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可夫
挽聯(lián),又稱哀吊聯(lián),即悼念死者、治喪祭祀時所用對聯(lián)。挽聯(lián)除了要符合對聯(lián)的所有規(guī)范外,還因其用于特殊場合和所具特殊功用,而有別于其它專用對聯(lián)。
挽聯(lián)一般分兩種,即通用聯(lián)與特定聯(lián)。通用挽聯(lián),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為所有逝者通用,如:
留芳百世;
遺愛千秋。
流水夕陽千古恨;
凄風苦雨百年愁。
大多意思雷同,文辭老熟,思想蒼白,情感淺淡。特定挽聯(lián)則相反,只能用于特定逝者,尤其是名家之作,大多思想深刻,筆力雄健,文辭雋永,情感強烈。如易順鼎擬袁世凱口吻集句挽宋教仁聯(lián):
既生瑜,何生亮;
卿不死,孤不安。
即別出心裁,劍走偏鋒,諷刺揶揄,鞭辟入里,可謂入木三分。
一副挽聯(lián)佳作,可告慰逝者,安慰生者,感動旁人,廣為流傳。故自清代、民國至今,其興也盛,涌現(xiàn)了許多名家力作。如:曾國藩挽乳母:
一飯尚銘恩,況保抱提攜,只少懷胎十月;
千金難報德,論人情物理,也當泣血三年。
雖非親娘,卻寫得入情入理,如泣如訴,感人肺腑。章太炎挽黃興:
無公乃無民國;
有史必有斯人。
短短十二字,高度概括了逝者推翻帝制,創(chuàng)建共和的豐功偉績與崇高的歷史地位,言簡意賅,正大堂皇。傳小鳳仙挽蔡鍔:
九萬里南天鵬翼,直上扶搖,憐他憂患余生,萍水姻緣成一夢;
十八載北地燕支,自悲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文辭凄美,情感沉郁,既有對英雄的仰慕與早逝的惋惜,也有風塵女子贏得英雄知己的慶幸與自豪,真可謂纏綿悱惻,百感交集。李篁仙挽繼室:
千里遠偕鸞鳳,支撐門戶,勝似丈夫,那堪柴米縈懷,空負卿百轉(zhuǎn)柔腸,難帶些須泉下去;
十年兩折鴛鴦,問訊夜臺,應呼姐妹,倘使蘼蕪憶舊,當憐我獨居苦況,相邀同入夢中來。
娓娓傾訴,直抒胸臆,哀怨難禁,情深意切。彭玉麟挽子:
怎能夠踏破天門,直到三千界請南斗星北斗星,益壽延年將簿改;
恨不得踢翻地獄,闖入十八重問東岳廟西岳廟,舍生拼死要兒回。
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傾訴老年喪子之慟,直欲涕泗橫飛,呼天搶地,裂肺撕心,肝腸寸斷。
撰制特定挽聯(lián),因被挽對象不同,情狀各異,故素無定法,但也有一些共同要求,應盡量遵行,不能隨意而為。我將之歸納為準、切、哀、尊、雅五字。
指挽聯(lián)中作者與被挽對象的關(guān)系定位要準。撰制挽聯(lián),被挽者與作者之間總是存在各種各樣的特定關(guān)系。這種特定關(guān)系反映在挽聯(lián)中,一定要明晰、準確,切不可模糊、含混,更不可錯亂。這種關(guān)系定位,不一定要在聯(lián)語中直接表現(xiàn),但至少要從遣詞、造句和語氣、口吻上能夠體會得出來。
二〇一五年春節(jié)前夕,正當筆者闔家準備熱熱鬧鬧過新年之際,平日身板硬朗的岳母,卻因感風寒而遽然辭世。我撰的挽聯(lián)是:
半子痛懷深,原心欣長壽無疑,奈何小病竟欺藥;
滿堂悲淚久,忍眼看新春即至,為甚老人不過年?
