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弟
中國書院肇始于唐代,源于唐人治學書齋和官府藏書之衙門,其發(fā)展演變,最終成為中國古代士人圍繞書籍,開展包括藏書、讀書、教書、著書、刻書等各種文化活動,進行文化積累、研究、創(chuàng)造與傳播的文化教育組織,它至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統(tǒng)計各個朝代,其數(shù)量達7500所之多。書院為中國教育、學術、藏書、文化、出版等事業(yè)的發(fā)展,對學風士氣、民俗風情的培植、國民思維習慣、倫常觀念的養(yǎng)成,為中華文明的傳播作出了重大貢獻。
上述對中國書院的歷史、活動內容、性質及其傳播文化的貢獻之結論,是湖南大學中國書院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鄧洪波教授歷經(jīng)三十余年嘔心瀝血研究所做的總結,他是在檢閱、田野考察了大量歷史文獻和現(xiàn)存書院基礎上得出的,立論有據(jù),結論信服——這一切,皆載于作者所著《中國書院史(增訂版)》之中,它是作者研究書院歷史的心血結晶,目前,這是中國書院史最具權威的專著之一。
作者是湖南岳陽人,1981年考入湘潭大學,畢業(yè)后入職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其間,他邊攻讀博士,邊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學術成就卓著,在國內外先后發(fā)表書院研究論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主要心血凝聚于《中國書院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中國書院史資料》(全三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國書院文化叢書》(全五冊,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長江流域的書院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中國書院學規(guī)集成》(全三卷,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版)、《中國書院(大型學術畫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書院學檔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此外,作為主編之一,他還參與整理了《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97年版)和《中國狀元殿試卷大全》(全二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正是其長期從事書院專題資料檢閱、爬梳和研究,故有“鄧書院”之稱;也正是有了這些前期工作和成就,所以他才著出這部全面詳細的學術著作《中國書院史(增訂版)》。
《中國書院史(增訂版)》全書共分6章34節(jié),另加“余論”1篇,后附《歷代書院統(tǒng)計表》和主要參考書目,書中附有歷代書院分布、參考圖16幅,歷代書院各類統(tǒng)計表和一覽表51個,國內外古代書院插圖12幅以及與書院相關圖片6幅,總計62.8萬字,可謂鴻篇巨著。
作者的《中國書院史》初版于2004年,由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在上海出版,2006年再版,兩版三次印刷,累計印數(shù)已逾萬冊,由此可見此書之學術價值與受世人歡迎、重視之程度。經(jīng)過修訂后,2005年納入中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叢書》中,又以繁體字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印行,從而擴大了影響,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
