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李惠霞 趙雨晴
(天津醫(yī)科大學腫瘤醫(yī)院 國家腫瘤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天津市“腫瘤防治”重點實驗室天津市惡性腫瘤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
食管癌是我國消化系統(tǒng)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已經成為世界首位,嚴重威脅人們的生活健康[1]。約60%的患者在確診食管癌時已經處于中晚期,目前多采用以手術為主、放化療為輔的綜合治療手段。但在疾病治療期間,患者不僅會經歷由于各種癥狀而引起的痛苦,還會在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產生成為他人負擔的感受,嚴重影響患者機體功能和疾病恢復[2]。而家庭作為個體的生活重心,發(fā)揮著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和物質支持的重要作用。有研究證明,家庭成員對患者的關懷程度越高,其心理狀態(tài)和康復情況也就越穩(wěn)定[3]。本研究旨在探討食管癌患者家庭關懷度和自我感受的相關性,以期為進一步的臨床干預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選擇2017年1至7月在天津市某腫瘤??漆t(yī)院食管腫瘤科治療的食管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病理學檢查確診為食管癌的患者;②年齡≥18 歲;③知曉病情的患者;④患者自愿參加并具有獨立完成問卷的能力。排除標準:①治療期間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的患者;②復發(fā)或轉移的患者; ③伴有精神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1.1 一般資料和疾病資料調查表 由研究者根據(jù)研究目的自行設計,包括患者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居住地、有無醫(yī)保、照顧者等;疾病資料包括疾病臨床分期、治療方式、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情況。
1.2.1.2 家庭關懷指數(shù)問卷[4]該問卷是由Smilkstein于1978年編制,用于評估家人的支持情況,包括家庭適應度、合作度、成熟度、情感度及親密度5 個維度,每個維度包含1 個問題。采用Likert 3 級評分,“經常這樣”計2 分,“有時這樣”計1 分,“幾乎很少”計0 分,總分范圍為0~1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家庭關懷度越好,其中0~3 分為家庭關懷度嚴重障礙,4~8 分為家庭關懷度中度障礙,9~10 分為家庭關懷度良好。研究證實該問卷各條目重測信度相關系數(shù)為0.80~0.83[5]。
1.2.1.3 癌癥患者自我感受負擔量表 (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 for Cancer Patients,SPBS-CP) 采用國內學者任延艷等[6]2013年編制的量表,共有21 個條目,包括經濟/家庭負擔、照護負擔、情感負擔和治療負擔4 個維度,各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從1~5 分別表示從不~總是,量表總分為各條目分值總和,得分越高說明患者負擔越重??偡?30 分為無明顯負擔;30~49 分為輕度負擔;50~69 分為中度負擔;70 分及以上為重度負擔。研究驗證[7],該量表的內容效度為0.81,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935。
1.2.2 調查方法 調查采用現(xiàn)場發(fā)放并回收的方法,首先由研究者向患者解釋研究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發(fā)放。問卷由患者本人填寫,或采用研究者詢問、患者口述答案的方式。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40 份,有效問卷為136 份,有效回收率為97.1%。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經正態(tài)檢驗后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食管癌患者的家庭關懷度與自我感受負擔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納入136 例患者,年齡38~72 歲,平均(49.65±6.33)歲,患者其他一般資料見表1。
2.2 食管癌患者家庭關懷度情況(表2)
2.3 食管癌患者自我感受負擔情況(表3)
2.4 食管癌患者家庭關懷度與自我感受負擔的相關性分析(表4)
表1 患者一般資料(n=136)
表2 食管癌患者家庭關懷度得分(n=136)
表3 食管癌患者自我感受負擔得分(n=136)
表4 食管癌患者家庭關懷度與自我感受負擔的相關性(r)
3.1 食管癌患者家庭關懷度需要進一步改善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食管癌患者家庭關懷度總分為(7.37±1.72)分,屬于家庭功能中度障礙。而其各維度得分中,親密度最高,成長度最低。親密度是指家庭成員在時間、空間、物資及金錢等資源的共享程度,而成長度則是指家庭成員在身心發(fā)展上得到其它成員的支持與安慰的程度[8]。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在家庭成員遇到困難后,往往會期待從家庭其余成員獲得各方面的支持,以渡過困難時期。食管癌患者在疾病確診后,不僅需要家庭成員盡可能地尋找醫(yī)療幫助、提供經濟支持,也需要家庭成員提供身心方面的照顧,增加對抗疾病的信心。既往研究認為,家庭關懷度對個人的健康狀況、 疾病的發(fā)生和預后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支持不僅能夠給患者提供必要的物質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能夠給患者帶來精神方面的慰藉,使患者充分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9]。而食管癌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常常需要長時間的康復治療,在此期間,家庭的支持對于患者疾病康復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0]。因此,臨床護理人員應指導家屬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更好地關心患者,讓患者切實感受到家庭的力量。
3.2 食管癌患者自我感受負擔較重 本研究結果顯示,食管癌患者自我感受負擔得分為(71.42±19.21)分,處于重度負擔水平,高于國內常模[11]。各維度得分從高到底依次是經濟/家庭負擔、 情感負擔、 照護負擔、治療負擔。分析原因為,食管癌早期癥狀多不明顯,難以引起重視,因而大部分患者就診時疾病已處于中晚期。而目前,治療食管癌最有效的方式為手術治療,而手術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創(chuàng)傷和不可逆的生理功能的改變,輔助治療如放療、化療也會導致各種不良反應,以上因素均會使患者暫時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產生較為嚴重的負擔感[12]。而經濟/家庭負擔最為嚴重,可能是因為食管癌開始接受治療時都已處于較為嚴重的階段,住院期間所花費的治療、護理費用較高,會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較大的經濟壓力;且研究中患者年齡為(49.65±6.33)歲,正是中年時期,多為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食管癌的確診使他們變成家庭中經濟開銷最大的一方,因此會承擔著較為嚴重的經濟負擔,擔心子女尚未成人,而父母又老無所依[13]。針對食管癌患者較為嚴重的自我感受負擔,臨床護理人員應準確評估患者的心理,深入地與患者進行交談,了解影響其自我感受負擔的因素,提供個性化的心理疏導; 同時也指導家屬應關注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從家庭層面緩解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水平。
3.3 食管癌患者家庭關懷度與自我感受負擔的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食管癌患者家庭關懷度與自我感受負擔得分呈負相關,說明食管癌患者若能獲得較高水平的家庭支持,其相應的自我感受負擔就會減輕。既往研究認為,患者會由于不能獲得足夠的家庭支持而掩蓋自身的癥狀,這會進一步導致自我感受負擔的加重[14]。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當中,家庭文化和親情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患者確診食管癌、接受治療期間,最渴望得到的便是來自家人的支持和關心。良好的家庭關系能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關心和自身健康的責任,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15]。張駿等[16]認為,患者獲得的支持能夠幫助個體把應激性降到最低,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和自我照顧的能力,從而能夠減少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因此,護士在臨床工作中,應該重點了解患者的家庭情況,對家庭支持給予評估,指導家屬正確給予患者支持,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這對患者的疾病康復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食管癌作為一種惡性程度較高的消化道腫瘤,它的確診和治療都會給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負擔,而良好的家庭支持能夠有效地減輕患者的不良心理負擔,促進患者的良好應激。因此,護理人員應該提高對食管癌患者家庭支持狀況的重視程度,針對患者不同的家庭情況,給予個性化的指導,充分發(fā)揮家屬的作用,減輕患者疾病治療期間不良的心理負擔,從而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