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麗秀
路 璐
劉 環(huán)
李 旸
邸 青
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簡稱世園會)是繼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之后我國舉辦的級別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專業(yè)類博覽會,今天我們以全新的理念、技術再一次舉辦園藝盛會,以新時代的時代精神來詮釋本次盛會,表達全人類對生命、自然、園藝的態(tài)度,給人以全新的園藝體驗。本次世園會的辦會理念是“讓園藝融入自然 讓自然感動心靈”。園藝來源于自然,是人類智慧與自然的結晶,讓自然感動心靈,承載著人類對自然的美好情感寄托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其終極目標就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1]。
“一心、兩軸、三帶、多片區(qū)”是本次世園會的總體布局結構。多片區(qū)之一的世界園藝展示區(qū)位于核心景觀區(qū)東側,自然生態(tài)展示區(qū)南側,與中華園藝展示區(qū)、教育與未來展示區(qū)、生活園藝展示區(qū)共同構筑世園會多片區(qū)空間布局(圖1)。目前,世園會已獲得86個國家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氣象組織等24個國際組織書面確認參展,創(chuàng)下了A1類世園會國際參展方數量最多的記錄[2],屆時這110個展園將在2019年的春天,在北京延慶,在長城腳下,在媯汭湖畔向世界一一呈現。
世界園藝展示區(qū)作為國際參展區(qū)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國家,不同風貌特色的國際展園將以不同的方式為各國展示先進的園藝技術、園林園藝精品及園林藝術發(fā)展的成果,這對如何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下,對世界園藝展示區(qū)的公共區(qū)景觀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涵蓋中國古代生態(tài)哲學的思想淵源,其核心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同時“和諧”指人與自然的和睦相處、諧調平衡,“共生”意味著人與自然同生共在[1]。引申其意為人類適宜的生活環(huán)境和自然所呈現的美好風景之間的和諧關系。展示區(qū)結合功能特征及人的行為需求,借助場域內現狀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勢,將人工和自然之間的同生共在關系,以園藝的手法“適地適人”設計,從而展現積極的公共效應和山水自然之美。
世園會究其客觀主體對象在于“園”,而主觀表達主體則在于“人”,縱觀我國園林藝術史,人與園之間的關系無一不是人類情感的表達與物化,陳從周先生曾說“一個園林里有建筑物,它就有了生活;有了生活,才有情感;有了情感,它才有詩情畫意”。因此設計出發(fā)點著眼于人類對自然之美的渴望之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從而通過造園來貫徹落實這一出發(fā)點,闡釋人與園的情感關系,追尋探究園藝情感的表達線索,通過不同的技術和藝術手法,直接或間接地呈現本屆世園會的主題、活力與品質。
圖1 世園會規(guī)劃結構圖(世園局提供)
