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喬
摘要: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別是中國古代詩詞歌賦,更是世界文學中的璀璨明珠。我國的古代詩詞,不僅表達了詩人的各種情懷,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現(xiàn)象,還客觀準確地反映出自然現(xiàn)象與規(guī)律,蘊藏著許許多多地理知識和人地思想觀。
關鍵詞:古詩;地理情愫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10-0072-01
中國古代詩詞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長河中如影隨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許多文人墨客抒發(fā)感情、激揚斗志、針砭時弊、反映社會生活的重要方法。這些詩詞中還蘊藏很多地理知識、和諧的人地關系等地理情愫。今天我們淺談中國古詩中的地理情愫,既是學習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是把地理教學和語文教學相互滲透、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的重要方法。
唐代詩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意思是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詩人所描繪的山下村莊與高山上寺廟中自然景觀的差異本是自然現(xiàn)象,但是滲透到地理教學中,我們就可以分析出更深層次的原因:受地形的影響,高山上與山下村莊的氣候不同(主要是氣溫差異),導致植物的生長速度不同而造成。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地形,通常情況下,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所以,高山上與山下的氣溫差別很大,植物的生長速度就有差別。通過地理的學習,我們就要形成這樣的技能:同緯度的高原山區(qū)氣溫較低,農(nóng)作物生長緩慢、成熟較慢,而海拔較低的平原盆地地區(qū)氣溫較高,農(nóng)作物生長較快。除植物外,其他的景觀甚至是社會生活現(xiàn)象也會出現(xiàn)差異,例如赤道附近的乞力馬扎羅山出現(xiàn)了“青山白頭”、青藏高原是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方。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二首·其一》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意思是黃河好像從白云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將士何須哀怨那柳樹不發(fā)芽,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這最后一句春風不度玉門關,究竟是為什么呢?從地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的意圖。在八年級地理的學習中,關于中國的季風氣候有如下的內(nèi)容:我國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東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由于海陸熱力性質(zhì)的不同,季風氣候顯著;每年的夏秋季節(jié),盛行偏南風,風從海洋吹來,帶來豐沛的降水,這種偏南風叫夏季風;每年的冬春季節(jié),盛行偏北風,風從內(nèi)陸吹來,寒冷干燥,這種偏北風叫冬季風;東部沿海地區(qū),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很大,降水豐富,屬于季風區(qū);西部內(nèi)陸深居亞歐大陸內(nèi)部,距海遙遠,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很難達到,降水稀少?,F(xiàn)在回頭來看這首詩,涼州的玉門關位于我國的西北內(nèi)陸,距海遙遠,所以濕潤的夏季風到達不了,春風就是指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由此可知,詩人的偉大之處在于熟知當?shù)氐淖匀灰?guī)律和氣候特征,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華帝都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于不顧。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xiāng)情,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xiāng)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diào),充分表現(xiàn)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唐代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意思是你難道看不見那黃河之水從天上奔騰而來,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從不再往回流。在地理知識中,我們已經(jīng)知道,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而不是來自天上,但是詩人的夸張又是極其準確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所以形容天之高就在情理之中;“奔流到海不復回”這一句中的海是哪里呢?當然是渤海。黃河從青藏高原向東奔騰而下,地勢逐級下降,最后到達地勢的第一級階梯,可謂是氣勢磅礴、洶涌澎湃,成了許多文人墨客歌頌贊美的對象,抒發(fā)了詩人的豪情壯志,最后三個字“不回復”卻道出了詩人的無奈與悲哀之情。
唐代劉禹錫的《竹枝詞二首·其一》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其中后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意思是東邊日出西邊下起雨,說是無晴但是還有晴。作為地理學科的理解這就是“天氣與氣候”方面的知識,天氣是極不穩(wěn)定的大氣狀況,同一時間的不同地方,同一地方的不同時間,大氣的冷熱和降水是不同的。詩人借這一自然現(xiàn)象,表達了自己內(nèi)心的忐忑不安,但到最后卻非常明了“道是無晴卻有晴”即“說是無情卻有情”。此詩以多變的春日天氣來造成雙關,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對于表現(xiàn)女子那種含羞不露的內(nèi)在感情,十分貼切自然。最后兩句一直成為后世人們所喜愛和引用的佳句。
唐代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意思是北風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像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詩人的敏銳觀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筆調(diào),描繪了祖國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從地理的角度來分析這首詩,蘊藏了以下幾點:一是北方地區(qū)冬季來得早(八月飄雪),冬季漫長;二是下大雪,一夜之間就把千樹萬樹都蓋住成了白色;三是降雪也是一種降水形式,在北方地區(qū)降水中占據(jù)很大比重。
我國古詩千千萬,詩中所包含的地理情愫也不勝枚舉,但是通過此番的淺談,可以加深對古代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也豐富了地理教學的文學性和趣味性。
參考文獻:
[1] 郭漫.《唐詩宋詞三百首》航空工業(yè)出版社,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