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我國秉持以和為貴的理念,與中東歐國家共建一帶一路,通過不斷擴張與中東歐國家的經貿往來渠道,增加貿易范圍和種類,共同鋪建合作雙贏之路和友誼和平之路。
由于中東歐國家處于歐洲的中部和東部,總面積寬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占據了1/4,其經濟貿易類似于我國的發(fā)展階段,居民收入也與我國相近,這是我國與中東歐國家進行經濟貿易與投資合作的必要前提,也為我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友好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西歐市場與中東歐市場在長期發(fā)展中經濟不斷融合,產品、技術和安全的要求也達到高度一體化,構成了統(tǒng)一的歐洲市場。中東歐國家有眾多的運輸站,交通便利,運輸成本較低,是我國資金和產品進入西歐市場、順利對接歐盟、完成產品歐洲化的重要中轉站。因此,加強我國與中東歐之間的貿易聯系,對我國企業(yè)適應歐洲化標準,進入歐洲市場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中東歐國家有豐富的動植物、充足的農產品,在礦物燃料方面也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但這些國家的電力、互聯網、鐵路、機械制造等基建方面的技術還不夠成熟。而我國雖是農業(yè)大國,由于受內部環(huán)境的約束,農產品競爭逐漸處于劣勢,但在電力、互聯網、鐵路、機械制造等方面擁有先進的技術和成熟的經驗。我國與中東歐明顯的優(yōu)劣勢,使我國與中東歐產業(yè)相互補,雙方的經貿合作潛力和價值巨大。目前我國與中東歐的經貿合作主要集中在運輸和機械制造領域,貿易渠道比較狹窄,不利于彼此間的經貿互補。我國每年需進口大量的農產品,有的進口國家在國際上與我國處于對立面,摩擦嚴重,我國經常會受到惡意的貿易限制。如果一帶一路能順利實施,我國的經濟貿易將成功地打入亞歐市場,成為近距離的合作伙伴。開拓貿易區(qū)域和貿易對象可以使我國和中東歐關系更加緊密,也可以使我國和歐盟許多國家聯系更加密切,有助于優(yōu)化我國的貿易結構,實現優(yōu)勢互補,減少有些國家對我國惡意的貿易限制。
我國經濟雖進入新常態(tài),但工業(yè)制造業(yè)等領域的過剩產能使我國內部經濟消化能力下降,制約了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速度。由于世界經濟疲軟,我國主要出口國對我國產品需求量明顯下降,短時間內增長乏力,因此如何解決我國過剩的產能成為當務之急。與此同時,因為很多中東歐國家的工業(yè)發(fā)展水平比較落后,經濟規(guī)模也不大,對電力、互聯網、鐵路、機械制造等基礎設施有很大的需求量。未來加強與中東歐國家經濟貿易合作,實現雙方對接,一方面可以解決中東歐國家的內部需求,促使中東歐國家經濟轉型,產業(yè)升級,推動其發(fā)展;另一方面,我國通過與中東歐國家雙邊合作,可以快速消化國內過剩產能,達到有效配置,實現產業(yè)轉型升級。
我國在貿易出口方面明顯優(yōu)于中東歐國家,但每年對中東歐的貿易出口量占我國總出口量比重并不多,而且種類也比較少,多數為運輸設備、機械制造、勞動密集型的雜質品等,主要也是與經濟規(guī)模大的中東歐國家進行產業(yè)貿易交往。而我國與中東歐其它國家很少有貿易往來,這種不協(xié)調的經貿合作關系,使有些中東歐國家對我國產生不滿,影響我國未來對中東歐的經濟深入。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開展,增加了貿易渠道和平臺,正好緩解了我國與中東歐國家貿易交往的負面效應,平衡了我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順差。
中東歐國家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已加入歐盟,進入了歐元統(tǒng)一區(qū),有的甚至還處于經濟發(fā)展低水平階段,這造成了中東歐各個國家發(fā)展訴求的不一致。例如,歷來與我國友好合作的國家,貿易往來所覆蓋的領域也比較多,擺脫了近幾年與歐盟關系惡化的困境。與之相比,對歐盟比較依賴的一些國家,為了減輕歐債危機的負面影響將貿易政策轉向我國。但是這種經貿合作關系是否能夠長久,還需要深一步的研究。另外,中東歐國家在宗教信仰、社會習俗、語言文化等方面也有著很大差異。我國一帶一路項目很難滿足中東歐每個國家的戰(zhàn)略訴求,這也是我國與中東歐國家貿易往來的阻力,因此我國還需要切實地做一些調整。
