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騰輝
一、傳記文
從2015年到2018年,全國新課標卷文言文閱讀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人物傳記。重點考查文言語句的斷句、古代文化知識、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的翻譯等,題型既有客觀題,也有主觀題。
1.文言語句的斷句。
近幾年文言斷句的考查主要以選擇題為主。解答這類試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1)依據實詞斷句。首先要讀懂全文,整體感知所要斷句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再找出相關的名詞和動詞,把能先準確斷開的句子先斷開。(2)依據虛詞斷句。虛詞是文言文斷句的主要標志,特別是在一些連詞和語氣詞的前后,一般都應該斷句。如果能準確地抓住它們,了解其在句中的位置,斷句便可輕而易舉。(3)依據句式斷句。文言文句式,一般可分為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其中,倒裝句又可以分為賓語前置、狀語和定語后置等。準確把握這些句式的特點,有助于我們準確斷句。
[例1] (2018年高考新課標卷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解析:本題斷句對于很多同學而言有點難度。此題既考查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又考查對文言句式的經驗積累。只要我們通讀一遍,憑借語感,就能正確斷句。答案為:C。
2.古代文化常識。
高考主要是以選擇題的形式來考查古代文化常識。因此,平時我們應該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與此同時,還要注意命題設錯點。
[例2] (2018高考新課標卷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墳》《五典》作為我國古代典籍,后又以“墳籍”“墳典”為古代典籍通稱。
B.“闕”原指皇宮前面兩側的樓臺,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稱,赴闕也指入朝覲見皇帝。
C.“踐阼”原指踏上古代廟堂前臺階,又表示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登上國君寶座。
D.遜位,也稱為讓位、退位,多指君王放棄職務和地位,這里指魯芝的謙讓行為。
解析:該題重點考查同學們對古代文化常識的了解和掌握。解答本題,要建立在熟記古代文化常識的基礎上。此外,還要特別注意命題易錯點。C項中的“原指踏上古代廟堂前臺階”表述有誤,應為“踏上阼階主位”。另外“又表示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與原文不符。答案:C。
3.信息篩選與內容理解歸納題。
解答信息篩選類的題目:一是要讀懂全文,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從而捕捉到重要信息;二是要讀懂題目,明確答題方向和標準;三是要依據標準,在文中找到相關的語句,結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義,并與題干和選項相對照,做出正確的選擇。
內容理解與歸納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文章內容的歸納和概括,二是對文章中心的理解。解答時,我們可找出文段中與選項內容相關的語句,一一對應。如果是分析歸納文章中心,就要重點分析文段中的議論性句子;如果要求整體把握文意,選項中的敘述或分析,其錯誤一般設置在“無中生有”“顛倒時空順序”“張冠李戴”“曲解詞義”等方面。因此,我們要認真審讀選項內容,并與文章內容相對照,看看是不是完全一樣。
[例3] (2018高考新課標卷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魯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親后,即流離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隨從曹真出督關右,官職也不斷得到升遷。
B.魯芝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時,蜀地飽受侵擾,人口減少,他全力守衛(wèi),修建城池,恢復舊境;離開時,天水各族百姓均請求讓他留任。
C.魯芝審時度勢,進營勸諫曹爽。曹爽輔政時,他在曹手下任四馬,曹受到討伐,他率部下馳援,并提出應對策略,勸曹挾天子以號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納。
D.魯芝潔身自好,深受羊祜推薦。羊祜任車騎將軍時辭讓說,魯芝為人清心寡欲,與人和睦又不茍同,任職到老,以禮始終,自己愿意將車騎將軍禮讓魯芝。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篩選和理解歸納能力。B項中“蜀地飽受侵擾”理解有誤,原文意思是天水多被蜀國侵擾。答案:B。
4.文言文翻譯。
