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石會文 圖_劉昌海
1
春節(jié)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人們心中看得很重很重。
那些遠離家鄉(xiāng)在外的人,為什么春節(jié)前不遠千里萬里,不懼千辛萬苦,日夜兼程,趕往家中,就是為了能吃上年夜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都是這樣世代傳承的。在他們心里,能吃上年夜飯,才是故鄉(xiāng)的感覺、家的感覺。
然而,進入二十世紀以來,情形似乎在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人們,尤其是下一代年輕人,對年夜飯漸漸地失去了這種感覺。在他們眼里,這不就是一頓飯嗎?
今年的年夜飯,我們是在家里吃的。我想,人固然辛苦一點,卻多了一點家的氛圍??傻搅顺阅暌癸埖臅r候,我失望了。
老伴辛辛苦苦做了一桌菜,菜也擺上了餐桌,催著孩子們吃團圓飯??珊⒆觽円粋€也叫不動,大孫子玩游戲,小孫子玩手機,兩個女兒站在孫子旁,不知是參與其中,還是在催他們,只有我一個坐上了桌,久等不來,有點煩了,便自個吃了起來。我都快吃完了,孩子們才陸續(xù)上了餐桌。
我吃完了,坐在桌旁陪著孩子們吃,看著他們一言不發(fā),一邊吃飯,一邊盯著手機,場景安靜得聽到他們嘴里噬食的聲音。
我無奈地看著孩子們,不免自嘲,這是年夜飯嗎?這不就是一頓平常的晚餐?“年”上哪兒去了!
也許是秋濃垂暮之人,看著眼下的情景,我懷念起兒時的年夜飯,真有點最憶是兒提的感嘆。
2
我的兒提時代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渡過的,那時,社會物質(zhì)十分匱乏,一般家庭籌辦一個年夜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人們?yōu)榇瞬偎榱诵?,平時省吃儉用都是為了這餐年夜飯。因為,這餐年夜飯似乎是人們一年的期許與渴望,他們把每個人的夢都融在這餐年夜飯里。
我清楚地記得,當時間剛走近臘月,我們這些孩子們就開始了倒計時,掰著手指盤算離大年三十還有多少天,一想到年夜飯,總是興奮不已,期待多多。
其實,那個時代的年夜飯,它的內(nèi)涵,遠遠不止是一頓美餐。就說為什么人們把臘月三十的那頓飯叫年夜飯,就是文明滿滿。
在我的家鄉(xiāng),年夜飯必須在晚上掌燈以后才能開餐,因為那是家人在等待旅途中游子的歸來,唯恐他們錯過了當天的年夜飯。僅僅一個“夜”字,就蘊藏著親人們的相互期待與懷想。此情此景正如唐代詩人杜牧在《歸家》中所描寫的那樣:“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
年夜飯在所有人的心中都是一餐神圣的盛宴,一個頂禮膜拜的神圣盛宴。和所有家庭一樣,我家在吃年夜飯之前,一定是要打掃“揚塵”的,而且地也要掃得干干凈凈。因為,初一到初三,家里是不能對外倒垃圾的,否則會“賒財”,這自然是一個迷信,不必信它。
清潔過后,還要貼對聯(lián),有錢人家會貼上好幾幅,沒錢的人家也要貼上一幅。因為對聯(lián)是人們心中的一種祝愿,只要祝愿還在,夢就還在,夢還在,期望就在。
貼完對聯(lián)天也漸黑,我們開始點燈,那時家鄉(xiāng)還沒有電燈,堂屋(客廳)只能點著兩盞煤油吊燈。三十的夜顯得特別漆黑,好像是專為放鞭炮的。放鞭炮是孩子們的最愛。我家在小鎮(zhèn)上還不算窮,自然是萬字頭的大鞭,真是火光沖天,震耳欲聾,好生熱鬧。
