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純
摘 要:歷史上,和林格爾孕育過許多種族群體,土方、鬼方、獫狁、樓煩、林胡、匈奴、突厥、鮮卑、烏桓、契丹、女真、蒙古、滿等北方游牧民族,再加上歷朝歷代中原的邊境移民如近現代的“走西口”,許多漢民移居在此,種種原因,導致和林格爾一直處于一種多民族雜居的狀態(tài)。復雜的文化交織于此,受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雙重影響,和林格爾地區(q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
關鍵詞:融合;交流;和林格爾;壁畫
中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在特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北方民族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特色、獨特的哲學觀、倫理道德觀和價值取向。創(chuàng)造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科技教育、軍事文化、體育文化和文學藝術的北方民族,在中華文化史上與其他民族發(fā)生互動,雙向以致多層次的文化交流與文化融合。從古至今生活在我國三北地區(qū)的游牧、漁獵、農牧結合的少數民族,大部分消亡或者融入了其他民族,而民族融合是中華民族發(fā)展的重要過程,是國家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互動和融合在中華文明的發(fā)展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位于內蒙古中南部的和林格爾,因清朝開辟西北驛道之時當地有20戶人家居住,而被蒙語命名為“和林格爾”(二十家子之意),今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爾作為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融合的重要區(qū)域,各族人民在此世代繁衍生息,和睦相處。在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中,他們創(chuàng)造出了各種民間藝術,如歌謠、剪紙、巖畫和壁畫等。
歷史上,和林格爾孕育過許多種族群體,土方、 鬼方、獫狁、樓煩、林胡、匈奴、突厥、鮮卑、烏桓、契丹、女真、蒙古、滿等北方游牧民族,再加上歷朝歷代中原的邊境移民如近現代的“走西口”,許多漢民移居在此,種種原因導致和林格爾一直處于一種多民族雜居的狀態(tài)。復雜的文化交織于此,受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雙重影響,和林格爾地區(q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
最具代表性的為和林格爾漢墓,作為一座多室結構的磚墓,它在“七五”時期被當作我國重大的考古發(fā)現公布于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內在的、總面積達100多平方米、榜題250條的和林格爾墓室壁畫,這也是迄今為止發(fā)現內容最豐富、構圖最完整和榜題最多的東漢墓室壁畫。和林格爾漢墓壁畫的出土,更詳細地向我們展示了東漢陰山地區(qū)的生產生活方式,其中,不乏當時民族融合的影子。
西漢時期,儒家思想占據至高無上的地位,被提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高度。在儒家思想盛行全國,北方少數民族交匯之處的陰山地區(qū)也深受影響,甚至被墓主人帶進墓室。在和林格爾墓室壁畫中不僅可以看到孔子和其弟子子路、顏回、曾參等賢人像,還繪有齊田稷母代表忠義,孫叔敖母代表仁慈,和以真實故事打動人心的“孝子圖”,通過藝術無聲的語言展示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慈、忠義和孝道等核心內容。
在兩漢交替時期,佛教漸漸傳入中國,由于當時盛行鬼神之說,佛教符號與神仙故事產生了妙不可言的融合,在和林格爾墓室壁畫中就生動地展現了這一幕。在和林格爾漢墓的前室天井壁畫中繪有代表神仙世界的東王公、西王母以及瑞獸仙禽,還有表達死者升仙寓意的青龍白虎,除此之外在天井壁畫中還繪有舍利圖像,在盤狀器皿中放置四顆球狀物體。神仙圖像和佛教符號在天井壁畫中同時出現,雖占篇幅較少,但也最說明佛教文化正在慢慢滲入,并與民間傳說共融并影響陰山地區(qū)。前室天井圖像中大量存在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的朱雀、麒麟、青龍、玄武等,這也說明了此時陰山文化的主流仍是漢文化。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長期交匯于陰山地區(qū),構筑了陰山人大氣無畏的氣質,引導著陰山人對不同文化的認可,而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三種文化元素與象征游牧文化的符號同時出現在一座墓室壁畫中,也突出了陰山人兼收并蓄的開放心態(tài)。
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在對人物的描繪方面,更為多姿多彩。其畫面中人物眾多,場面恢弘,不僅有身著袖子飄逸寬大、裙擺開口直達腰際的寬松長袍的漢人,也有發(fā)式服裝與漢有異的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畫工以高超的工藝將不同民族的美融在一起,真實地再現了陰山人民的現實生活。雖然在古代陰山,少數民與漢族之間沖突不斷,但民族間相互欣賞、相互接納的腳步也從未停歇。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我們既要保護好各民族的特色,又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借鑒,將民族的心魂聚集起來,共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第9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陳壽.三國志: 第3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范曄.后漢書: 第6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5.
[4]司馬彪.后漢書: 第1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5.
[5]范曄.后漢書: 第10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5.
[6]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內蒙古博物館.和林格爾發(fā)現一座重要的東漢壁畫墓[J].文物,1974(1).
[7]李延壽.南史:第6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5.
[8]白松強.方言與民俗[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4).
[9]劉娟.論史學的真實與客觀[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5(11).
[10]朱學淵.中國北方諸族的源流[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1]張鐵軍.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與中國歷史[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
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