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過
早戀,是每個家長心中的一根刺。小時候父母告訴我們,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情,早戀會讓成績一落千丈。到了青春期,不許我們好好打扮,沒人追求最好。上了大學,還是要以艱苦樸素為主,也可以找個對象,但一定要同城,“和我們一個區(qū)就再好不過了”。
轉眼快要畢業(yè),聽媽媽的話長大的小孩們,缺乏和異性交往的經驗,焦慮不知如何是好。而媽媽們開始瘋狂催婚,仿佛天上就能掉下個好對象,穩(wěn)定工作、有房有車、一年抱倆。
既然這么著急,中國家長又為什么忌憚早戀?早戀對青少年的那些危害真的靠譜嗎?
一組數據
不管家長們怎么反對,早戀已經普遍發(fā)生了。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2010年對于14-17歲的青少年進行的調查,有50%的少男和35%的少女,已經愛上過一個異性,目前有確定戀人的,在少男和少女中都占14%。此外,還有33%的少男和29.1%的少女已經有過單相思的經歷;29%的少男和24%的少女已經經歷過了失戀。
神奇的是,根據華中師范大學的調查,早戀這件小事,在好學生中發(fā)生的概率(17.5%)與在所謂差生間的概率(19.5%)沒有太大差距,當然也包括那些成績中不溜秋的(15%)。并且,按華中師大的調查,顏值這玩意兒在中學生選擇異性的因素里只能排個第二,而學習成績優(yōu)秀和智商高這兩點,在中學生選擇戀人的標準里占了將近40%,社會殘酷,學習不好,連追妹子都輸在起跑線。這反倒說明,成績差,你連早戀的資格都沒有。
基于《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2008-2009)數據的分析顯示,如果青少年所在班級的戀愛人數較多,青少年更有可能從身邊有類似經歷的朋友那里獲取接納、支持,反而不容易受到分手的負面影響。
在不少家長和教師視為“底線”的性行為方面,實證研究早已證明強調婚前守貞的性教育在推遲青少年性行為和防止危險性行為上毫無成效;相反,從1988年到2010年,隨著性觀念的開放,美國青少年的性行為發(fā)生率不升反降;從兒童4歲起就和孩子坦率談性說愛的荷蘭,青少年初次性行為的年齡并不比其他歐洲國家更高(17歲),荷蘭青少年對于性經歷有著更為積極的體驗,在性行為中也采取保護措施的比例也更高——荷蘭的青少年懷孕比例處在全球最低之列。
與之相對,《2015中國家庭發(fā)展報告》指出,我國青少年中,五分之三不了解避孕有關知識;在有性經歷的青少年中,初次性行為年齡在15.9歲,初次性行為避孕的比例又有53.2%,本人或伴侶曾懷孕的比例則高達25%。
十條建議
著名精神心理專家、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副院長、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精神科醫(yī)師分會會長王高華教授寄語青年學生的家長們:不要害怕孩子早戀,培養(yǎng)他們愛的能力對其成長十分重要。
針對有的家長將早戀當作洪水猛獸,有的上升到道德層面,有的擔心影響學習,王高華舉出身邊實例談了幾點看法:
首先,“早戀”并不早。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食物營養(yǎng)的極大“豐富”,身體發(fā)育的“早熟”,還有信息、包括性知識獲取的便利,“早戀”具有普遍性?
第二,要尊重孩子的這份感情,承認其合理性,不指責,少批評,多指導。
第三,雙方家長和老師共同處理,大原則“冷處理”,裝點糊涂。
第四,“早戀”通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戀愛,更多的是好感的表達,通常時間長不了。
第五,可以充分利用“早戀”,激勵孩子變得更優(yōu)秀,以達到和異性朋友匹配。
第六,“早戀”的孩子通常認為對方渾身都是優(yōu)點,其實是因為他(她)交往面窄沒有看到其他男(女)生的優(yōu)點,解決辦法是鼓勵孩子和更多的異性交往,消除神秘感,讓孩子自己體會到“原來優(yōu)秀的人這么多!”
第七點,當發(fā)現孩子戀愛,家長可以反思一下,家庭是否缺乏溫暖,孩子是否壓力過大。
第八,講解生理衛(wèi)生和戀愛婚姻家庭的相關知識、倫理、法律。
第九,尋求專業(yè)人士幫助指導。
第十,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和孩子共同成長,度過這一段迷茫的時期。
“早戀其實正好是父母了解、發(fā)現和引導孩子的一個機會,也是激發(fā)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好時機,是早點兒練習人生角色的契機?!蓖醺呷A說,“愛戀”是身體和精神的自然需求,給孩子信任和空間,他們的自控力往往超出父母的想象。而為人父母,可以收獲和體會到信任的力量。一味地阻止不僅影響父母跟孩子的信任關系,還容易傷害到孩子,也說明父母對人性的規(guī)律太無知。
三個問題
在處理兒女早戀的問題上,作為家長是要有些方法的,更要講究點兒語言藝術——“控”住孩子,是最高境界。接下來,你只需要讓孩子回答三個問題。
1.為什么喜歡這個人
讓孩子拿出一張紙,寫下對方吸引他的地方。是迷人的外貌,姣好的身材,還是幽默風趣的個性?
據研究,大多數戀人常是被對方的外貌吸引,但是深交卻是彼此個性、興趣的相似或互補。讓孩子寫出自己對對方的喜歡之處,看看是否注意太多外在因素而忽略了內涵。如果對方的確很優(yōu)秀,那就要啟發(fā)孩子:自己有沒有同樣能博得對方好感的條件呢?
美國有位專家曾調查過很多破裂的婚姻溯起根源,發(fā)現不正確的戀愛觀占了大多數,要么簡單地被外貌吸引。要么是盲目地迷態(tài),而不在乎自身條件怎樣。
有一句話說得好,若想找到白馬王子,自己就必須是白雪公主。所以要讓孩子明白,如果想在今后的生活中找到白馬或者公主,首要應該做的是使自己更有學識,更有修養(yǎng),讓自己更具實力。
2.你有什么條件談戀愛
啟發(fā)孩子想一想,自己是否具備戀愛的能力呢?
可以給孩子講道理。比如和孩子說,青春期的戀愛就像游泳,如果要到深水區(qū)是需要深水證的,只有拿到了深水證才有資格到深水區(qū)去暢游,所以,可以問問你的孩子,在感情的長河里,他有深水證嗎?可以控制水深水淺嗎?如果不顧一切地游向深處,能安全上岸嗎?
接來下來再問問孩子,是否會因談了戀愛而致課業(yè)一落千丈,甚至面臨重考、考不上好大學的命運?是否能承受這一切?喜歡一個人不一定要和他談戀愛,默默地關注他(她),站在遠處欣賞他,這種距離產生的美不是更好嗎?
3.你要怎么做
十幾歲的中學生,在父母眼里還是小孩子,無論從年齡、閱歷、知識方面,還是從承擔責任和物質的準備方面,都不具備“戀愛”的條件。也許孩子會以為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一個小孩子了,但是卻不得不在現實和事實而前低頭。過早地談戀愛,會面臨未來無數個未知,如果以后不在一個大學怎么辦?不再有愛慕的感覺了怎么辦?
所以,一定要讓該子正確評估自己的狀態(tài),而后采取行動。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讓愛萌芽,要選擇遠離誘惑物。正所謂“愛情的強度與空間距離成反比”,如果兩個人的距離拉遠了,心動的感覺也就慢慢淡了。
——綜合自微信公眾號“解憂心理”“虎嗅網”。李萱、毛茵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