世園會公共空間景觀主要指用于聯系各大建筑場館、各國展園、服務配套建筑的公共區(qū)景觀。其基礎屬性是“公共性”,主要表現為區(qū)域內使用者的共享空間,滿足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及公眾參與。其特征屬性是“主題性”,是傳達辦會理念的重要載體,也是內涵最為豐富的體驗性空間,而體驗性既涵蓋最基本的滿足穿梭于展園之間的線性公共體驗,又涵蓋豐富的場所性體驗,讓游客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多方面體驗世園會所帶來的現代園藝生活。因此公共空間的景觀線索尋跡于自然之法則,生命之感悟,場地之響應;以人類五感為觸媒,依托現代的園林景觀設計手法,加之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傳達人類尊重自然、向往自然的態(tài)度;同時融入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從中汲取展示自然之美好、人類之情感的相關元素與情懷,點亮園區(qū)公共空間景觀。
圖2 世界園藝展示區(qū)鳥瞰效果圖
圖3 “蝶戀花”空間布局圖
世界園藝展示區(qū)公共景觀設計面積約38.03hm2(圖2),設計立意以“園·藝”相關聯內容為設計依托,選取自然界中的物質作為表達主題的介質,借花與蝶、種子與生長因子的互動、老樹的記憶為設計載體,通過抽象、提煉、解構、重組等設計手法,凝練出適合于世界園藝展示區(qū)公共景觀內在的設計語言,探尋出展示區(qū)的融于山、水、林、人之間的設計風格。
圖4 蝶舞花坡(效果圖)
3.1.1 主題闡釋
“蝶戀花”的主題源自于國際館及演藝中心“花”與“蝶”的建筑形式。以花粉的傳播情景“蝶戀花”體現出一種“園”與“藝”的交融:以花為“園”,通過引種種植各類花卉,激發(fā)游人的視覺和嗅覺的感受;以蝶為“藝”,借自然界的蝴蝶傳粉方式,采用國際現代化的設計風格,從蝶之形、蝶之影、蝶之意出發(fā),運用植物自然花徑、植物雕塑與主題景觀藝術設施將植物花卉科普的過程趣味化。二者相互交融,共同營造花香蝶舞的擬自然場景,展現世界“園·藝”共生。
3.1.2 設計實踐
1)空間布局的形式化。
世界園藝軸的地面基底通過深灰、中灰、淺灰3種灰度的曲線鋪裝形式模擬蝴蝶在花叢中飛舞的路線,將形狀如樹葉的蝴蝶之蛹進行抽象提取,轉化為樹葉形態(tài)的綠島,布局在軸線當中,為蝶與花的共舞進行鋪墊(圖3)。
2)花卉選配的主題化。
一方面地被大量選取引種植物以達到世界園藝軸的定位要求,另一方面采用具有濃郁境外特色的郁金香作為開園時的基調花卉,其余花卉進行輔襯以滿足4月底開園的盛花期需要。主題花卉的選配在蝶舞花坡、花開蝶舞2個節(jié)點中具有典型體現。
蝶舞花坡節(jié)點運用植物裝飾開啟了“蝶戀花”的首頁篇章。在兩側抬高的地形所形成的夾道空間中,研究調整兩側綠坡坡度與人視線的最佳角度,使蝴蝶的形態(tài)在觀感上更加立體和容易識別;同時在花坡背景面種植高大的喬木,對中心區(qū)域巨大的蝴蝶翅膀圖案襯托。蝴蝶圖案以紫色葡萄風信子做底色,通過各類不同顏色的花卉復加形成翅膀上的花紋,使游人在觀覽時形成“近看是花,遠看為蝶”的雙重視覺感受。當游人穿行在隨坡展開的蝶翼之間,人就成為與蝶翼共生的個體,從而形成空間上的共生與互動(圖4)。
花開蝶舞節(jié)點運用園藝的技術手法將高約3m的“蝶舞紛飛”主題性植物雕塑作為起點(圖5),通過主要人流東側連續(xù)分布的綠島帶,在視覺上形成“點”到“線”的延伸。在高低起伏的綠島邊緣交錯配置來自不同國家,紅、黃、橙、紫不同色系的多種植物(表1)。花卉以模擬蝴蝶鱗片的象形圖案或自然花徑2種布置形式呈現于草坡上,通過植物色彩的視覺沖擊及花香的嗅覺吸引兩方面優(yōu)勢引客前來。
3)設施小品的藝術化。
“蝶戀花”主題通過設施小品的設計與游人的休憩、科普、體驗等活動共融于公共空間中。低頭看,蝴蝶燈飛舞于花叢之間,夜間觀賞也甚是活潑;抬頭望,花叢上散落著蝶影主題的遮陰降溫廊架,正午時花與蝶影交相呼應,頗具交互性與體驗感;坐其間,耐候鋼板圍合的蝶形翅膀設施與坐凳上展現出蝶、花的科普知識及景點解說文字,在強化空間主題的同時,豐富了場地的臺地景觀效果(圖6)。
圖5 花開蝶舞(效果圖)
圖6 “蝶戀花”主題小品(效果圖)
