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賢彪
故鄉(xiāng)的春天是一幅絢麗多姿的畫卷。一場春雨過后,草兒綠了,花兒開了,土地松軟了,生命以最簡單、最自然的方式繁衍著、蓬勃著。前幾天還光禿禿的山崗、田野,奇跡般地罩上了新綠,裊裊韻味從每個情節(jié)中舞動出來,往上升騰,醉了白云,醉了藍天,也醉了一顆顆癡望的心。
世上萬物都是很守時的。記得最先拱出地面的是薺菜,又稱地米菜。薺菜性喜溫和,耐寒力強,在寒風冷雨中總是以倔強的姿態(tài)生長著。“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這是南宋辛棄疾對薺菜的描述和贊譽;“殘雪初消薺滿園,糝羹珍美勝羊豚?!笔顷懹瓮砟陮λj菜的感受。此時春初,乍暖還寒,別的野菜還在泥土中躲藏著、冬眠著,薺菜卻迎著刺骨的寒風,傲首挺立,綻開嬌嫩美麗的白色小花,給春天送來陣陣清香。
薺菜沒有驕人的外貌,葉子呈帶有鋸齒的羽毛狀,梢上開米粒狀的小百花,是故鄉(xiāng)田野上極普通的一種植物。然而,人們卻喜歡它,在鄉(xiāng)親們的心中是永遠的美食。明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記載:“舊時,人們常在其出葶時挖其根葉,食用度荒。貧家子弟左手挎籃,右手持小鐵鏟,四處挖掘。洗凈作羹,其味頗香?!毙r候,我常隨母親下地挖薺菜,一會兒工夫,就能挖上一籃子。其實,薺菜不只是作羹,吃法有很多種。那時,常見母親把洗凈的薺菜放進沸水里焯一下,撈起把水擠干,用刀剁碎,摻和肉糜或雞蛋、豆腐干,撒上調料,或素炒,或涼拌,或做餡,包成餛飩、餃子,其味鮮爽清香。在鄉(xiāng)下伯母家,還見她把薺菜拌以面粉,置鍋內籠布上蒸熟,叫作蒸“拌拉”。食時再拌以香油、蒜泥,鮮嫩可口,唇舌留香。如今,超市里也有薺菜賣,據(jù)說是大棚種植出來的,葉肥莖壯,看起來挺誘人,但卻味同嚼蠟,遠沒有兒時吃的野生薺菜那么香。
故鄉(xiāng)的香椿也是極誘人的。民諺道:“門前一棵椿,春菜不擔心?!痹诨蝠嚮蝻柕娜兆永铮l(xiāng)親們靠守著幾棵椿樹和那份單薄的希望過活。記得那年蓋新房后,父親就從山上挖來幾棵小椿樹栽在門前。他邊栽樹邊教我們唱曲兒:“椿樹椿樹你好香,正轉三圈跟著長。今年我若長了個,明年給你燒炷香……”唱罷,還帶著我們圍著新栽的椿樹轉三圈,期盼我們像椿樹那樣茁壯成長。椿樹算是速生樹,栽時才一人多高,沒兩年就竄上房頂了。一挨谷雨前后,樹梢上就爆出嫩紫或淡綠色的椿芽來。待長到四五寸長時,父親就用鉤子把椿芽鉤下來,放到沸水中焯一下,切碎后,或涼拌,或炒雞蛋,那個香味饞得人直流口水。香椿采得多了,來不及吃,母親就將它放在太陽下晾曬,然后和著鹽巴輕輕揉一揉,用家里的壇壇罐罐腌制起來,留著慢慢食用。在兒時,整整一個春天會因香椿的存在而過得有滋有味。我參軍入伍后,每當椿樹發(fā)芽時,母親都會在椿樹下守望著我,風吹起她一縷縷染著風霜的白發(fā),雕刻出一尊盼兒歸的塑像。
春天帶給故鄉(xiāng)豐腴,萌生綠色的地方就舒展生命,就有拔節(jié)開花的渴望,就有快樂在醞釀!兒時在春天的原野上,我們追逐輕盈的蜻蜓和美麗的蝴蝶,我們快樂地采擷著春天五彩繽紛的饋贈,不只是滿足著口福之樂,也圓著一個個純潔而絢麗的夢,收獲著醉春的快樂和富足。
(常朔摘自《福建日報》2019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