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芳
兩年前,當選調生周福貴到單位報到時,父母希望他能過上沒有工作壓力的生活。
既然選擇了成為公務員,這樣的期許似乎也符合大眾的認知。在傳統(tǒng)的觀念里,那預示著一種對于當下安逸、未來穩(wěn)妥的保證。若單是看每年持續(xù)在百萬級別的國考人數,也仿佛可以印證。
然而事情已經開始起變化,正如當“95后”的周福貴切身回到成長之地湖南時,他面對著并不陌生的土地,卻迎來了許多不曾想象過的基層情況。他是公務員群體中的新鮮血液,同時需要承接幻想和現實的落差。
近年來,基本業(yè)務的大量增加、機構改革的開展以及作風整頓的強化,都在給基層不斷加壓,這些增加的壓力也帶來了職業(yè)光環(huán)下無處訴說的焦慮。
2月22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參與發(fā)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7-2018)》指出,公務員群體中有35. 290的比例處于中高等焦慮狀態(tài)。直觀的數字揭開了那層蓋著的面紗:曾經響當當的“鐵飯碗”以別樣的姿態(tài)得到關注。這是一種什么信號?
焦慮,和煩惱、壓力并行,不盡相同的情緒層層疊進,在由六成都是基層公務員組成的金字塔結構中,折射著政治和社會的生態(tài)。
情緒變化
“剛加了好幾個周末的班,直到這周末才有空”,湖南某地級市的科級干部呂由在3月初告訴記者。處理任務至深夜,甚至通宵,已經成為其工作的常態(tài)。
忙碌盡管是黨政工作一線的應然,但在實際中往往滑向過度勞累的狀態(tài),以及出于“應付”心理而完成的工作變多。
在華南某地級市司法系統(tǒng)工作的辦公室科員梁天亦感同身受,每次上級領導的突然“到訪”,都會讓負責材料撰寫的他工作量大增,其中尤以經常“突擊”的黨建材料為主。
雖說在投身公務員隊伍前,已經料想到相關文職工作的單調和重復性,但是這樣的隨意、不確定性和“事必留痕”的要求仍然讓年輕氣盛的他感到疲憊。如果稱公務員群體的“好日子不再”是早已有之的說法,那么這種危機和壓力感是隨著內部和外部監(jiān)督強度的增加而與日俱增的。
不久前,梁天還是在戒毒一線擔任職務,工作還算規(guī)律。但是自去年底開始,在全國司法系統(tǒng)中出現了一系列的意外案件,不少日常的積弊提升到必須解決的層面,改革自上而下推進。其中比較明顯的改變之_,體現在值班制度上。
晚間值班的頻率變得頻繁,原本七到八天才輪崗一次的夜班節(jié)奏變?yōu)榱怂奶煲淮巍?/p>
工作最初他覺得自己身體不錯,“頂得住”,然而改革后加大的強度讓他頗為痛苦。梁天發(fā)現,即使在經歷了.全天充足的休息后,他仍然難以在每次晚班后恢復精神,“整個人很疲憊”。在熬過了三個多月的晚間輪值后,他開始考慮積極爭取,希望能升上辦公室做文職工作。但像他一樣成功“升遷”的極為少數,很多同時段進來的同事都遠比他年長,仍然需要繼續(xù)相同強度的值班。
采訪中,梁天直言曾經加入體制的想法,的確如很多長輩所想象的,“能過上很輕松的日子”,沒想到現實卻是另外一個版本。
一方面,當下公務員群體的退出機制并不完善,“穩(wěn)定”的工作性質始終為后繼者所向往;另一方面,對于身處其中的有能者、干事者而言,重復和不以績效劃分的工作不啻為一種束縛。
在廣東某地級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工作的李清感慨,人至中年,工作的單調性已然成為面前的瓶頸,比如負責檢測市面上各種計量工具的他,如此概括自己的生活:“今天能預知下周的工作進行到哪個環(huán)節(jié),今年也能知道明年此時要做些什么了。”這樣的規(guī)整,是涉及技術工種的天然熟練,也是他生活里一直重復的螺旋。
對比起其他崗位的同事,他的工作因為可以量化,在職位變動上已經不算處于劣勢,但他仍然感覺,和已經做到一把手的領導可以講“政績”“績效”不同,身處基層環(huán)境仍然過分強調領導的“賞識”,能力成為其次,這讓很多郁郁不得志的同儕“干脆辭職,或者下海去”。
這種情緒的不斷強化,是他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的來源。當然外部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也帶來了很多現實的挑戰(zhàn)。
中央八項規(guī)定落實以來,消除了部分不良的作風,這是大好事。然而落實到現實中,有的時候卻又因執(zhí)行走樣帶來了難以理解的“抱怨”。
呂由向記者坦言,在過去的確存在著不少以不同名義發(fā)放的補貼,而在2013年后這些隱形收入完全消失,相替代的是其工資水平得到了提升。然而現實情況是,自己實際的收入下降了至少30%,提薪的幅度僅在三位數。
在經濟普遍下行的環(huán)境下,工作不斷細化,任務難度增加,呂由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在工資上有所體現,“一邊是收入的縮減,一邊是工作量的劇增,名義上我們確實漲薪了,但實際情況卻讓人難以接受。”
步步逼近的現實在提示著公務員當下和未來的處境。
基層和現實
在公務員紛紛表示忙碌、勞累和積郁的背后,其實是反映了如今改革不斷推進,底線思維又不斷強化的現狀。既要做事,又不能出事。
如今,以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為主要內容的三大攻堅戰(zhàn)正成為不少公務員手頭的重要任務。
以減少貧困人口為例,呂由表示相關工作落實得非常具體,“這些都需要做得很細,比如規(guī)定了每星期到貧困戶家里去幾次,需要細化到每一天或每個時間節(jié)點要做什么”。
