-535m)作為氣藏構造邊界,巖性邊界位于C59井和C82-178井附近,圈定氣藏范圍為8.38km2(圖10b)。
圖10 地質統(tǒng)計學砂巖概率反演切片
在薄砂體疊置條件下,反映下層砂體形態(tài)的時間位置位于上層砂體復合波振幅為零處,反映上層砂體形態(tài)的時間位置位于下層砂體復合波振幅為零處。由測井資料得到的葡萄花儲層厚度數(shù)據(jù)確定了連續(xù)沿層振幅切片中各砂組對應的垂向時間位置及地震屬性分析時窗。在準確的時窗控制下,利用地震振幅屬性(總振幅或最大波峰振幅)劃分沉積微相,并在沉積微相約束下,利用地質統(tǒng)計學巖性概率反演能精細刻畫葡萄花儲層的空間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