圖7 種子的故事空間布局圖
圖8 種子與光主題廊架(效果圖)
3.2.1 主題闡釋
有一顆小種子,在寒冬里隨風飄舞,最終落到一片被雪掩埋住的土壤里,這里一片黑暗,為追尋光亮,它努力往上鉆,終于迎來了初春的第一縷陽光,它露出嫩綠的笑臉,吸收初春的雨水,感受生長的溫度。
——種子記
種子象征著生命與希望,如同園藝承載著人類對自然的向往,融入生活的各個角落。通過研究種子與“風、光、水、土、溫度”五大生長因子的互動關系,以種子為第一視角,通過鮮活有機、通俗易懂的景觀表達方式,展現種子在傳播媒介“風”、生長基質“土壤”、生長條件“陽光”、生長之源“水”和生長要素“溫度”共同影響下的生長歷程,著重挖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不同體驗,使游客在親近自然的同時,獲得對于生命的感悟(圖7)。
3.2.2 設計實踐
在東西向園藝體驗帶上利用功能性降溫遮陽設施,結合主題互動型景觀設施,展示種子傳播、扎根和破土而出的過程;在國際展園南北中軸,結合水景及主題遮陰裝置表現水的不同存在形態(tài),科普種子生長萌芽的階段;在公共服務區(qū)采用科技型互動式設施手段演繹溫度因子,以體感方陣為探索科技型景觀與人的互動關系,用設計提升公共空間趣味性。
1)種子與土——扎根。
種子在土壤中扎根,土壤是種子生長的根本,為種子的發(fā)育提供溫床。設計將地下的土層斷面上移至地面,利用透明展示臺將播下種子的土壤截面橫切式展示,使游客們直觀地看到種子在土壤中的生長狀態(tài)和根莖的延伸狀況。由于種子的根系不斷生長,展示過程具有一定的時序性,不同時間能夠看到的不同斷面生長景象,形成了自然生長的動態(tài)景觀。
2)種子與風——傳播。
風是種子旅行的免費車,風作為種子的傳播方式之一,為種子的足跡提供無限可能。為了展示看不見摸不到的“風”,經過研究和思考,選擇“風車”作為與風對話的媒介,將其結合功能性景觀廊架進行安裝。該設施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感受吸引游客駐足,休憩觀賞,聽風帶動風車旋轉的聲音,看被風吹飛的果翅,感受種子傳播的過程。
3)種子與光——萌芽。
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種子破土之后在陽光滋潤下才能茁壯成長,完成生命周期。鑒于光和風有相同屬性,在設計上采用相同的表達手段,利用影子作為展現光因子的媒介。此外,為了豐富游客的視覺體驗,在鏤空花墻中鑲嵌彩色亞克力,讓光以斑斕影子的形象呈現在游客面前(圖8)。
4)種子與水——生長。
冬季大雪覆蓋地面,保證了種子達到萌發(fā)和孕育的溫度;春天冰雪融化,水又變?yōu)橹参锷L的源泉?;诜N子的不同生長階段,設計出雪中孕育和破土而出2個景觀節(jié)點:雪中孕育節(jié)點利用雪花圖案的景觀廊架,結合霧噴設施,營造冬季水凝結為冰,白雪覆蓋大地的場景意向(圖9);破土而出節(jié)點以破裂狀地形與水景相結合的形式,結合種子雕塑,模擬其破土而出時的狀態(tài)(圖10)。
5)種子與溫度——養(yǎng)育。
合適的溫度是種子生長的必要條件,不同種子在不同溫度的影響下,生長狀況也呈現出多樣性。將種子與溫度的主題融入體感方陣的設計中,以方格網的形式營造出一個虛幻的柱鏡空間。游客在柱間穿梭,通過觸動式感應系統(tǒng)會聽到自然界不同的動物聲音,通過感應型霧噴設施會感受溫度的洗禮,夜間通過感應系統(tǒng)會點亮腳下的聚光燈。濕度、溫度、聲音、視覺、觸覺交融的五感體驗系統(tǒng)使游客在自然環(huán)境映射下的虛擬空間中快樂暢游。材料反射、紅外感應、燈光、聲音、霧噴等科技交互形式,打造出綜合體驗性的多元空間,強化了人在公共空間中的參與和互動(圖11)。
表1 引種植物名錄表
3.3.1 主題闡釋
場地記憶的保留與原生植被的存續(xù)是景觀設計中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在世園會的項目開展之初,就立下了保留現狀樹的軍令狀:“要保護這里的每一棵樹,保留每一片林,因為它是園子里自然歷史的見證,是園子里最寶貴的財富!”因此,老樹的記憶成為公共景觀主題的重點特色之一。