關于扶貧工作的壓力自是可想而知,數月前,一位“80后”的云南“白發(fā)”書記走紅網絡,在人們以戲謔的方式熱議其形象時,長期奮戰(zhàn)在脫貧一線的工作經歷讓不少公務員共情。
如今任職于鄉(xiāng)鎮(zhèn)紀委的周福貴對此并不陌生。
他細數道,在他所對應的三個貧困戶的情況中,就碰到了各種情況。自掛點幫扶后,三個家庭的所有問題幾乎都聯系到他身上,比如教育、飲食和生病的問題,他都幾乎需要“隨叫隨到”。有一次,通往其中一戶家庭的大壩因河水上漲被淹,他因此多繞了幾十公里的路。
周福貴此前曾經到市級機關掛職,和在那里權責清晰的部門分工不同,基層政府的情況各色各樣,一人需要面對多個領域的情況。
身處紀委,他最常接到當地村民關于拆遷補償的投訴,后者因為不了解工程情況出現了不少對于款項的質疑。盡管事實上并沒有這樣的情況,但一旦有投訴,他們都需要重新走一遍查辦的流程。“實際上,基層政府的權力范圍并不囊括很多政策的制定,它只負責執(zhí)行,但是村民不理解。”
“五加二”“白加黑”,是他們用以概括自己工作的口頭禪,“任務太多,而時間太少了”,周福貴這樣感慨。
同時,因為行政機關所接受的監(jiān)督變得愈加透明,其工作范圍和效率也在不斷擴大和提高。李清直言,“十年前,我們部門可以說很清閑”,在大部制改革帶來的部門合并前,他所在的部門是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當時是社會上沒人認識,不受重視的一個小單位。”而轉折點是三聚氰胺事件,其引發(fā)了對質量安全的普遍擔憂。
現在,李清的工作范圍涵蓋到市面上目之所及的各種計量工具,小到居民家里的電表,大至加油站的油槍,都需要進行定時檢測。
在目前不斷推進的機構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家都明白“減員”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這同時意味著上升渠道的變窄和承擔責任的風險加大,有不少受訪者都對此表示擔憂。
有學者曾經將“基層疲憊”視為十九大后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呂由對此深感認同。比如在紀律規(guī)范上的“過猶不及”一一現在需要一天進行四次簽到,分別是早上和下午上下班的時間段?!凹词故且幻胀▎T工,也可能有突發(fā)事情吧”,這種過于嚴苛的規(guī)矩讓他感到很困惑。
這種壓力不是個例,相同的情況和感受頗為普遍。他甚至納悶,每當跟做鎮(zhèn)長的朋友聯系,對方幾乎都在加班,“可能(他)今天在防澇,明天就得防火,還要應付各種檢查,基本上一年都沒有休息”。
內心的選擇
在呂由眼中,像自己這樣背負著房貸和教育支出的一代人,會是“焦慮感”最為突出的年齡層,然而卻不盡然。
以新人的姿態(tài)融入單位的梁天,認為自己也同樣處于困惑中。工作任務的處理是其中一方面,人際關系的處理同樣是一道難題。
他明白,不像過去,“人隋”不再是決定自己職業(yè)命運最重要的因素了,但也仍然重要。當其被“提點”著學習到這一點后,他開始學著和每位同事都笑臉相迎,畢竟“混臉熟”沒有壞處,可能還會在以后帶來“人氣”。
值得學習的還有很多,比如與領導相處的界限在哪里,他不想顯得很“主動”,卻也很怕日后陷入“被動”。
但在梁天的心里,他其實比較反感這樣處處謹慎的工作之道,在他的認知中,始終認為“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好的反饋,而非成為一個左右逢源的人。
人情的困雜,以及在工資上無法體現的工作成就,都困擾著不少公務員?,F階段更直接的焦慮,對呂由而言則是在工作中感到的力不從心。
呂由坦誠,在政策的執(zhí)行上,他自認工作經驗還算豐富,但仍然在很多時候覺得無處落實。他嘗試過在網上解決:找百度、查資料,希望從他處找到解決方案一一這種方法聽起來或許過于直白,但卻赤裸裸地展現了和他類似的公務員在面對當下新形勢時的“手足無措”。
無奈的是,網上的信息“參差不齊,沒有太多參考價值”;他也想通過單位的培訓機會“增值”,但動輒要等待一兩年的時間,仍然是不現實的選項。
這觸及了公務員群體里一貫的痛點,用呂由的話說,是“本領的恐慌”,即難以適應需要有一技之長的市場洪流。也許有人在從業(yè)初就清楚意識到了這樣的“弱點”,便選擇適應,自我說服,繼而甘于承受職業(yè)帶來的各種情緒。
好在,呂由們的“情緒”即將得到釋放。
中共中央辦公廳近日發(fā)出《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提出將2019年作為“基層減負年”。
通知圍繞為基層減負,從整治文山會海、改變督查檢查考核過多過頻過度留痕現象、完善問責制度和激勵關懷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舉措。
我們看到,此次通知強調“從中央層面做起”,列出了很多量化指標,比如發(fā)給縣級以下的文件、召開的會議減少30%-50%;印發(fā)的政策性文件原則上不超過10頁;原則上每年搞1次綜合性督查檢查考核……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基層減負年”相關配套措施的深度實施,文山會海將會得到有效整治,督查檢查考核過多過頻過度留痕現象將會得到改變,對基層干部的問責制度和激勵關懷機制將會進一步完善,從而讓基層干部不再負重前行。(應采訪對象要求,周福貴、呂由、梁天、李清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