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黨捐,康彥智,柴茂林
1.陜西省第二人民醫(yī)院影像科(西安 710005);2.陜西省第二人民醫(yī)院放射科(西安 710005)
隨著生活方式和居民飲食結構的改變,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且發(fā)展呈年輕化趨勢,對居民的生命健康產生較大的影響[1]。CHD多發(fā)于男性,但由于近年來女性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加大以及吸煙人數(shù)的增加,CHD在女性人群中的發(fā)病危險性也逐漸加強[2]。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術(CAG)屬于對CHD患者的一種有創(chuàng)性介入檢查,價格較高,為診斷CHD的金標準,且適應證較少,不適合作為常規(guī)檢查[3]。64排128層螺旋CT(64SCTA)無創(chuàng)、安全性較高,費用相對較低,操作簡單,具有較好的時間和空間分辨率,且技術日趨成熟,在CHD患者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4]。因此,本研究以CAG為診斷金標準,對64SCTA在CHD患者中的應用及診斷價值進行了相關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就診的CHD患者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37~79歲,平均年齡(55.49±4.87)歲,既往有糖尿病史者9例,高血壓病史者7例,高脂血癥6例。所有患者均經64SCTA診斷后,1周內進行CAG檢查。納入標準:均有不同程度的冠狀動脈狹窄或冠狀動脈斑塊;64SCTA和CAG影像學資料完整者;臨床資料完整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心率>75次/min者;碘過敏史者;心律失常者;妊娠期婦女;合并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合并惡性腫瘤或感染等疾病者;冠狀動脈支架術史者;64SCTA和CAG檢查間隔時間>2周者。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務科同意后進行。
2 檢查方法 對60例患者進行64SCTA和CAG檢查,并選擇兩名經驗豐富的影像科醫(yī)師,使用雙盲法對冠狀動脈部位包括左冠狀動脈主干(LM),左回旋支(LCX),左前降支(LAD)和右冠狀動脈(RCA)進行冠狀動脈成像判斷,若出現(xiàn)圖像判斷結果不一致的情況,則重新進行判斷,直至一致。①64SCTA檢查:掃描前,使受檢者在4 h內禁止飲食,同時進行呼吸訓練,保持吸氣幅度一致。60例CHD患者行仰臥位,使用東芝TOSHIBA aquilion-64排128層CT機進行掃描。掃描范圍從患者的胸廓入口開始,到膈面下5 cm處為止,掃描參數(shù)為:螺距0.18~0.24,轉速為0.35s/周,層厚和層距分別為0.9 mm和0.45 mm。使用高壓注射器進行碘造影劑注射,注射劑量為60~70 ml,注射速率為每秒5 ml,使用相同注射速率注入生理鹽水30 ml,隨后使患者進行深吸氣,屏住呼吸后行增強掃描。掃描成像后,將圖像上傳至工作站,使用自帶軟件進行三維重建。②CAG檢查:使用德國Artis Zee Ceiling西門子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對60例CHD患者進行檢查,使患者行仰臥位,對進行穿刺的部位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鋪巾,并局麻后,經橈動脈或股動脈穿刺并置入導管后,注射造影劑對左、右冠狀動脈進行造影,隨后進行CAG檢查。
3 觀察指標 ①斑塊性質:測定不同冠狀動脈段斑塊的CT值,并根據(jù)CT值的不同將斑塊進行分類,包括4種,即軟斑塊,CT值<50 Hu;鈣化斑塊,CT值>130 Hu;纖維斑塊,50 Hu 4 診斷結果分析 定義中度以上的狹窄為陽性,正常和輕度狹窄為陰性。分析LM、LCX、LAD和RCA部位CAG和64SCTA診斷敏感度、特異度,并以CAG的診斷結果為金標準,計算64SCTA診斷方法的診斷敏感度和特異度。 5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分析和處理,不同冠狀動脈部位斑塊性質分析采用χ2檢驗,兩種診斷方法對不同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分析采用秩和檢驗,64SCTA和CAG對不同冠狀動脈診斷結果分析使用Fisher檢驗,試驗結果以[例(%)]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 不同冠狀動脈段的斑塊性質 見表1。60例CHD患者冠狀動脈分支中共發(fā)現(xiàn)142個斑塊,不同冠狀動脈分支中斑塊數(shù)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300,P=0.000),其中LAD中斑塊數(shù)量最多(38.73%),LM中斑塊數(shù)量最少(7.04%)。冠狀動脈中不同斑塊性質分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4.338,P=0.000),其中纖維斑塊占比最大(44.37%),軟斑塊占比最小(10.56%)。 2 64SCTA和CAG對不同冠狀動脈段狹窄程度的比較 見表2。