3.3.2 設計實踐
結合現場情況從以下4個方面展開。
場地北側現狀刺槐林立,冠大蔭濃,長勢良好,局部區(qū)域幾乎被樹冠全部覆蓋。在設計中保留并利用現狀林蔭來實現環(huán)境的自然舒適度。為了重新定義刺槐林公共場所空間,通過多次調研,結合功能空間需要保留了場地中約95%的原生刺槐及林冠空間骨架(圖12)。
伐除長勢較差的樹木,為整片樹林留出一些開敞的林窗空間,借用這些空場進行空間重構,從而形成休憩節(jié)點,在節(jié)點處通過補植孤景樹,與場地空間形成呼應關系。同時借用節(jié)點順勢繞過每一棵樹尋找空間的連續(xù),形成“林之徑”,使其成為林間漫步,享受清風與光影之美的最佳散步道。采用輕、拙的選材,將設計不留痕跡地融入自然。
為了重新定義園區(qū)北側低洼地,采用生態(tài)景觀的設計手法重塑地形,將其順勢設計為服務園區(qū)的雨水花園,解決了園區(qū)的雨水收集問題。一方面在高差跌落區(qū)采用質樸厚重的材料及具有凈化功能的植物,重塑了公共空間的生態(tài)主題,使該區(qū)域成為生態(tài)循環(huán)的海綿景觀;另一方面在雨水花園區(qū)域內設置植物及雨水花園生態(tài)知識的科普銘牌,讓游客在游園的過程中體驗自然科普的意義(圖13)。
圖9 種子與水主題廊架——雪中孕育(效果圖)
圖10 種子與水主題廊架——破土而出(效果圖)
圖11 種子與溫度主題廊架——體感方陣(效果圖)
圖12 現狀樹保留區(qū)分布圖
圖13 雨水花園建設過程照片
《詩經·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描繪的是一種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在設計中就是帶著如此心境延續(xù)了場地的美好記憶?,F狀保留的旱柳穿插入體驗館間與建筑相互掩映,生動地描畫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田園景象,也為園子保留了春天里最早的故事。景觀公共空間設計不僅向北拓展了現狀旱柳的空間長度,延續(xù)了生活體驗館方格狀田園空間布局,而且在節(jié)點區(qū)域增加了柳蔭廣場及以柳葉為主題的遮陰設施,形成“柳之蔭”,強化了柳樹在場所空間的價值要義。
在本次設計實踐當中,以種子的故事、“蝶戀花”、老樹的記憶為落腳點,研究人與自然共生體系下的“園藝”關系,用“園藝”的方式來講述人與自然的故事,表達人類對自然的崇敬之情,用最小限度干擾的方式將游人引入樹林,與自然親近。這是一次探討適合于世園會世界園藝展示區(qū)公共空間景觀價值的設計實踐,旨在將人的主觀性與自然的存在性相融合;更是踐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設計嘗試。
伴隨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風景園林設計工作者越來越多地關注更大范圍的自然環(huán)境,依據土壤、氣候、現狀植被、水系等客觀場地條件,順應自然之力,重視研究,更多的順勢而為替代技巧型的復雜設計。希望該項目能拋磚引玉,傳遞設計者對于自然的敬畏和對于生命的尊重,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與自然山水和諧共生的現代景觀設計作品。
注:文中圖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繪制或拍攝。
項目信息:
業(yè)主單位: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事務協(xié)調局
建設地點:北京市延慶區(qū)
景觀面積:38.06萬m2
項目狀態(tài):在建
設計時間:2014年5月—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