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東
背景: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19年5月15日起施行。修訂后的《條例》明確,各級行政機關(guān)應當主動公開機關(guān)職能、行政許可辦理結(jié)果、行政處罰決定、公務員招考錄用結(jié)果等十五類信息。此外,還明確不公開政府信息的具體情形。(4月16日《北京青年報》)
政府信息公開“從無到有”。2008年5月1日起,《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施行。“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睆倪@幾年的實踐來看,政府信息公開逐漸進入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成效有目共睹。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地方少講“原則”、多講“例外”,或者不堅持“原則”,用“例外”來搪塞的情形?!袄狻庇绕涫恰白远x的例外”往往成為規(guī)避信息公開的避風港。
政府信息公開“從有到優(yōu)”。應該講,修訂后的《條例》是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將此前的一些疑惑與模糊“信息”進一步予以明確,哪些是必須公開的,哪些是不予公開的,一目了然。并且,在公開信息上“做加法”,在不予公開信息上“做減法”,這些舉措相信可以避免“‘例外’的泛化”。同時,取消“根據(jù)自身生產(chǎn)、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的條件,有利于申請權(quán)的正確、合理、順利地使用。
政府信息公開,才能詮釋政府“公信力”,才能凝聚政府“公信力”。政府信息越是公開,越能共享;越是共享,越有價值。政府信息是政府的資源,更是公眾應該共享的資源,而這部分資源只有在公眾的知情和參與下,方能實現(xiàn)利用最大化,甚至會產(chǎn)生利益最大化。政府與公眾之間溝通與交流的“橋梁”很多,但基本上是奠定在信息公開的基礎之上,只有達到“信息對等”,才能更好地“面對面”或“鍵對鍵”。
政府信息,從公開到更公開,既是一種量變,又孕育著質(zhì)變。切實轉(zhuǎn)變政府職能,塑造責任政府、親民政府、服務型政府,或有千萬條路徑,其中,政府信息公開是“陽關(guān)道”,更是捷徑。政府信息公開是政府職能轉(zhuǎn)變的契機,也是贏得人民群眾信任與依賴的載體。信息公開是手段,打造透明政府是目的;信息公開是路徑,滿足公眾信息需求和接受公眾監(jiān)督是目的。從公開到更公開的政府信息,必將產(chǎn)生更強更持久的倒逼力,讓政府的各種行政行為更加規(guī)范,也將有利于政府職能的切實轉(zhuǎn)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