對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可運用以下方法:(1)“補”。文言文成分的省略,一般是沒有規(guī)律的,需要根據上下文語境來推測。(2)“刪”。就是刪去原文中不必譯出的字詞以及表語氣、表停頓、表音節(jié)的詞語。(3)“調”。古漢語的句式、用法在翻譯時,必須調整為現(xiàn)代漢語的句式和用法,使譯文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范。(4)“換”。文言文翻譯本身就是一種語言的轉換,在轉換的過程中,主要采用置換詞語的辦法,將合成詞替換單音節(jié)詞。(5)“留”。文言文中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人名、地名、官名、器具名、朝代、國號、年號、字號等專有名詞以及沿用至今的成語、熟語等,可以照原文直接抄錄。(6)“并”。即重復的內容適當合并,使之簡明扼要。
[例4] (2018高考新課標卷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諸葛誕以壽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荊州文武以為先驅。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無居宅,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
解析:本題旨在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準確理解文言文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對文言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是準確翻譯文言語句的關鍵。答案:(1)諸葛誕憑借壽春反叛,魏帝出征,魯芝率領荊州文武官兵作為先驅。(2)武帝認為魯芝為官清廉忠誠行為正直,向來不置辦田宅,(于是)派軍士為他造了一座擁有五十間房屋的宅院。
[實戰(zhàn)演練]
裴松之傳
裴松之,字世期,河東聞喜人也。父珪,正員外郎。松之年八歲,學通《論語》、《毛詩》。博覽墳籍,立身簡素。年二十,拜殿中將軍,此官直衛(wèi)左右。晉孝武太元中,革選名家以參顧問,始用瑯邪王茂之、會稽謝輶,皆南北之望。舅庾楷在江陵,欲得松之西上,除新野太守,以事難不行。義熙初,為吳興故鄣令。在縣有績,入為尚書祠部郎。
高祖北伐,領司州刺史,以松之為州主簿,轉治中從事史。既克洛陽,高祖敕之曰:“裴松之廊廟之才,不宜久尸邊務,今召為世子洗馬,與殷景仁同,可令知之?!庇跁r議立五廟樂,松之以妃臧氏廟樂亦宜與四廟同。除零陵內史,征為國子博士。
松之反使,奏曰:“臣聞天道以下濟光明,君德以廣運為極。古先哲后,因心溥被。是以文思在躬,則時雍自洽,禮行江漢,而美化斯遠。故能垂大哉之休詠,廓造周之盛則。臣謬蒙銓任,忝廁顯列,猥以短乏,思純八表,無以宣暢圣旨,肅明風化,黜陟無序,搜揚寡聞,慚懼屏營,不知所措。奉二十四條,謹隨事為牒。伏見癸卯詔書,禮俗得失,一依周典,每各為書,還具條奏,謹依事為書以系之后?!?/p>
上使注陳壽《三國志》,松之鳩集傳記,增廣異聞,既成,奏上。上善之,曰:“此為不朽矣?!背鰹橛兰翁?,勤恤百姓,吏民便之。入補通直,為常侍,復領二州大中正,尋出為南瑯邪太守。十四年,致仕,尋領國子博士,進大中大夫,博士如故。續(xù)何承天國史,未及撰述,二十八年卒,時年八十。
(取材自《宋書·裴松之傳》)
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皆南北之望?????望:名望,聲望
B.不宜久尸邊務?????尸:主持
C.猥以短乏???????猥:謙辭,可譯為“我”
D.復領二州大中正???領:兼任
2.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
B.“義熙初”,意思是“義熙”這個年號的第一年。年號紀年法是中國古代的紀年法之一,一般由皇帝發(fā)起,兼有祈福和改朝換代的含義。
C.“八荒”,古代指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也指遠古的洪荒時代,意思大致相當于“天下”。
D.“癸”,為十干之一,順序排在第十;“卯”,為十二支之一,順序排在第四。我國農歷用干支配合來紀年,60年為一甲子。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臣謬蒙銓任,忝廁顯列,猥以短乏,思純八表,無以宣暢圣旨,肅明風化。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為永嘉太守,勤恤百姓,吏民便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裴松之身上有哪些優(yōu)秀品質,請根據選文簡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望:有名望的人)
2.C(“八荒”是空間概念,不指時間)
3.(1)臣承蒙重任,忝列重要官員之列,我才能淺陋,思考純正的天下大事,無法宣明暢達圣旨,整肅修明風化。(2)(他)出京擔任永嘉太守,關心愛護百姓,官員和百姓(都)認為給他們帶來了好處。
4.(1)處世簡樸。(2)恭謹自省。(3)體恤百姓。
參考譯文:
裴松之,字世期,河東聞喜人。父親裴珪,做過正員外郎。松之八歲時就學習并通曉了《論語》、《毛詩》。他博覽古書,立身處世簡樸。二十歲時被授予殿中將軍,此官是直接保護皇帝安全的。晉孝武帝在太元年間挑選名人來作參謀顧問,開始選用的瑯邪人王茂之和會稽人謝輶都是南方和北方有名望的人。松之的舅舅庾楷在江陵,打算帶著松之西行,作新野太守,因為事情難辦而中止。義熙初年,松之作了吳興故鄣縣令。因為在縣里政績顯著,于是被調入京城作尚書祠部郎。
宋高祖北伐,兼任司州刺史,讓松之作了州主簿,后又調松之為治中從事史。攻克洛陽后,高祖下詔說:“裴松之是朝廷人才,不應該長久主持邊務,現(xiàn)召他為世子洗馬,與殷景仁相同,可派人去告訴他?!痹谏套h建立五廟樂的時候,松之認為妃子臧氏的廟樂也應該與其他四廟相同。松之被任命為零陵內史,召為國子博士。
