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教堂的修建時間為什么超過了兩個世紀?它為何險些遭到徹底毀壞?是誰拯救了它?這座多次欲火重生的偉大建筑對全人類究竟有著怎樣的意義?
1160年的某一天,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蘇利親自奔赴羅馬,前去面見當時的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三世,他此行的目的,是為了向教皇提出一個請求:修建一座新的、更大的教堂。這座后來由教皇親自奠基的大教堂,就是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它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
然而,就在今年的4月15日,一把大火席卷了這里,教堂遭受了難以想象的巨大破壞,這是全人類文化一次不可估量的損失。新聞一出,很多人都在惋惜,但有的人卻不能理解一個法國建筑的火災為什么會牽動全世界人的心。是啊,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舉世無雙的教堂修建了182年
讓我們回到1160年,當時的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蘇利萌生了一個想法,要在巴黎建立一座新的大教堂。因為隨著法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巴黎人口越來越多,原來的教堂太小了,容納不下這么多的信徒。為此,蘇利主教遠赴羅馬,爭取到了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支持。他告訴教皇,他打算用圣母瑪利亞的名字來為這座教堂命名,即圣母院。之后,蘇利主教回到巴黎,他號召信徒積極捐款。就這么攢了3年的錢,蘇利主教算了算,工程的啟動資金差不多夠了,于是,他專門邀請教皇出席了教堂的奠基儀式。接下來,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工程就這么轟轟烈烈地開工了。
作為巴黎圣母院修建工程的推動者,蘇利主教沒等看到教堂竣工的那一天就因病去世了。當然,他即便達到人類長壽的極限也看不到那一天,因為這所教堂竟然斷斷續(xù)續(xù)地修了182年,直到1345年才正式竣工!
可能有人會問:不就是蓋個教堂嗎,至于修這么長的時間?這座教堂之所以蓋了這么久,歸根結底一句話:全是錢鬧的。蘇利主教湊的那點錢只夠啟動費,工程開始后不久就花光了。沒錢了怎么辦?只能停工。對此,巴黎人倒是想得開,大教堂是獻給上帝的,一定不能馬虎,而是要做到盡善盡美。至于施工經(jīng)費,慢慢再湊,等有錢了就開工,沒錢就停工——這才導致教堂工程用了快兩個世紀才完成。
當然,修得慢也有修得慢的好處。因為建筑技術是在不斷進步的,在漫長的修建過程中,一代代法國的石匠、木匠、鐵匠、雕刻師、玻璃工人前赴后繼,一步步搭建起了教堂的中殿、高墻、尖塔、禮拜堂和那些精美的玻璃窗。這些匠人們懷著對宗教的無比虔誠,為這座教堂奉獻了自己的全部才智,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座舉世無雙的精美建筑。
數(shù)次受創(chuàng),一度成為藏酒的倉庫
巴黎圣母院竣工之后,凡是法國最重要的典禮和儀式都會選擇在這里舉行。那些盛大的宗教儀式就不說了,像國王結婚、新國王登基、重要的授勛或是頒獎典禮,無一例外,都在巴黎圣母院舉行,因為這里高大、莊嚴,同時又有著無比精美的繪畫和雕塑作為裝飾。在這里舉行各種儀式,不僅能夠容納足夠多的來賓,更重要的是,人們都覺得,在這里舉辦活動最有面兒。這樣做的結果,也讓巴黎圣母院在無形間成為法國歷史的見證者。
然而到了1789年,巴黎圣母院迎來了它幾百年生涯里的第一次大劫難,法國大革命爆發(fā)了!革命,自然要粉碎和打破舊世界。對于當時的法國而言,舊世界的代表,那不就是國王和宗教勢力嗎?于是,法國國王被送上了斷頭臺,而代表宗教勢力的教堂也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大肆破壞。作為法國最著名的教堂,巴黎圣母院遭受到的破壞自然也是最嚴重的。
后來有人做過統(tǒng)計,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暴徒多次洗劫這里,他們偷走了教堂里的神像,熔化了教堂的大鐘,砸碎了精美的玻璃花窗。人們把破壞后的巴黎圣母院改名為“理性圣殿”,后來又干脆拿這里當了藏酒的倉庫。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了IO年后的1799年,直到拿破侖上臺執(zhí)政,巴黎圣母院才恢復了它原本的教堂身份。
客觀地說,拿破侖是個有眼光的人,他看出了巴黎圣母院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才努力把它保護了下來。當他后來登基成為法國皇帝的時候,他也選擇在這里舉行加冕典禮。在今天的巴黎盧浮宮里有一幅名為《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的油畫,就精致地描繪了當時的場景??上Ш镁安婚L,拿破侖的皇帝夢只做了1O年就被迫下臺了。隨著拿破侖的倒臺,巴黎圣母院的好日子也到頭了,雖然教堂的身份沒有被剝奪,可是嚴重的疏于管理加上年久失修,使它的主體建筑日漸破敗,許多破損的壁畫和雕塑也得不到修補。在歲月的變遷中,曾經(jīng)宏偉的巴黎圣母院漸漸被人遺忘。照這個態(tài)勢發(fā)展下去,它似乎要難逃被人拆除的命運了。
大規(guī)模翻修使圣母院重現(xiàn)光彩
就在這個時候,一位大作家挺身而出,憑借一己之力挽救了瀕臨毀壞的巴黎圣母院。在此之后,巴黎圣母院也迎來了歷史上最為重大的一次翻修。
拯救了巴黎圣母院的大作家,正是法國最偉大的文豪維克多·雨果,而他拯救巴黎圣母院的方法,就是撰寫了一部和這座教堂同名的小說《巴黎圣母院》。這部小說的影響力極大,后來又被改編成了各種影視劇和舞臺劇,而中國觀眾最熟悉的,應該是拍攝于1956年、由上海電影譯制廠譯制的版本了。關于小說和電影的情節(jié),就不在這里贅述了。在小說的序言里,雨果著重強調(diào)了他寫作這本小說以及倡議保護巴黎圣母院的原因。原來,在法國大革命爆發(fā)之后,雨果親眼目睹了大量文物慘遭破壞,無數(shù)凝聚著法國人民智慧結晶的建筑被夷為平地。雨果覺得,這樣的行為不僅是巴黎的恥辱,甚至是每一個法國人的恥辱。為此他呼吁:保護文物,保護這些古建筑,因為這些東西是法國人的文化根基。毀掉它們,就是在挖法蘭西民族的根。
雨果的小說使巴黎圣母院重新引起了世人的關注,人們紛紛呼吁,對巴黎圣母院進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整修,使它重新恢復昔日的光彩。面對群眾的呼聲,法國政府進行了一次公開招標,經(jīng)過重重選拔,一個名叫歐仁·維奧萊·勒·杜克的青年建筑師成功入圍,成為巴黎圣母院修復工程的總設計師,由他指揮對巴黎圣母院進行一次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整修工程。然而,此時的巴黎圣母院早已殘破不堪,連主體建筑都面臨倒塌的風險。面對這個爛攤子,杜克該如何完成整修呢?
