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李新鋒
山東聊建第八建設有限公司 山東聊城 252000
當今,建筑工程變得越來越大型化、綜合化,工程資料的復雜程度日益加深,給工程資料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在這種新形勢下,傳統(tǒng)管理方式的各種弊端體現的愈加明顯,已經跟不上現代工程建設的前進步伐,急需進行現代化改進。
在資料生成階段,雖然現在都是使用工程資料管理軟件生成電子表格,但表格中的數據還主要靠人工輸入,這樣,一項信息需要在不同崗位的人員中進行多次搬運;在資料生成后,各資料之間完全不能根據自身的信息形成連接關系,全靠后期人工進行整理組卷;由此可見,在工程資料形成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中自動化水平都極低,很容易出現信息的錯誤和遺漏,而且工作過程耗時耗力,效率低下。
工程資料中的數據應該是“誰做的誰記錄”,所以工程資料應該是項目的參建人員共同形成的,但由于參建人員數量多,又分布于不同單位,管理難度大,所以,實際工作中為了管理方便,基本上都是把資料工作壓在資料員一人身上,使得資料員成為工程資料的形成主體,因此極易出現編造資料,后補資料等現象,造成現在工程資料的真實性、實時性普遍存在較大不足,可以說,沒有實施良好的工程資料管理體系就不可能做出質量良好的工程資料。
一個普通的工程項目也會形成大量的工程資料,在驗收和移交時,現在主要還是用人工對巨量的信息進行審核,使得驗收和移交工作成本高、效率低,難以做到細致核查,所以,目前的資料驗收主要為形式檢查,對于資料內容不到位或與實際不符的問題無法逐項查驗,從而給工程的后續(xù)建設和使用帶來隱患。
已建工程的信息對工程建設人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寶藏,但目前很少有人來挖掘這個寶藏,主要因為信息檢索及閱讀極不方便,首先,工程資料主要以表格形式存在,各地各部門的表格格式也不統(tǒng)一,這種載體形式內的信息難以使用關鍵詞檢索出來;其次,工程資料是依附于建筑工程本體的,必須先對建筑工程本體有相當的了解,才能閱讀明白對應的工程資料,而目前工程資料的展現形式與建筑本體是分割開的,需要閱讀者花費大量的時間才能尋找到某份資料與建造過程的對應關系,這都制約了人們對已有工程資料的利用[1]。
依托BIM模型,要求參建人員將自己工作中產生的各項信息輸入模型中,生成資料時,從模型中自動提取相關信息填入表格,減少人工操作,資料更加規(guī)范真實,而且一次輸入,多處使用,減少重復工作。由于資料與BIM模型的信息是相互連通的,所以可以按照工程部位,施工工序等邏輯關系自動完成組卷匯總,生成目錄等工作,大大減輕資料員的工作負擔。
由于各項資料與整個BIM模型都可以信息相通,所以資料的完整性、規(guī)范性、一致性可以通過信息比對進行檢查,發(fā)現問題自動報警,可以大大降低工程資料的錯誤率,驗收移交時,只需對部分無法實現自動檢查的資料進行核查即可。
因為信息在BIM模型中既作為個體存在,又依附在相關構件上,方便通過各種關鍵詞或直接定位進行檢索,而且BIM模型的直觀展示,可以讓查閱者非??旖莸牧私庹麄€工程情況,迅速理解資料內容,這樣,使用已有工程資料就非常便利。
通過對當前的BIM技術、數據庫管理技術、WEB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和探索,在系統(tǒng)設計時可以采用兩種關聯方式,進而產生兩種架構方式[2]。①一種是以建筑模型為信息載體進行關聯,系統(tǒng)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以建筑模型為載體的系統(tǒng)架構示意圖
該架構方式中,因為模型中已經分門別類的含有建筑信息了,所以只要再將施工信息對應構件或信息門類加入模型中,即可自動產生聯系。這種架構方式充分利用了原有建模軟件的功能,思路簡單,工作量較小,但受建模軟件的制約較大,功能實現的自由度小。
隨著施工的進度,系統(tǒng)自動提取已有信息,按規(guī)范要求的形式生成相應的資料文件。
對于提取到資料中的信息,系統(tǒng)自動將其與其它方面信息進行比對,如果該項信息與其它信息矛盾,系統(tǒng)就發(fā)出錯誤提示。
根據工程文件歸檔要求,系統(tǒng)自動把生成的工程資料進行分類排列,組成案卷。
根據施工進度和崗位分工,系統(tǒng)自動向相應崗位的工作人員推送其需要完成的工程資料工作任務[3]。
系統(tǒng)可以將當前資料的整體完成狀態(tài)及個人所負責工程資料的完成狀態(tài)進行統(tǒng)計記錄。
系統(tǒng)可以根據登錄人員的角色進行權限管理。
系統(tǒng)可以使用關鍵詞和位置定位實現信息檢索功能,并可下載相關資料。
系統(tǒng)中可以使用電子簽章,徹底實現工作流程的在線化。
將BIM應用于工程資料工作,不僅提升了工程資料管理工作的技術水平,還能為BIM在工程上的應用開辟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