這是明白表明作者身份的寫法。讀這副挽聯(lián),讀者立馬就能清楚地知道作者與被挽者之間屬于何種關(guān)系。
二〇一七年春節(jié)之后雨水節(jié),湖南著名詩人、教師、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省老干部詩詞協(xié)會顧問、推薦筆者入省文史研究館的伏家芬先生仙逝,我撰的挽聯(lián)是:
風騷領(lǐng)湖湘壇坫,桃李多家國棟梁,傾一生為教育,不休燃燭吐絲,懷暖春苗花滿圃;
薦我于文史館中,遺情在詩聯(lián)卷里,差十載望期頤,卻慟騎鯨駕鶴,心哀雨水淚盈河。
逝者既是詩壇耆宿,也是前輩,更對我有知遇、提攜之恩,因此,挽聯(lián)就著重突出這些元素,抒發(fā)個人的欽佩、感戴和哀傷之情,使讀者從中明了作者與逝者之間的特殊關(guān)系,也就容易理解作者的哀痛之情。這是以我個人名義撰制的挽聯(lián)。同時,我還代省老干部詩詞協(xié)會擬了一副挽聯(lián):
筆屬一流,名重湖湘,長領(lǐng)騷壇稱泰斗;
魂歸三甲,春寒料峭,空余書屋話詩聯(lián)。
這是以組織的名義撰寫的,其語氣、口吻與前面的個人挽聯(lián)就完全不同,重點在褒獎逝者的成就,寄托組織的哀思,安慰逝者的家人。
指挽聯(lián)撰制要切合逝者的情狀,或身份,或成就,或業(yè)績,或功勛,或影響,或評價,都要確切不移,恰如其分。使人一讀其挽聯(lián),即知是挽其人。
二〇一六年春夏之交,當代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逝世。我與他雖不認識,沒有任何交情,但讀過他的成名作品《白鹿原》,對他十分仰慕,因而撰聯(lián)哀悼:
暮春雨,初夏風,兩季相交竟乍暖還寒,傷心最是灞橋柳;
青麥苗,黃土地,一生至愛卻長分永別,絕筆幸遺白鹿原。
陳忠實為陜西西安灞橋人,是從黃土地上成長起來的著名作家,其作品也多反映農(nóng)村生活,除長篇小說《白鹿原》外,還著有中篇小說《初夏》。四月二十九日晨辭世,恰當春夏之交,小麥將收季節(jié)。因聯(lián)語集中概括了逝者的有關(guān)主要情況,故緊切莫移。
此后不久,錢鐘書先生遺孀楊絳先生逝世,我又撰聯(lián)悼挽:
腳印化春泥,憑才氣一身,抱傲骨一身,正正堂堂立世;
人生原客棧,證百年風雨,洗百年污穢,干干凈凈回家。
楊絳先生與他丈夫一樣,也是著名作家,著有散文集《收腳印》、論文集《春泥集》等。挽聯(lián)以其著作、化其話語入聯(lián),則十分恰切。
此乃挽聯(lián)最為重要之點。喪事本是人間與家庭最為痛切之事。古代人家辦喪事,都要在大門楣上張貼『當大事』三字。因此,挽聯(lián)一定要飽含哀傷之情,以情動人,以哀感人,不能與喪事的悲傷氣氛相違和。
早幾年,筆者一位來往密切、關(guān)系良好的堂嫂逝世,在追悼會上,我撰制并誦讀了一副挽聯(lián):
辛勞薄己,賢淑厚人,幾十年相夫育子哺孫,天不憐香空有眼;
邵水凄清,資江慘淡,一大家失婦喪慈歿祖,我來哭嫂慟無言。
一想到這位嫂子的辛勞、賢淑,一家三代人的喪親之慟,不禁悲從中來,數(shù)度哽咽。
曾經(jīng)有一位女聯(lián)友,在家中排行第九,網(wǎng)名九兒,三十歲不到,正當芳華,卻遽然病逝。筆者將心比心,想她父母衰年痛失最小愛女,其悲痛不知若何,乃撰聯(lián)相挽:
芳華未過旬三,恨天妒青春,傷不能堪淚飛雨;
愛女遽失幺九,悲霜侵白發(fā),慟何以已刀絞腸。