杜克決定,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還原巴黎圣母院的本來面貌。對于那些不能還原的部分,就按照自己的建筑理念,進行一次再創(chuàng)作。比如,教堂外圍的淺浮雕,他盡量保留下來,破損的部分,則盡可能找到原材料進行恢復;回廊和立柱等部分,也盡量按照原樣的樣子修復。對于破損的玻璃花窗,實在沒辦法還原,杜克就只能按照自己心中的風格,重新進行了制作。除此之外,杜克還重建了圣母院標志性的尖塔,又在尖塔外圍設置了一系列精美的銅像。
就這樣,杜克站在歷代法國建筑大師的肩膀上,不僅讓巴黎圣母院重現(xiàn)生機,還在藝術風格上又跨上了一個新臺階。今天人們看到的巴黎圣母院,很大程度上都是杜克重建的結果。在今年4月15日的大火中,那座由杜克一手重建的尖塔轟然倒塌,看到這里,相信大家多少也能理解為什么那么多人看到這一幕后會心碎了吧。
浴火重生,仍存希望
杜克的整修工程歷時30多年,直到1865年才算正式完工。整修后的巴黎圣母院也并不是一帆風順地走到了今天,其間,它又經(jīng)歷了數(shù)次劫難。
就在6年后的1871年,巴黎爆發(fā)了巴黎公社起義,有人在巴黎市內(nèi)放起了一把大火,火勢直奔巴黎圣母院而去。就在杜克的努力就要變成一堆廢墟的時候,英勇的巴黎市民站了出來,奮力撲滅了這場大火,巴黎圣母院僥幸得救。
時間一晃來到了1944年的8月,此時正是二戰(zhàn)后期,面對節(jié)節(jié)推進的盟國軍隊,納粹德國難以招架,即將走向滅亡。就在這個時候,希特勒給納粹德國駐巴黎司令肖爾鐵茨將軍下了一道命令,要求他在巴黎的所有歷史建筑上安裝炸藥,包括盧浮宮、巴黎圣母院、埃菲爾鐵塔等,如果盟軍逼近巴黎,就讓這座城市變成一片廢墟和火海。
想想看,如果這個命令真的被執(zhí)行了,不要說巴黎圣母院,連巴黎這座城市也要不復存在了。面對這樣一道命令,曾經(jīng)無比忠誠的肖爾鐵茨猶豫了,他事后回憶,當時自己也是經(jīng)歷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最終他決定:拒絕執(zhí)行希特勒的命令,因為巴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沒有人能承擔得了毀掉它的責任。
就這樣,巴黎圣母院又一次逃過一劫。戰(zhàn)后,肖爾鐵茨將軍成為戰(zhàn)俘,在判刑的時候,人們考慮到他為保護巴黎做出的努力,為他減短了刑期,只是讓他象征性地坐了兩年牢,就重新獲得了自由。巴黎圣母院自從建成以來,800年的時間里,曾經(jīng)遭到幾次嚴重的損毀,至少有兩次面臨成為廢墟的命運。所幸的是,它頑強地挺了過來,一旦時機適當,就能重新煥發(fā)生機。
說了這么多,可能有人還會問:即便巴黎圣母院見證了法國歷史,就至于讓全世界牽腸掛肚嗎?實際上,巴黎圣母院之所以聞名于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是歐洲建筑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都笨重粗俗、陰暗壓抑。而巴黎圣母院沖破了舊樣式的束縛,用一種全新輕巧的結構,讓教堂建筑變得高挑、透亮、優(yōu)雅,使那些走進這里的人們心中充滿了希望的光芒。更不用提它的那些精美的雕塑、壁畫和那幾大幅華麗的玻璃花窗了。這種美,只有親眼見過的人才能有所體會。
雖然今年4月15日那場火災暫時吞沒了它的美麗,但是相信,這樣一座已經(jīng)屹立了800年的哥特式建筑,一定能夠浴火重生,就如同它所經(jīng)歷過的那樣。實際上,它也必須要浴火重生,因為和這個世界上所有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一樣,它是我們的祖先在人類文明演進的過程中劃下的一道道刻痕,它既向我們展示著人類文明輝煌的過往,也向我們指引著文明未來發(fā)展的方向。它的存在,更代表著我們世世代代都不能失去的寶藏,那就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