這部《中國書院史(增訂版)》是在中國臺大繁體修訂本基礎上做的全面增訂,是一個全新的版本,對此前版本除文字刪改、訂正外,增訂了以下主要內容:一、增加了新內容;二、改寫了第六章第九節(jié),新增了“余論”,提出了一些新觀點;三、采用了新史料;四、附錄了《歷代書院統(tǒng)計表》。五、插入了配圖。該書既以大量第一手文獻和田野學術調查資料為基礎,又以大文化的視野關照全局,注重實證、統(tǒng)計分析等研究方法,強調各個歷史時期的階段性特征,提出了許多新的學術見解,在理論上有新的表述,這是最主要的創(chuàng)新,至于其他和前幾版比較,則是史料更豐富、內容更全面、探討更深入、論述更科學、體例更完善,其創(chuàng)新、優(yōu)長之處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縱述書院歷史,橫論各代書院狀況與活動,史料十分豐富
研究歷史,因為內容多而復雜,為了便于探究,故有斷代、專題之分。該書從書院起源與初期形態(tài)述起,按照中國歷史朝代,依次講述、探討了唐朝、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書院發(fā)展狀況,以及近代書院變革的歷史,同時,在明清部分還介紹了受中國影響的域外國家所建的書院情況,繼承了中國史學“通古今之變”的傳統(tǒng),如此,可以使讀者清晰了解上下1300年在不同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背景下,中國書院的發(fā)展和演變,通過不同朝代、不同時期書院生存狀況的比較,更好地把握導致書院興衰變化的內外原因、組織管理成敗經(jīng)驗,以史為鑒,進一步弘揚成功、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時下國內如火如荼廣建和恢復古代書院講學、藏書傳統(tǒng),開展包括宣講傳統(tǒng)文化在內的各項活動,冀望廣大組建者、領導者更應該認真、細讀此書,從中得到啟發(fā),獲取經(jīng)驗。
關于橫向論述,作者對每個朝代書院的敘述,皆從其發(fā)展概況講起,然后講述其興衰變化之原因,再講其在本朝開展的主要活動,指出其特點,比較全面闡釋了書院在本朝所發(fā)揮的功能和作用?,F(xiàn)舉第五章所含七節(jié)題目為例,以見其通達之學識:
第五章 書院的繁榮與輝煌
第一節(jié) 明代書院發(fā)展概要
第二節(jié) 斯文維系:明代前期書院的生存狀況
第三節(jié) 新的一體化:書院與學術的共同輝煌
第四節(jié) 走向民眾:書院的平民化
第五節(jié) 興盛中的新動向
第六節(jié) 走向朝鮮
第七節(jié) 禁毀籠罩下的明季書院
只有綜合考察、上下貫通,才能把握書院在各朝整體的狀況,微著盡顯,也才能知其發(fā)展變化之所以然,才能比較出各朝書院效能之特點,這都是檢閱和研究了大量書院史料的結果。
說到史料,這是我們研究一切歷史的前提條件,史料越豐富、越真實,以之為依據(jù),論出于史,史論結合,得出的結論才越科學、越接近真理、越有說服力。作者的《中國書院史(增訂版)》可以說,是目前引用所涉書院基本史料最豐富的專著,從書中所注釋看,有正史、政書、類書、地方志、書院志、文集、筆記、小說、學案、墓志以及近現(xiàn)代檔案等史料,關于古代書院史料可謂窮于是矣。
二、對前人觀點,有承襲、有發(fā)展,創(chuàng)新頗豐
從事社科研究或某一專題研究,大多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有所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新,也貴在創(chuàng)新,這是社科研究的目的和價值,作者也不例外,其《中國書院史(增訂版)》對前人同一課題之研究,有承襲、有發(fā)展,創(chuàng)新頗豐。
第一,該書以文化社會學的觀念首次定義書院,將歷史上一切存在過的書院,包括外國傳教士在中國設立的教會書院,受中國影響的南洋、朝鮮半島、東洋、西洋等外國的書院都納入研究范圍,彰顯書院對于中國文化的積累、研究、創(chuàng)造、傳播功能,強調中國文化廣被天下的世界性,以及書院交通中西文化的作用,是該書的一大理論創(chuàng)新。
第二,該書認為書院起源于官民二途,后來也就有官辦與民辦兩大類別。官、私兩種勢力的長期并存,使書院可以長期保持某種官學與私學成分共存的結構態(tài)勢,形成一種似官學而非官學,似私學而非私學的整體生存特色,并進而以這種特色與傳統(tǒng)的官學和傳統(tǒng)的私學完全區(qū)別開來,成長為獨立于官學與私學之外的全新的文化教育體制,而這正是書院得以發(fā)展千年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該書系統(tǒng)討論書院與學術的密切關系,這是此前研究書院史談及較少的內容,關注了宋代學者開創(chuàng)書院與理學結合的傳統(tǒng)以后,書院與學術互為表里,互為倚勢,隱顯同時,盛衰共命,形成一體化結構的態(tài)勢,揭示大書院作為學術中心,成為各學派的基地的事實,提出了書院與學術一體化的觀點。該書認為,從南宋開始,中國學術文化的建構、學術派別的產(chǎn)生、學術成果的形成、學術思想的傳播等等,差不多就成為書院的內部事務。從這種意義上說,書院是古代中國學術的策源地、播種機。