放完鞭炮便要關(guān)門吃飯了。關(guān)門吃飯是什么講究,我至今也不清楚,也許是天黑了,本應(yīng)關(guān)上門,也許是防止鞭炮的硫磺味沖進屋里會嗆人,也許是什么迷信之說,沒有人去追究,只是這樣一直傳承。
一餐年夜飯,要經(jīng)過這么多的程序,我們的肚子已經(jīng)咕咕叫了,但這個年夜飯還不能吃,還有最后一道程序,也是最重要的:年飯前的祭祖,家鄉(xiāng)也叫敬神。我家堂屋上方放著一個神案,高高的,窄窄的,現(xiàn)在可能早已失傳了,只能在如今的古裝電視劇中才能看得到。
神案上供的是祖父、祖母的靈牌,靈牌的前面放著一個香爐,靈牌的左右放著點蠟燭用的燈座。神案的最右邊還放著一個銅制的磬鐘,與寺廟的磬鐘無異。
敬神由伯父領(lǐng)著我們?nèi)プ?,上香,點香,點蠟燭,上魚肉酒筷于神案之上,然后跪地作揖叩首。伯父敲著磬鐘,嘴里念著給祖父祖母拜年、請安、祝愿之類的話,鐘聲在香霧中繚繞漫延,場景十分肅穆莊重。
敬神畢,就可以吃年夜飯了。此時,全家人的歡情悅色才算真正釋放,真所謂合家團圓,其樂融融。
3
年夜飯的菜也是有講究的。年夜飯一般都是“十大碗”,家鄉(xiāng)叫“吃十碗”,再窮的人家也要湊上十碗的“十大碗”中有幾道菜是必須有的。一是魚,寓意年年有余;二是肉圓子,寓意團團圓圓;三是青菜,寓意青青白白;四是甜湯,寓意甜甜美美;五是火鍋,寓意紅紅火火;六是十香菜,寓意十全十美。
“十大碗”不僅僅展示了家鄉(xiāng)的美肴,而且展示了家鄉(xiāng)的飲食文化,這就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吃年夜飯坐什么座位也是禮儀多多。長輩坐上方,哥哥姐姐坐左右方,弟弟妹妹坐下方。每碗菜都由長輩先動筷子,晚輩們跟著動,長輩們沒動筷子的菜,晚輩們不能先動。飯后是不可再喝酒的,否則是犯上。這些都濃烈地體現(xiàn)著敬老愛老的道德規(guī)范與習俗,足顯我們中華民族不失為禮儀之邦。
凡此講究,都是前輩對下代子孫的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才使中華民族美好的道德風尚得以傳承延續(xù)。
我真不覺得這種傳統(tǒng)的年夜飯有什么不好,有什么過時之嫌。傳統(tǒng)的不一定是要遺棄的,時尚的也不一定是要發(fā)揚的,關(guān)鍵看其內(nèi)涵,正確的道德規(guī)范條律,其生命力一定是永恒的。
由此,我想到了一些問題。社會進步了,經(jīng)濟發(fā)展了,生活好了,更不必去淡化家庭,漠視親情,忽視禮儀。年夜飯決不僅僅是填飽肚子,更重要的是用年夜飯凝聚家庭,凝結(jié)親情,傳承禮儀,否則千里奔波回家過年便毫無意義。孩子們可曾知道年夜飯失去融融趣味與天倫之樂,會在不經(jīng)意中傷了長輩的心。
所以,我主張年夜飯還是在家中為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哪一天都可以在外面吃,唯獨年夜飯盡量做到在家中吃,這才有年味,哪怕再辛苦也是值得的。更重要的是,年夜飯仍然要傳承敬老、親情的禮儀美德,因為它是一種巨大的凝聚力,每個家庭凝聚了,一個國家才能凝聚,一個凝聚的國家才是一個無比強大的國家。
我真不希望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日益發(fā)達的社會漸漸消失。回來吧,遠去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