64SCTA和CAG對冠狀動脈不同狹窄程度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0.239,P=0.811),64SCTA和CAG 對LM、LCX、LAD和RCA不同狹窄程度診斷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LM=-0.550,PLM=0.582,ZLCX=-0.562,PLCX=0.574,ZLAD=-0.105,PLAD=0.916,ZRCA=-0.177,PRCA=0.859)。 表1 不同冠狀動脈部位斑塊性質 [例(%)] 3 64SCTA和CAG對不同冠狀動脈段診斷結果比較 見表3。以CAG為金標準,兩種診斷方法對不同冠狀動脈段的診斷敏感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622)。兩種診斷方法對不同冠狀動脈段的診斷特異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904)。 4 64SCTA和CAG的診斷結果比較 見表4。以CAG為金標準,64SCTA的診斷陽性率為94.59%,特異度96.06%。 表2 64SCTA和CAG對不同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比較 [例(%)] 表3 不同冠狀動脈64SCTA診斷結果比較 表4 64SCTA和CAG的診斷結果比較 調查顯示,每年我國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病例數(shù)約為350萬,在各疾病死亡率中位居第一,CHD發(fā)作常為急性發(fā)作而引發(fā)嚴重預后不良[5]。研究發(fā)現(xiàn),肥胖、壓力、飲食不均衡、吸煙、血糖血脂異常、鍛煉較少等均為CHD發(fā)生的重要危險因素,當患者合并有多個危險因素時,發(fā)病概率明顯增高[6]。有研究認為,CHD患者血清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顯著高于健康人群,其中CHD患者與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具有較強的相關性,表明在CHD患者機體中氧化應激反應同樣為導致CHD發(fā)生的較為關鍵的危險因素[7]。目前,CAG為診斷CHD的金標準,但是其為有創(chuàng)性檢查,價格偏高,且可能會導致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痛苦,且有研究顯示,60%以上的患者僅需要臨床診斷[8]。64SCTA具有多種優(yōu)良特性,包括快速掃描,重復性好,對患者損傷較少,且能夠對CHD患者冠狀動脈狹窄和動脈硬化粥樣斑塊作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因此在CHD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9]。 64SCTA能夠通過測量斑塊的密度對患者冠狀動脈的斑塊成分、形態(tài)和功能作出較為準確的判斷,與血管內超聲診斷結果具有良好的相關性,其中64SCTA對于易損斑塊的診斷,能夠對患者發(fā)生急性冠脈綜合征的危險程度作出評估,從而協(xié)助患者進行盡早的治療和預防[10]。同時有研究認為64SCTA能夠通過斑塊數(shù)量及狹窄程度對患者猝死發(fā)生率作出預測,而CAG檢測無法對斑塊性質加以判斷,因此在很多方面限制了其使用[11]。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CHD患者不同冠狀動脈段斑塊數(shù)量和斑塊性質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LAD中斑塊數(shù)量最多(38.73%),LM中斑塊數(shù)量最少(7.04%),纖維斑塊占比最大(44.37%),軟斑塊占比最小(10.56%),64SCTA對不同冠狀動脈段斑塊檢測數(shù)量的不同,可能與LAD的血管直徑和位置等均具有一定的關系[12]。 丁輝[13]對64SCTA在CHD的診斷價值進行了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64SCTA與CAG的診斷一致性較高,且不同冠狀動脈段的診斷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確率不同。本研究發(fā)現(xiàn),64SCTA的診斷敏感度和特異度較高,分別達到94.59%和96.06%,且不同冠狀動脈段的診斷敏感度和特異度不同,但未達到統(tǒng)計學水平,其中RCA的管腔狹窄診斷敏感度最高,LM的管腔狹窄診斷特異度最高,關于不同冠狀動脈段64SCTA的診斷價值還需要擴大樣本后進行進一步研究。 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CTA)檢查存在一定的假陰性,這可能與多種因素相關,包括造影劑、偽影、鈣化嚴重和心律等具有一定的關系[14]。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進行CTA檢查時,可能會由于不同冠狀動脈血管段的形態(tài)、鈣化程度及血流等的不同而導致假陽性率之間的差異[15]。本研究中不同冠狀動脈血管段的假陽性率具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尚未達到統(tǒng)計學水平,可能與樣本量以及患者CHD嚴重程度差異等具有一定的關系[16]。此外,在CTA檢查中,為了獲得較高的準確率和圖像質量,應根據(jù)不同冠狀動脈血管段選擇最佳重建時間,同時注意穩(wěn)定患者心率,以獲取較佳的圖像質量[17]。 綜上所述,64SCTA診斷CHD狹窄程度具有較高的診斷敏感度和特異度,且能夠用于評價斑塊的分布和性質,可應用于患者的CHD篩查和診斷中,為一種診斷CHD可靠且無創(chuàng)的檢測方法。結 果
討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