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鹿
選擇在最冷的季節(jié),去了一次北方,自己安排的行程,最后一站,是去呼蘭河——看看蕭紅的故居。
外出旅游,名人故居是我比較喜歡去的一個場所,于寂靜里開啟一段心靈之旅,是一種朝圣,也是一種致敬。當然,并非所有名人我都感興趣,我選擇的只是個人偏愛的,也許寫過一本令我心動的書,也許畫過幾幅我喜歡的畫,或者僅僅是我對他們有所熱愛有所敬仰……
去呼蘭河,是因為我欣賞蕭紅的才氣,活潑靈動的思緒、驚人不忘的記憶力、細膩溫情的娓娓道來;一本《呼蘭河傳》看得我自嘆弗如。雖然書中描寫的是蕭紅的北方童年,但半個多世紀后的我卻找到不少共鳴,喚起了對自己南方童年的回憶。可以說,正是這本書,使我對呼蘭河心生向往了很多很多年。
蕭紅故居邊緊鄰著一座蕭紅紀含館,我哪里能夠想到,我去的那天,1月22日,正是蕭紅告別人世的忌日,紀念館里正舉辦一場《紀念蕭紅浙世75周年詩文朗誦會》。
一位遠道而來的讀者,衣著樸素,背一只舊包,一開口就哽咽了。他說是蕭紅讓呼蘭河這塊黑土地為世人所知,就為這一點,東北人民得永遠感謝蕭紅,記住蕭紅。他風塵仆仆的樣子,情真意切的訴說,展館里緩緩流淌的音樂,那樣的氛圍,我情不自禁又熱淚盈眶,我千里迢迢趕來呼蘭河又何嘗不是因為蕭紅?
假如沒有讀過《呼蘭河傳》,可能只消一會兒就能將故居逛完;可是跟著書去逛,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中就有了會心的一笑:原來儲藏寶貝的東間后道閘就在這里呀;祖父的后花園可真大,好讓人羨慕,等春天來臨,花開了,鳥飛了,蟲子叫了,那該是怎樣一個熱鬧;這就是小蕭紅老愛用手戳破的透著花窗欞的祖母的紙窗嗎?頂上能長出蘑菇的草房比想象中要好很多;王大娘的住房也不小,有些驚訝,想象著她在后園摘完菜,臨走前摘一朵馬蛇菜花戴在頭上……
雪后初霽的呼蘭,藍天白雪將蕭紅故居襯托得分外蕭瑟,同行的朋友逛了會就冷得逃出院子鉆進汽車,我卻逛得意猶未盡。在蕭紅展覽館里看到她的親筆信,驚訝于字體的娟秀;又看到了她畫的畫,才知道她的美術(shù)功底也不錯,以前對蕭紅的了解只局限于她的文字,逛過故居之后,平面的蕭紅變得立體起來。
(據(jù)《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