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恩華
數學文化是新課改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稊祵W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數學文化作為教材的組成部分,應滲透在整套教材中?!苯滩淖鳛檎n程理念和內容的重要載體,在其中滲透數學文化,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和學習數學,培養(yǎng)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但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對數學文化的滲透存在一些不良現象,導致課標提出的目標無法實現。本文針對這些現象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對策,讓數學學習充滿文化味。
1.滲透意識不強。無論是平時的練習還是學業(yè)調研,考查數學文化的知識點少之又少,甚至沒有涉及。由于數學文化知識與考試無關,一些教師只是在公開課上才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教學。他們普遍認為滲透數學文化對學生的學習影響不大,甚至影響教學進度,因而更愿意把教學時間放在重難點知識的傳授上,對滲透數學文化缺乏正確的認識,積極性不高。
2.認知理解存在偏差。隨著研究的深入,教師對滲透數學文化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數學文化內涵的理解出現偏差,主要有以下表現:一是把數學文化與其他概念混淆,甚至將數學文化與文化的概念等同起來。比如,有教師把教學模式理解為數學文化。二是把數學文化局限在數學史,認為講授相關的數學史就是滲透數學文化的教學。理解上的偏差,必然導致教學上的失當。
1.教學能力上的缺失。滲透數學文化對學生學習數學的促進作用逐漸被教師們認可,但由于教師教學能力上的缺失,加上這方面的專業(yè)培訓活動少之又少,教師沒能在數學文化的滲透方面得到有效的指導,成為影響數學文化滲透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新修訂的數學教材中增加了數學文化知識的比重。但有些數學文化內容學術味太濃、趣味性不足,部分內容甚至與數學知識聯系不夠自然,教師由于能力所限,無法將之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2.價值取向上的缺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對學生要考查的知識點比較關注。一些教師教學時,局限于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的知識點可以少教甚至不教。對于與數學文化聯系緊密的知識,很多教師教學時只是機械地加入數學文化知識,停留于讓學生知道“是什么”,卻忽視了“為什么”,致使課堂學習枯燥乏味,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讓學習素材“長”起來。數學教材中的數學文化內容通常比較簡單。教學時,教師如果只是帶著學生看一看、讀一讀這三言兩語,當然平淡無奇,略過不看或不讀也沒什么可惜的。但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將這些內容盡可能進行還原,引出背后豐富的故事、豐滿的人物,學生們的體驗就會大不一樣。因此,教師要學會做“加法”,注意收集數學文化素材,在備課時充分利用和合理挖掘,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例如,在乘法口訣的練習課上,教師在組織學生掌握乘法口訣時,引入了“小九九歌”———一如一,二如二,二二如四,二三如六,三三如九,等等。漢語的乘法口訣講完后,教師又播放了英語乘法口訣歌的視頻。中外乘法口訣歌的對比,增強了數學課堂的趣味,讓計算課有了濃濃的數學文化氣息。又如,在筆算乘法這一內容的練習課,教師呈現意大利數學家盧卡·帕喬利的著作《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并展示他研究乘法計算的格子乘法圖。在學生初步了解格子乘法的計算規(guī)則后,教師又出示我國明朝數學家程大位在《算法統宗》一書中介紹的“鋪地錦”的資料。這樣進行教學設計,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被激發(fā)出來。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培養(yǎng)了數學思維,又感受到數學所獨有的文化價值,可謂一舉多得。
2.讓學習路徑“寬”起來。要改變數學文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的弱勢地位,教師要改變“考什么教什么”的唯分數觀,樹立學生能力增長觀;還要改變“學什么練什么”的唯解題觀,樹立學生思維發(fā)展觀。課前,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開展學習活動,將數學文化有效地融入課堂教學中,讓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文化知識變得有趣、有味,助力學生能力的提升和思維的發(fā)展。例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教師介紹《周髀算經》這本書,并出示“周三徑一”,讓學生猜測這句話的意思。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圓的周長公式。在此過程中,適時介紹劉徽的“割圓術”和祖沖之求圓周率的方法,并運用計算器計算圓周率,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人類生活經驗和實際需要的密切關系,感受到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同時,在設計練習時可以適當加入數學文化的因素,引導學生感受數學文化的厚重之美。特別是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通過設計與數學文化相關的綜合實踐作業(yè),引導學生感受數學文化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總之,數學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讓學生習得數學知識,更需要感悟數學文化中蘊含的理性精神。教師要加強對教材的研究,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才能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恰到好處地滲透數學文化,讓學生體會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培養(yǎng)數學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市大公鎮(zhèn)古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