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秀 劉 艷 張 聰 梁益輝 湯紅梅
1.廣東省梅州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護理部,廣東梅州 514011;2.廣東省梅州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內三科,廣東梅州 514011
惡性腫瘤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對于全身性癌癥(如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等)和臨床及亞臨床遠處轉移性癌癥或局部晚期癌癥,化學治療是有效手段?;熢谑挂徊糠只颊呤芤娴耐瑫r,也產生了多種嚴重的不良反應,特別是骨髓抑制作用。骨髓抑制表現(xiàn)為三系細胞減少,包括白細胞、紅細胞及血小板減少,其中以白細胞減少最為常見。在沒有任何升白治療的情況下,放療和化療后白細胞開始下降。由于嚴重的骨髓抑制,患者往往無法恢復,并且治療無法如期進行,從而嚴重影響腫瘤的治療效果。據不完全統(tǒng)計,接受細胞毒藥物或放射治療的患者中有50%~70%患有白細胞減少癥[1-3]。本研究分析了隔附灸治療癌癥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本院門診及住院接診的惡性腫瘤化療中的患者共100例。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治療組50例。對照組18~75歲,平均(47.1±4.3)歲。乳腺癌14例,結腸癌11例,胃癌8例,肺癌9例,食管癌4例,其他4例。男女各33例和17例。治療組18~75歲,平均(47.6±4.4)歲。男女各有32例和18例。乳腺癌13例,結腸癌10例,胃癌6例,肺癌10例,食管癌6例,其他5例。納入標準:(1)經細胞學或病理學診斷為惡性腫瘤,擬接受至少2周期化療,估計生存期超過4個月;(2)年齡18~75歲,全部為住院患者;(3)卡氏評分在40分以上者,且PS評分在0~2分者;(4)骨髓、肝、腎、心、肺功能正常者。(5)患者自愿接受本方案治療,依從性好者。排除標準:(1)有腦轉移癥狀未得到控制者;(2)有活動性的重復癌者;(3)患有精神障礙疾病,不能配合者;(4)合并活動性結核及其他嚴重的感染性疾病者;(5)患有糖尿病等疾病致感覺減退者;(6)所取穴位局部皮膚破潰感染者;(7)正在參加其他藥品臨床實驗患者;(8)依從性差者。
治療組從化療前一天開始予以隔附灸,每日一次,連續(xù)10d。操作準備:(1)艾炷選華佗牌中號艾炷。(2)將附子切細研末,與適量面粉混合,取5g粉末,以黃酒和用模具(直徑約2.5cm,厚0.5cm)作餅,略干,用直徑約1mm的鋼針均勻地刺透20~30下。(3)燒杯或茶缸裝入一半水。(4)白棉布對折。
操作方法:(1)患者俯臥,全身放松,鋪墊舒適,暴露背部。(2)探尋腎俞(雙)、命門、膏肓(雙),并以紫藥水標記,各穴平放1塊準備好的附餅。(3)在患者背部兩側及下部未灸部位用雙層白棉布覆蓋。(4)點燃5個艾炷(從上部點燃),放在患者背部腧穴的附餅上施灸。(5)當患者感覺到灸痛時,開始點燃第2組5個艾炷,以準備第2輪施灸。(6)醫(yī)者一手持鑷子,一手端裝有水的燒杯(或茶缸)在患者感到灸痛時,夾起在患者背部腧穴處燃燒的艾炷放入瓶子中淹滅,附餅不動,即刻放上第2個剛點燃的艾炷。(7)此五穴每個穴位連續(xù)4壯,以被灸腧穴處出現(xiàn)2~3cm直徑大的紅暈、但不起泡為佳。(8)此五穴每穴4壯灸完后,以膠布固定附子餅4~6h后取下。(9)灸足三里穴,患者仰臥,采用懸灸法,約10min,以被灸腧穴處出現(xiàn)2~3cm直徑大的紅暈、但不起泡為佳。灸畢按摩此穴位3min。(10)施灸時注意安全,以防燒損皮膚及衣物,如皮膚出現(xiàn)破損、奇癢、潮紅或水皰,停止艾灸此穴,并龍膽紫外涂。施灸后4~6h后取下附子餅,不可長貼,以防出現(xiàn)皰疹或過敏。對照組從化療前一天開始予鯊肝醇(鯊肝醇片,江蘇鵬鷂藥業(yè)有限公司,H32023581)100mg,tid,連續(xù) 10d。兩組相同的處理:無論艾灸組或非艾灸組,當白細胞下降至Ⅲ度(WBC<2×109/L)時予以皮下注射G-CSF(齊魯制藥有限公司,S20123003)200μg,白細胞升至2×109/L后停用。
