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清華,女,江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奔流》《散文選刊》《詩選刊》《青海湖》《當代人》《遼河》等刊物,作品入選多種選本,著有散文集《寂寞的青花》《邂逅婉約》。
不知何時,小城刮起了旗袍風?;蛟S是厭倦了霓虹羽綠的現(xiàn)代時裝,或許是回避塵世喧囂追求復古的時尚,大街小巷里經(jīng)常會有穿著旗袍的女子,或高綰頭發(fā),或扎成精致的辮子,畫著淡妝,恰似一首飄逸的小詩,又像是一朵清新的奇葩,帶著江南清遠的古典氣息,款款而來。那種并不張揚的顯山露水,將女人的精致、嫵媚盡收眼底,其中透露的不僅是不可追還的往昔風華,更是不摧的雍容氣度。
那一襲古典與曼妙,帶給我的不僅是視覺的沖擊,更多的是靈魂深處的叩擊。女人穿上它,仿佛將中國幾千年歲月積淀的雋永和優(yōu)雅,在身上集中體現(xiàn),沒有哪一件衣服能這樣賜與一個女人“九曲三彎”的別致風韻。朋友看我癡迷旗袍,便力邀我加入旗袍協(xié)會,我笑著婉拒。她不知道,我心中的珍愛之物,是不愿輕易與人分享,仿佛藏于內心深處,方是對其情深的表白,是尊重,也是承諾。
最初邂逅旗袍,是讀張愛玲的《小團圓》。倒不是對張愛玲自傳體小說感興趣,我只是心儀其中一款衣料“象牙色薄綢印著黑鳳凰,夾雜著暗紫羽毛”。初讀到,魂魄抽離,那奶白色與黑紫色柔和地調配出雅致的顏色,至此深深地盤踞在心里,襯托著我少年時所有關于旗袍暗香流動的想象。以后看過電影《小城之春》《馬路天使》以及《花樣年華》,影片中的主人公一件件做工精細的旗袍讓人感到驚艷,而唯獨《小團圓》中描寫的旗袍衣料讓我心儀。那時的張愛玲自己設計服裝,用大紅、蔥綠、檸檬黃、玫瑰紅的廣東土布,來表現(xiàn)出她驚世駭俗的勇氣,她用鮮亮、明媚的色彩來打消內心中那個從小就謙卑、晦暗、不快樂的自己。透過流年的紗幔,我仿佛看到張愛玲旗袍裹身,眉宇間徒然寫滿細碎的落寞和憂愁。她慵懶地翻看著手中的線裝書,一行行詞句迷離地跌落進寂寞的枯井,那一款包裹著她身體與靈魂的旗袍,含煙縹緲,從骨髓一直流淌到纖纖指尖,高貴著一份與生俱來的冷艷。
我不是作家,卻能在作品里讀懂你;我不生在民國,只能在紙上將情懷深寄。
曾在一本書上讀到:中國歷代,細數(shù)一下,還算魏晉時的男人風流儒雅,民國時的女人溫婉多情。為何說民國女子溫婉?我想便是旗袍構成了她們的靈性和韻美??催^那個時代的老照片,無一不是身著旗袍,華麗端莊的女子:胡蝶、謝婉瑩、阮玲玉、陸小曼……
在《林徽因傳》一書中,從所收錄的照片來看,我認為陸小曼總輸了林徽因一截,照片中的狐皮圍脖的富貴效應似乎敵不過林徽因簡簡單單的一件棉布旗袍。只有林徽因那樣內外兼修的成熟與氣質型女子,才可以與旗袍相得益彰,而陸小曼的奢華不是昂貴的物品所能裝飾出來的。當擁有了專屬于個人的才華、學識和涵養(yǎng)這些私人定制品時,那么她所散發(fā)的氣質會遮擋每一件價值不菲的身外之物。正如陳丹青所說“人的性情往往比才氣還要近藝術”。
當小城旗袍之風襲卷而來,我常常穿過歲月風塵,去書中邂逅那一袖靜、雅、美,以及藏在民國女子心中那深深淺淺的心事,慢慢品著舊時光的味道。偶爾也出去,靜靜地站在臺下欣賞小城舉辦的“旗袍秀”活動,跟隨著旗袍美女去景區(qū)展示人面桃花相映紅的絕妙風景,看旗袍用細膩的筆挑剔地勾畫著女性玲瓏的曲線,但我謝絕參加任何形式的公開走秀。
常常在街角、在飯店、在廣場甚至在麻將室,不經(jīng)意邂逅旗袍,看她們穿著我心中的古典,吃著麻辣串、抽煙喝酒、扭著老年舞、喧嘩打牌……我便會深深地低下頭,匆匆地側目而去。那一刻,我與旗袍熟悉著也陌生著,在相距很近的地方,在相距很遠的路上。
沒有人知道,旗袍之于我,是沉靜內斂、輕風拂面的一種古典婉約的情懷,是一種積極高雅的生活態(tài)度,是我在生活中尋找一片寧靜,對話自我,獲取本色儒家文化的正能量。正如作家葉傾城所說:“沉靜而又魅惑,古典隱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遠清艷如一闕花間詞。”
當微風還未撩起伊人的衣裙,我已感應到旗袍的風情,這便是我與旗袍心照不宣的默契。
煙塵散盡,時光流轉,我終究要老去,老到最后,三兩知己,一杯清茶,那時我身著旗袍,靜影沉璧,料峭獨寒,任時光荏苒,芳華猶存。
在大家的印象中,海子最著名的一首詩也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以至于節(jié)假日朋友圈曬出的風景照大多是: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而我獨獨喜歡海子的《思念》:“思念像此刻的風,驟然吹起,我要抱著你,坐在酒杯中?!?/p>
一個憧憬浪漫的女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快樂場景,是令人心怡的畫面:與心愛的人一起去看海,看日出,赤著腳 ,牽著手在海邊漫步……多么動情浪漫!而我更衷情在思念像霧一樣被風吹起時,選擇一個茶座,清淡燈光,素樸裝飾,老舊桌椅,斟上一杯酒,回憶和他在一起時的繁花似錦,“宿酒醒來,不記歸時節(jié)”,然后,酒暖回憶思念瘦。