世事唯悲最感人。挽聯(lián)抒發(fā)悲哀之情,本是題中應有之義。故挽聯(lián)須『悲』,不言自明。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逝者為大』『為尊者諱』。對謝世者,尤其是長者、尊者、德高望重者,必須保持尊敬、尊重,這也是挽聯(lián)撰制一定要注意的問題。除非是對罪大惡極者,故意以挽聯(lián)羞辱外,凡挽人必持謙恭褒獎之心。稱謂不能隨意,語氣不宜輕浮,用詞不可冒犯,宜多歌功頌德,不宜揭瑕言疵。
著名藝術(shù)家、電影導演謝晉逝世后,我曾寫了一副挽聯(lián):
芙蓉鎮(zhèn)陰晴風雨,天云山清涼鐘鼓,卅六部好戲連臺,期大筆如流,誰知故事遽然止;
藝術(shù)家辛苦耕耘,電影史璀璨篇章,五十年傳奇謝幕,看高峰之下,人挽花環(huán)次第來。
開國上將蕭克將軍逝世,我也以聯(lián)相挽:
浴血羅霄始,百戰(zhàn)沙場,著開國奇功,百年武毅,終老寶刀,雁啼秋雨傷廉頗;
嘔心軍校余,一迷詩稿,成善文上將,一旦陰陽,長拋玉筆,鶴唳霜風哭岳飛。
我國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逝世,我也寫了挽聯(lián):
得之國壯,失矣國殤,冷淚吊靈兮,兩彈一星哭先父;
學養(yǎng)彌深,品行彌圣,高山成仰止,千秋萬代記儀型。
這些挽聯(lián)字里行間,無不充滿崇敬之情。
有必要指出,有的人寫挽聯(lián)為了緊切其人,往往喜歡以逝者名諱嵌入,即『嵌名聯(lián)』,這是十分不得體的,是對逝者的不禮貌、不尊重。中國乃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對姓名稱呼都有一定的禮儀規(guī)矩。姓乃家族所傳,名乃父母所取,非父母、長輩不能直呼其姓名。對長輩、尊者更不能直呼其姓名。所以許多人除了姓名之外,還取有『字』,有的還取有『號』,以方便其他人稱呼。如蘇軾,姓蘇名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時人或后世,多以東坡先生稱之。這就是挽聯(lián)不宜嵌名的道理。因此,在挽聯(lián)中嵌名,相當于直呼,尤其對長者、尊者,頗為不敬,故不宜為之。
對聯(lián)雖說是雅俗共賞的文體,然就其文學性與藝術(shù)品位而言,雅應該是精品佳作的藝術(shù)追求與反映。高雅的文字,其藝術(shù)感染力肯定要勝過通俗的文字。當然,雅也要注意分寸,不宜生僻古澀,詰屈聱牙,讓人看不明白讀不懂。而要讓挽聯(lián)趨雅,就要大量地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形象思維,以避免干巴巴的口號式語言文字。我在撰制挽聯(lián)時,也比較注意這個方面。如:挽聯(lián)友『小呂飛刀』之父聯(lián):
幾十年父代春暉,護犢情深,剛逢柳暗花明,恨天意弄人,忍教小草無從報;
六九歲魂歸仙國,騎鯨日早,只怨云寒夜冷,傷月輪缺角,竟到中秋不再圓。
挽長沙市楹聯(lián)家協(xié)會老主席佘騰輝先生聯(lián):
年尊長,德尊范,學養(yǎng)稱師,正欲立程門,萬恨月圓催缺早;
家失親,友失朋,楹聯(lián)折柱,何堪聞薤露,兩眶淚滿哭哀多!
挽中國楹聯(lián)學會原會長孟繁錦先生聯(lián):
難忘高幟繼聯(lián)壇,兩屆領(lǐng)軍,竭慮殫精,牛耳十年多嘔血;
詎料大星沉病榻,九霄唳鶴,風寒露冷,燕山七月早驚秋。
挽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聯(lián):
去國飄零七十年,隔一灣海峽望云,長懷滿腹憂傷,唯有詩文消塊壘;
離歌慷慨九千里,竟萬縷鄉(xiāng)愁遺恨,空嘆兩頭母子,再無船票返家山。
這些聯(lián)作雖不能說文字雅馴,但確實是盡力往雅的方向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