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強(qiáng)
古人喝茶,十分重水、火。陸羽在《茶經(jīng)》中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宋時喝茶,不像如今這樣沖泡,而是煮茶。先把茶葉烘烤干磨成末,水沸時再下茶末。這種煮茶法,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最為稔熟。
蘇東坡一生愛茶,不管是他得意之時,還是落難之后,都不改對茶的鐘愛。由于對茶的厚愛,蘇東坡把茶的文化與品德提高到了一個新高度。他深明茶理,深諳茶道,把煮茶的文化與藝術(shù)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在蘇東坡的煮茶文化中,兩首煎茶詩詞最受人們的關(guān)愛。
一首是《試院煎茶》:“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fēng)鳴。蒙茸出磨細(xì)珠落,眩轉(zhuǎn)繞甌飛雪輕。銀瓶瀉湯夸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fā)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xué)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我今貧病常苦饑,分無玉碗捧蛾眉。且學(xué)公家作茗飯,磚爐石銚行相隨。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p>
另一首是《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fēng)忽作瀉時聲??菽c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p>
《試院煎茶》是蘇東坡申請外調(diào)時期寫的,而《汲江煎茶》則是蘇東坡晚年時在流放的南荒之地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所作。
兩首煎茶詩都說到了水與火,深諳茶道的蘇東坡,深知煎茶之水的重要。在他的人生中,曾發(fā)生過一件令他難忘的水事。那是他在京城為官時,一次回家接家屬,船從巫峽過,王安石托他取點(diǎn)巫峽水煎茶??扇龒{風(fēng)景太美,蘇東坡因?yàn)橘p景而忘了在巫峽段取水,船到西陵峽時,他才記起取水之事,只好在西峽取水。此水被善于辨水的王安石發(fā)現(xiàn)后,弄得他很尷尬。這件事,使蘇東坡對茶之水有了更深的認(rèn)識。蘇東坡在儋州煎茶的水是江水,因?yàn)樗幼〉牡胤剑瑳]有山水(泉水),只好取江水?!白耘R釣石取深清”,這一句取水詩,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說有五意:“水清,一也;深處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釣石,非尋常之石,四也;東坡自汲,非遣奴卒,五也。”可見,蘇東坡取水是盡力選好水。
說到火,古人煎茶有“活火”與“死火”之說,所以蘇東坡在《汲江煎茶》寫了“活水還須活火烹”,在《試院煎茶》寫了“貴從活火發(fā)新泉”,都是說煎茶的水火關(guān)系?!盎罨稹奔词翘繜幕鹜?,火候決定了“水候”。水煎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陸羽在《茶經(jīng)》中曰:“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被馃揭粋€階段,“火候”就變成“水候”,“水候”的變化,即如陸羽在《茶經(jīng)》中所說的“魚目”“珠子”“波浪”。蘇東坡的兩道煎茶詩都寫了這些,描繪了水的動態(tài),這是作者親自煎茶的心得,也是對煎茶文化的升華。特別要說的是,兩首詩中,都寫出了煎茶的聲音。小小的煎茶鍋里,能描繪出這樣韻美的動音詩句,充分說明作者對煎茶的微細(xì)觀察與文字的功底。
《汲江煎茶》是蘇東坡在晚年所寫,那是他人生中最落難的時期。他的一生十分坎坷,入仕途后,近一半時間是受冤而度過的。他被貶到海南儋州時,一個夜晚,用清醒的茗汁,洗滌心中的郁結(jié)。蘇東坡的煎茶詩不只是事物的寫照,而是人的精神升華,道出了古時多數(shù)文人雅士好茶的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