裴松之出使返回朝廷后,上奏說:“臣聽說過上天之道用以增益世間的光明,君王的德行以廣大深遠為最高標準。古代圣明的帝王,憑借仁義之心,恩德覆蓋整個天下(親善仁愛之心,普遍覆蓋天下)。因此帝王的功業(yè)和道德雖在自身,而太平的時世自然和諧;禮教雖然僅施行于長江漢水,而純美的教化傳播遙遠。所以能夠流傳下“偉大啊”的美好贊詠,發(fā)揚光大《周禮》中規(guī)定的光輝準則。臣承蒙重任,忝列重要官員之列,我才能淺陋,思考純正的天下大事,無法宣明暢達圣旨,整肅修明風化,罷免升遷未能恰當,舉薦賢能也很少,因此心中慚愧恐懼,惶怕不已,不知如何措置。臣謹奉二十四條考績圣命,恭敬地按照事實寫成文牒。臣敬伏地見到癸卯年下的詔書,一切禮儀教化的得失都以周代的典章制度為準,并要求各地寫成文書,回來后分條陳述上奏。臣恭謹地依據事實,寫成文書附在后面。”
皇上叫他注解陳壽的《三國志》,松之把傳記聚集一起,增加了許多新奇的內容,完成后奉給皇上?;噬虾芨吲d,說:“這是不朽之作啊?!彼芍鼍┤斡兰翁兀诿泱w恤百姓,官吏和百姓認為給他們帶來了好處。后又入補通直,并做了常侍,仍兼任司、冀兩州的大中正。不久又出京任南瑯邪太守。元嘉十四年,松之辭去瑯邪太守一職,不久任國子博士,又提升為太中大夫,國子博士如舊。接替何承天撰寫國史,還沒有來得及寫,在元嘉二十八年,就去世了,享年八十歲。
二、議論文
近幾年來,在高考語文試題中,議論類文言文材料也頻頻出現(xiàn)。比如2017年和2018年的北京卷的文言文閱讀材料均是議論文。重點考查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文言語句的理解和翻譯,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等。其題型,既有客觀題,也有主觀題。
1.理解詞語。
對文言詞語的理解,既考查對實詞含義的理解和掌握,也考查對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理解和把握。
(1)關于文言實詞詞義的考查。
準確理解和把握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及用法,既是每年高考考查的重點,也是我們解讀文言文的關鍵。這不僅需要我們注重平時的積累,識記常見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及偏義復詞等,而且還要掌握推斷文言實詞含義的方法和技巧。題型以客觀選擇題為主,即選出“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錯誤)的一項”。例如2018年北京卷:
下列對句子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時不勝月?????????時:季節(jié)
B.僅存之國危而后戚之??????戚:為……悲傷
C.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相與:一同、都
D.取其金,則無損于行??????行:行為
解析:該題主要考查我們對文言實詞的理解和辨析。理解文言實詞,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據形推義、依境推義、聯(lián)想推義、語法推義、引申推義等。結合選項看,D項中的“行”是“品行”的意思,而不是“行為”。答案:D。
(2)關于文言虛詞用法的考查。
對于文言虛詞的考查,也是高考必考的內容。高考考試大綱對文言虛詞的考查有一個明確的要求:“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對此考綱要求,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把握:(1)“常見”一詞明確了考查的范圍,一般情況下,常見虛詞有18個:何、乃、以、而、其、且、乎、焉、也、與、則、者、之、因、為、若、于、所。(2)“在文中的用法”,指要求我們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分析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而不能單純記憶。比如2018年北京卷: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
B.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不可勝日志也
C.此之謂也????????若白堊之與黑漆
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
解析:本題重在考查對文言詞語中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與辨析。解答時,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聯(lián)系上下文來進行。從上述四個選項看,A項中的“日”為“日常事務管理”,B項中的“勝”為“盡、全”,D項中的“其”為代詞。利用排除法,我們就可以得知答案為C。答案:C。
2.分析和綜合。
這主要包括篩選文章的信息、歸納內容要點以及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等。解答時,最主要的是要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對文本內容進行認真的理解和分析。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進行篩選、歸納和分析。例如2018年北京卷:
以上兩則短文都講到要重視微小的事物,請根據要求作答。
(1)分別寫出兩則短文中能作為中心論點的一個句子。