我喜愛的文人中,大多與酒有緣。陶淵明、杜甫、李白、韓愈、李賀個個都是酒中豪杰,絕佳代言人首推感情細膩、多愁善感、才華橫溢的李清照。
一直喜歡李清照的婉約詩詞,她把對飲酒的愛好書寫得淋漓盡致。
少女時代的李清照就已經(jīng)很喜歡喝酒。一首天真爛漫的《如夢令》可說是她豆蔻年華的美好回憶:“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初讀此句,著實呆了一下?;腥粲形赖氖挛镆稽c點地滋生又落下,似在夜里,忽地就被一池花香襲住,不知它在哪,卻被藤蔓一樣的氣場拿住,又虛無又纏綿。
閉上眼睛想象:那個若白蓮般的少女,從江南芳菲的五月走來,穿過湖畔的煙柳畫橋,踏過黛瓦白墻的青石板路,與一幫紅男綠女,搖著小船兒,一邊欣賞大好河山,一邊行令喝酒。不知不覺就到了黃昏,于是奮力搖著船兒往回走,迷迷糊糊之間迷路了,跑到一片蓮藕深處去了……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閨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閨房繡樓之內,而是踏出重門深院,寄情于山水,心懷美好。
結婚后,更可以敞開胸懷喝了?!靶聛硎荩歉刹【?,不是悲秋”——親愛的,我近來又瘦了,不是因為酒喝太多,而是因為想你入骨啊。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我都成骨感女生,你真的不心疼嗎?倘是在現(xiàn)代,她一定會在宿醉之后自拍個素顏照,然后寫句話發(fā)到朋友圈:“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辟u萌極了!
她雖沒有李白“對酒當歌,把酒問青天”的豪爽,也沒有“且把浮名換了低酌淺唱”的柳永無酒自醉的酩酊,但卻不乏詩人的俏麗婉約,率直純真的美好情懷。酒可謂是李清照的靈感發(fā)源地,是遺世獨立、平靜祥和的家園,是中國古人對烏托邦最早的想象。她把醉態(tài)融入筆墨,變成一種生命方式、一種思維方式,以獨特的個性和才情,寫出了自己的生命華章,成為當時乃至后世一道獨特而令人嘆賞不盡的風景。
人生總有擺脫不了的困境。如同酒本身一樣,無論多么美妙,終究要被裝在杯子或瓶子中受著與生俱來的束縛和羈絆。當趙明誠走后,國破家亡的李清照,以她的孤獨、她的蒼涼,在香消酒殘的夜晚,留下無數(shù)永恒的、文學的薄荷糖。
甜味沒有,但涼還在。而在涼意中央,就是她的人生。當人們悵惘知己難遇時,其實一個人的歸屬不可能只來自知己、朋友這樣的對象,一壺酒、一首詩、一段音樂都可以成為自身的承載,成為對話。
我常把音樂、酒引為知己。醉過兩次。一次是在江南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那是我人生中真正意義的初戀。白天我和他研究復雜的地圖,騎著單車,走訪一個個古樸的村落,聞香識茶,溪邊尋石,他牽著我的手,縱容我的撒嬌,抓拍我俏皮搞怪的鏡頭。晚上,坐在小橋流水處,看溫暖的橘黃色的燈光倒映在水光里,仿佛古老的舊的時光又回來了。我們品著酸酸甜甜的楊梅酒,喝到天色幽冥,月色中升,心底蕩漾的盡是微妙難言的美好情愫。二十年來,我用最深沉隱晦的心來回味那再也不曾品過的楊梅酒,那如煙花般短暫而美麗的時光,讓我在每一次的沉醉中回眸。還有一次是父親在世時。我的故鄉(xiāng)是以父親來定義的。有了他,所有的痛苦與辛酸才有了依托。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精神與親情之間的矛盾交織出故鄉(xiāng)的現(xiàn)狀。當我還沒弄明白這一切現(xiàn)實的意義時,它們一天天在我的視線中加速地遠去和消失著。再次回到故鄉(xiāng)時,父親的頭發(fā)已花白了,老屋夾在林立的樓房間顯得異常矮小。想到父親走后,再也沒有一個人撐起我故鄉(xiāng)的精神支柱時,那些不容易忘卻的童年孤獨的記憶全部回來了,它們致命的、急促,就像一束照進洞穴趕走所有盤踞很久的蝙蝠的光。
“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沈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蹦峭砦夷戎憬汜劦墓染疲碓诮憬愕膽牙镩L睡不醒……
此生我想我不會再醉了。倘草色煙光殘照里,遇上李清照,我依舊會備下清酒佳肴,共她淺斟低吟。不會讓她獨倚欄桿,感嘆無言誰會憑闌意。而我終是遇不上李清照那樣的知音,還有如父親那么憐愛我的知己。
這個世界上,一定有好多好多愛到不能愛的人,他們多想能相遇在另外的時光里,并在某個命定的節(jié)點上,再愛上彼此,永生永世再不分離。
責任編輯 ? 練彩利
特邀編輯 ? 張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