白細胞計數(shù):隔附灸預防惡性腫瘤患者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癥療效評價標準采用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作為黃金指標,分為0~Ⅳ度。白細胞計數(shù)>4×109/L為0度,3~3.9×109/L為Ⅰ度,2.0~2.9×109/L為Ⅱ度,1.0~1.9×109/L為Ⅲ度,<1.0×109/L為Ⅳ度。其中,改善3個級別為顯效,改善1~2個級別為有效,改善低于1個級別為無效。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以天為單位。兩組使用G-CSF治療相關費用:以元為單位。兩組使用G-CSF的例次。
使用SPSS22.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療效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96%,對照組70%。治療組顯效33例,好轉15例,無效2例,對照組顯效23例,好轉12例,無效15例。
治療組患者住院時間、G-CSF使用次數(shù)及治療相關費用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n 住院時間(d) G-CSF使用次數(shù) 治療費用(元)對照組 50 13.23±1.54 3.42±1.25 8564.23±341.24治療組 50 10.13±0.21 2.11±0.32 7323.13±120.20 t 14.103 8.212 9.205 P 0.000 0.000 0.000
中醫(yī)認為,白細胞減少癥屬虛勞范疇,主要與脾腎有關,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腎不足,是一種常見的癥狀[4-5]。病因是機體受化學藥物或放射線損傷,骨髓抑制,臨證常見脾腎虧虛而出現(xiàn)頭暈,乏力,氣短,多汗,納差,舌淡暗苔白,脈沉細等癥狀。治療白細胞減少癥,西藥有沙肝醇等,但效果不理想。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有效,但常伴有發(fā)熱和過敏等不良反應,其遠期療效不理想[6-7]。艾灸法在這方面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不良反應小,成本低,對患者身體的傷害小,易于接受,療效確定,操作方便。關于艾灸治療白細胞減少癥的臨床研究相對較少。沒有關于隔附灸的研究或報告。針灸可以預防放療和化療引起的副作用,緩解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的痛苦。它是治療腫瘤并發(fā)癥的有效方法。因為艾灸是一種非藥物療法,除艾灸之外,其中大多數(shù)與病變組織沒有直接關系,主要是通過對身體的整體調節(jié),調整身體內部因素來起作用。艾灸對腫瘤機體功能紊亂的調節(jié)作用是多層次,多環(huán)節(jié)的復雜過程。
足三里和腎俞(雙)、命門、膏肓(雙)是內臟與體表聯(lián)系的部位,具有反映內臟疾病和治療相應內臟病變的功能。諸穴配合,共奏補腎溫陽、健脾益胃、補骨生髓、化生氣血之效。隔附子餅灸是利用艾絨易于燃燒,火力溫和,其熱能穿透皮膚、直達組織深部的特點而治療疾病[8-10]。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其辛能發(fā)散,苦能瀉熱,溫能行氣活血,熱能勝寒,又其氣味芳香,可升可降,善通諸經,啟閉開竅,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加上附子辛溫大熱,行十二經脈,走而不守,外達皮毛,內達臟腑,具有補火助陽功效。隔附灸借助火力以升藥力,使灸火藥力直達病所,從而加強了艾灸的作用[11-20]。在灸法的實施過程中,我們采用同時隔附子餅灸腎俞(雙)、命門、膏肓(雙)五穴,最后懸灸足三里(雙)的順序,以達到陰中求陽,溫陽不會化火傷津的效果。臨床實踐中,我們亦發(fā)現(xiàn)通過隔附子餅灸上述穴位,患者的白細胞下降一般不會超過Ⅲ度(WBC<2×109/L),不用G-CSF也可以順利進行化療,且不會溫陽化火。同時發(fā)現(xiàn),患者隔附子灸后生存質量提高,精神較佳,面色紅潤等,增加了患者化療的依從性。
綜上所述,隔附灸治療癌癥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的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減少治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