(2)分別為兩則短文擬定標題,并簡要說明理由。
解析:(1)本題主要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和綜合能力。選文為議論文,解答時,排除文章列舉事例和論證的內容,找出其核心論點。這樣的句子一般出現(xiàn)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2)在全面理解文意、找出核心論點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整合,從而擬定文章標題。答案:(1)第一則:財物貨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第二則: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2)第一篇:積微。理由:本文通過對三種人“善日者”“善時者”“大荒者”的對比論證,證明關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第二篇:積微。理由:開篇通過比喻說明世間萬物的區(qū)別是非常細微的,又通過管叔、蔡叔等歷史事跡說明:只有做到明察秋毫才能在大事上不犯錯。
[實戰(zhàn)演練]
爭臣論
(唐) 韓愈
或曰:“夫陽子惡訕上者,惡為人臣招其君之過而以為名者,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稌吩唬籂栍屑沃兗伍啵瑒t如告爾后于內,爾乃順之于外,曰:斯謨斯猷,惟我后之德。夫陽子之用心,亦若此者?!?/p>
愈應之曰:“若陽子之用心如此,茲所謂惑者矣。入則諫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陽子之所宜行也。夫陽子本以布衣隱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宜,擢在此位。官以諫為名,誠宜有以奉其職,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天子有不僭賞、從諫如流之美。庶巖穴之士,聞而慕之,束帶結發(fā),愿進于闕下而伸其辭說,致吾君于堯舜,熙鴻號于無窮也。若《書》所謂,則大臣宰相之事,非陽子之所宜行也。且陽子之心將使君人者惡聞其過乎?是啟之也?!?/p>
或曰:“陽子之不求聞而人聞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變,何子過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賢士皆非有求于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故禹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夫天授人以賢圣才能,豈使自有余而已?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聞而目司見,聽其是非,視其險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賢者,時人之耳目也;時人者,圣賢之身也。且陽子之不賢,則將役于賢以奉其上矣。若果賢,則固畏天命而閔人窮也,惡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吾聞君子不欲加諸人,而惡訐以為直者。若吾子之論,直則直矣,無乃傷于德而費于辭乎?好盡言以招人過,國武子之所以見殺于齊也,吾子其亦聞乎?”
5.下列對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使人不得而知焉。???????使:讓
B.若陽子之用心如此,茲所謂惑者矣。??若:像
C.主上嘉其行宜,擢在此位。?????擢:提拔
D.若吾子之論,直則直矣。??????直:直率
6.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以”字,與“夫陽子本以布衣隱于蓬蒿之下”的“以”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惡為人臣招其君之過而以為名者。
B.夫天授人以賢圣才能。
C.國武子之所以見殺于齊也。
D.官以諫為名,誠宜有以奉其職。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夫陽子本以布衣隱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宜,擢在此位。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作者是如何論證“自古圣人賢士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這一觀點的?請聯(lián)系第四段的內容,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5.B(“若”是“如果”的意思,而不是“像”。)
6.D(“夫陽子本以布衣隱于蓬蒿之下”中的“以”,是介詞,憑借。A項和B項中的“以”都是介詞,把;C項中的“以”,與“所”連用,表示結果。而D項中的“以”,是“憑借”的意思。)
7.(1)陽先生本來以百姓的身份隱居在蒿草棚之下,皇上獎賞他的行為適宜,提拔他到這個職位。(2)為當時的不平而憂患、為民眾不得治理而憂患,按照他們的原則,是不敢獨善其身,而一定要普救天下啊。
8.作者先列舉了“禹過家門不入”、孔子“席不暇暖”及“墨突不得黔”三位圣人賢士的事例進行論證,然后通過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有力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