我國與中東歐的貿易頻繁、合作深化,使部分發(fā)達國家感到危機,并不斷對我國與中東歐的經貿合作實施阻擾。例如,美國推出的“新絲綢之路”計劃,意在削弱我國在中亞和西亞的影響力,穩(wěn)固其在這些區(qū)域的戰(zhàn)略地位。其次,我國對外貿易逐漸擴大,使部分歐盟國家甚是擔憂。俄羅斯擔心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經濟往來會搶占它的市場,擠壓它的貿易發(fā)展空間,頻繁在物流運輸上對我國施壓。歐盟機構擔心部分中東歐成員會脫離歐盟,造成歐盟內部分裂,因此堅決反對我國與中東歐的經貿合作。美國、歐洲等排斥我國與中東歐國家經濟往來,并不斷對我國施壓,嚴重影響了我國與中東歐深化合作的進一步發(fā)展。
隨著大數據的發(fā)展,我國應當利用云計算技術,建立與中東歐國家經濟往來的溝通平臺,創(chuàng)建更多的經濟往來和經貿溝通渠道,提高各個國家之間信息交流的頻率,并根據各個國家需求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經濟往來機制,充分發(fā)揮彼此在經貿合作中的優(yōu)勢,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貿易合作網絡。同時,我國可以選擇有深厚貿易關系且經濟實力雄厚的中東歐伙伴,根據其發(fā)展需求進行貿易合作,使其成為我國深入中東歐地區(qū)的沖鋒軍。此外,我國還應把握“16+1”的合作時機,積極舉辦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論壇,并通過領導人會晤機制搭建與中東歐各國多元化經貿溝通平臺。
就2014年來說,我國的貿易出口金額超出中東歐國家產品貿易金額272.56億美元,這種不平衡阻礙了雙方進一步合作發(fā)展。我國應提供更多的貿易渠道,便于中東歐國家的農產品、動植物等優(yōu)勢產品進入我國,增加彼此貿易的種類和范圍,平衡貿易逆差。此外,我國在基建、機械、電力等方面生產能力巨大,技術先進成熟,可以補充中東歐國家在這些方面的不足。不管從雙方哪個國家的角度和利益出發(fā),基礎設施和產品的互聯互通,都是雙方建立經貿合作的重要前提,也是一帶一路項目建設的基礎。借助一帶一路計劃,增加我國對中東歐國家制造業(yè)的直接投資,彌補中東歐在這方面的空白,可以實現雙方基礎設備的對接,削弱彼此間的投資壁壘,達到長遠合作發(fā)展的目的,實現雙贏的目標。
中東歐地區(qū)是我國進入歐洲市場的重要過渡之地。針對中東歐各國在宗教信仰、社會習俗、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我國不能采用統(tǒng)一的戰(zhàn)略計劃,應根據各國的具體國情和不同的利益訴求制定相對應的貿易往來策略。但這并不代表對每個國家都采取完全不一致的策略,應采取不同側重點的戰(zhàn)略,使側重點成為對外策略的重點。中東歐地區(qū)是我國長期合作的伙伴,我國可以嘗試開拓新的貿易領域,提高經濟增加額。與此同時,我國還應兼顧短期合作國家的利益訴求,避免側重點不同造成經貿失衡。
兩國之間開展有效的人文交流可以使彼此相互了解、相互信任,避免片面的認知影響雙方經濟的深入往來。部分發(fā)達國家擔心我國通過一帶一路計劃組建政治聯盟、擠占歐洲市場,不斷阻礙我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這是由于他國對我國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不夠了解。我國應通過增加與中東歐的媒體合作、學術往來等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使其明白我國一帶一路的理念和意義,是通過提升我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經濟往來,幫助中東歐國家改善內部結構,提高自身的經濟水平,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往來,構建亞歐市場。我國還應主動舉辦各種文化活動,使各國了解一帶一路的內涵和價值,減少對我國的誤解,以便更好地實施雙邊經貿合作政策。
國際金融危機推進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往來,成為彼此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在基礎設施和裝備制造等方面的雄厚實力正好滿足了中東歐國家在通信、鐵路等方面的發(fā)展所需,這種顯著的經濟性互補優(yōu)勢,使得雙方合作進展順利,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