第四,該書對書院刻書、藏書功能做了系統(tǒng)的闡述,這一點在元代著筆較多,專設第四節(jié),為“西湖書院:國家重要的出版中心”(見該書P247),詳細講述了西湖書院的刻書事業(yè),明清以后,書院刻書、藏書相當普遍,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由此彰顯了書院普及教育的功能。
再有,該書特別注意書院教育和科舉考試之間的關系,認為中國書院能夠長時期存在和發(fā)展,這和自隋唐迄明清科舉考試密不可分。還有,該書首次對一些書院所授非傳統(tǒng)內容的教學科目較為關注,并做了詳細介紹,如元代歷山書院,設醫(yī)學之師,開展醫(yī)學教學,學生除專業(yè)文學或醫(yī)學外,還兼習軍事。作者指出:“歷山書院所取得的成就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更重要的還體現(xiàn)在它對中國書院制度及對中國醫(yī)學教育的貢獻上?!保ㄒ娫摃鳳267)
因為作者掌握了大量的書院史料,所以,他在該書中對歷代書院帶有普遍性內容的敘述,均有較為深刻的探討,例如他對書院教育功能的認識、書院制度的確立和推廣、書院與平民教育之間的關系、書院的繁榮輝煌與流變、西學東漸對書院的沖擊等等,皆有較多筆墨論述,特別是最后的“余論,柳暗花明:二起二落的書院命運”,具有提綱挈領、繼往開來的性質,對過往書院的興衰演變有總結,有分析;對新興書院未來發(fā)展方向有預測,有期盼,最后他說:“當代新書院由古開新,正在努力適應與滿足全球化背景下快速轉型社會中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層次讀書人的文化教育需求,開拓新的發(fā)展方向與空間?!碑敶聲旱陌l(fā)展確是如此,最為典型的天津問津書院、山東尼山書院,在其山長殫精竭慮策劃、經(jīng)營下,以其獨特的方式,辦得紅紅火火,成為新型書院的典范。
三、系統(tǒng)運用統(tǒng)計方法和圖表,將各代書院發(fā)展歷程清晰標識,一目了然
當代史學研究,為了更加科學、精確,更能說明問題,一改僅靠文字敘述的傳統(tǒng)方法,而是將包括統(tǒng)計學、圖表等在內的一些方式方法應用到歷史研究之中,從而起到簡明清晰、令人信服的效果,作者在該書中做了許多插圖、附錄圖表的工作,本來這項內容早已有之,在其他學術著作中亦經(jīng)常出現(xiàn),而作者將其科學、適宜地附錄在相關章節(jié)、內容中,確實可以起到與文字表述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可以使讀者較容易把握書院歷史演化的過程。
最后,我們用作者在該書中對書院傳承、創(chuàng)新、期待的一段話,來做結尾,他寫道:
書院精神,除了學術獨立、自動研究、人性修養(yǎng)、學行并重、尊嚴師道、師生情篤等外,我們還要特別強調兩點:一是文化的自覺、自信與擔當。我們要有傳斯道以濟斯民的襟懷,以發(fā)揚光大民族優(yōu)秀文化為己任,在新的形勢下,再次踐行宋儒的偉大抱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二是保持開放之勢的同時,善待傳統(tǒng),既吐故納新,又溫故知新。我們應堅持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并重,既取歐美西學之長處,又重視傳統(tǒng)經(jīng)典,善用中學之精華。與時俱進,由古開新,此則正是書院弦歌千年的精神所在。如此,始能傳承書院積累、研究、創(chuàng)新與傳播文化的永續(xù)活力,建立起新的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書院是讀書人的精神家園。只要書和有理想的讀書人還在,書院就有存在的可能,就有生長的空間,就有重回社會再創(chuàng)輝煌的無限希望。我們憧憬與期待,書院必將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而復興。
(作者系南開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