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寧
我的家庭可以說是知識分子世家,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了風風雨雨的70年。國強家興,家與國真的是休戚與共,而我們的讀書奮斗成長史更是體現(xiàn)了“精神生活”從匱乏貧瘠到豐富開放的歷史演變。
父親是上世紀50年代上大學的知識分子,北郵曾經(jīng)的高材生。作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二屆大學生,他畢業(yè)以后主動到祖國最需要的邊疆去報效國家。
我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初,當時不僅物質生活非常短缺,精神食糧也極為匱乏。家里以前積累的很多富有價值的寶貴書籍,都被當作“舊文化”掃地出門??是笾R的我,偶然找到了一本陳舊的科普書籍《十萬個為什么》,立刻被書中有趣的問題吸引了。為什么說月亮是地球的“小弟弟”?花兒為啥色彩斑斕?人為什么要睡覺?我的腦洞大開,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并且把讀到的知識和道理,講給身邊的小伙伴們聽。他們對我這個貌不驚人的小男孩佩服得五體投地,干脆送我一個“科學博士”的雅號。
到了上世紀70年代后期,科學的春天到來了。我們這些趕上國家恢復高考的高中生,眼看就要上陣,真是既興奮又焦急。興奮的是,國家開始重新重視知識,崇尚科學;焦急的是,我們這些莘莘學子連一本像樣的教材都沒有,學習的課本從頭到尾講的都是“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知識”。終于,有人找到了一些高考資料和復習用書。老師和我們這些求知若渴的年輕人一樣,歡呼雀躍,帶領同學們分頭刻印蠟紙,油印教材??梢?,在當時,作為傳播知識最重要的載體——書籍,依舊是熱望升學深造的學子們的奢求。
更大的困難來自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在“爭取三年重建新唐山”的奮斗中,我們師生幾乎完全憑著自力更生,再造了一所急需的新學校。為了早日蓋起教室,老師帶領我們在倒塌的房屋中撿拾磚頭瓦塊。同學們成了年輕的“建筑師”,在稍有經(jīng)驗的老師和校工的帶領下,徒手建起了一間間新教室。教室里條件非常簡陋:沒有桌子,用膝蓋代替;缺少凳子,用暖氣片充當;晚自習沒電燈,點上蠟燭繼續(xù)學習。那種艱難,令人心酸。好在我們這些不愿沉淪、不甘平庸的有志青年,憑著一股“為實現(xiàn)祖國四化大業(yè)而奮斗”的鉆研精神,在只有百分之三升學率的嚴苛考驗下,幸運地走進了大學殿堂,成為“天之驕子”。
日月荏苒,時光的指針轉眼來到了上世紀90年代。我早已參加工作,成為一名教師,在國家改革開放的主旋律中,盡情地傳播知識。在三尺講臺上,豪放激越地唱響了時代的最強音,播撒出孕育著希望的知識種子;在環(huán)境幽雅的校園里,盡情地教書育人。
有道是: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天生要強上進的我,感到知識的不足,于是開始了又一次的讀書求學生活。我考取了北師大的學歷進修班,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學識水平。我進修學習了十多門數(shù)學專業(yè)課程,還特別輔修了新時期教師必需的心理學課程。在教育教學中,我?guī)ьI同學們求知求真,與此同時,已經(jīng)身為父親的我,開始教育年幼的女兒學習讀書,做人做事。女兒從小開始接觸中國文化,5歲時就能夠流暢地背誦一百多首古詩詞,而且嘗試編寫童話故事??上驳氖牵⒆俞溽嘣谧x書的海洋中,其樂融融。上小學6年級時,她寫下了頗有意蘊的兒童詩《書海斷想》。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幾年以后,我也收獲了勤奮讀書、鉆研教學的碩果。我不僅多次被評為優(yōu)秀教師、十佳知識分子,還榮幸地晉升為高級教師。這個時期,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豐富,我們家完全有條件將家中4個大書柜豐富起來,盡情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碩果。
進入21世紀,我們父女攜手成長,讀書夜以繼日,贏得了教書育人與女兒成才雙豐收。女兒中考、高考接連取得令人驕傲的成績,還被選為公派出國留學的博士生,專項研究中國漢字文化在國外的流傳發(fā)展規(guī)律。
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和專業(yè)研究上也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被評為大學教授,而且因為培養(yǎng)教育孩子成功,我家被評為“十佳文明家庭”典型。未來,我會繼續(xù)公益宣講讀書、學習、勵志、教子的方法,不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力爭為建設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家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