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顯春
(德陽市中心血站 四川 德陽 618000)
血站是血液標本來源的主要場所,為了預防傳染病的傳播,提高輸血安全性,還需加強當前潛在風險因素分析,并給予相應的解決方案,從而及時發(fā)現異常血液標本,控制傳染病的延伸[1]。而本文旨在探索血液檢測不合格標本的原因分析及其解決要點,如下文所述。
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集,100份血液標本作為對照組。進行不合格原因分析。本次血液標本包括免疫、生化、血常規(guī)、以及傳染學指標的核酸檢測。另選100例作為觀察組,根據分析出的不合格因素采取解決對策。觀察組獻血員男性5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齡為(38.95±3.29)歲。對照組獻血員男性57例,女性43例,平均年齡為(38.28±3.16)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導致重度脂血的主要原因為未按照要求禁食高脂食物、準備不充分、醫(yī)務人員宣講不夠;(2)導致標本溶血的主要原因為運送途中劇烈振蕩、在溫度過度或過高環(huán)境下放置且未及時送檢、真空采血管負壓過大造成紅細胞破裂、混勻時用力過猛至紅細胞破壞、進針定位不準確致反復探查血管、皮膚消毒劑未干混入至標本中、捆扎時間過長、壓脈帶扎得太緊;(3)導致抗凝標本凝固的主要原因為顛倒混勻時間或次數不夠、未立即顛倒搖勻、抽血不順利,導致血液末與抗凝劑充分混勻;(4)導致容器錯誤的主要原因為護理人員缺乏責任心、對護理人員培訓不到位、條碼標示不醒目等;(5)導致標本量不足的主要原因為穿刺血管選擇不當導致血流不通暢、未按照標準進行血液標本采集、采血管順序不對等[2]。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解決對策,加強醫(yī)務人員專業(yè)知識宣教,監(jiān)督檢測各個環(huán)節(jié)。
觀察組采用針對性解決對策,主要內容:
(1)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加強質量控制:血液標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為醫(yī)務人員,對此還需建立管理制度核心,包括標本管理獎懲制度、不合格標本統(tǒng)計分析反饋制度、不合格標本登記制度、建立健全標本采集培訓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從而降低標本不合格率,堅持持續(xù)改進,加強標本各環(huán)節(jié)質量管理。
(2)加強檢驗知識培訓:不同檢測項目對血液標本要求不同,且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和完善,檢驗項目不斷增加,對此還需加強護理人員專業(yè)知識培訓,強化在職繼續(xù)教育,將臨床常用檢驗質量標本以及護理技術操作要求、影響質量主要因素寫成檢驗手冊,并發(fā)放于每位護理人員,方便其查閱和止血,定期要求檢驗科人員進行專業(yè)知識培訓,主要講解質量控制常識和標本采集的注意事項[3]。
(3)強化護理技能培訓,加強職業(yè)道德教育:需教育廣大護理人員認識到標本質量的重要意義,糾正不良操作習慣,自覺執(zhí)行操作規(guī)程,增強工作責任心,杜絕遺漏項目、錯用試管等差錯,認真落實查對制度。
對比兩組血液標本不合格、采血量不準確、標本溶血、標本容器選擇不當。
數據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各項標本不合格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
表 對比兩組血液標本錯誤情況[n(%)]
血液化驗結果是反映機體健康程度的重要輔助手段,同時也是中心血站主要檢測步驟,為了保證檢測結果,提高輸血安全性,還需在分析影響因素后,進行相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從而規(guī)范管理模式,保證血液制品安全性。與傳統(tǒng)對策相比,針對性對策能夠提高醫(yī)務人員對檢驗知識的了解度,提高血液檢驗質量,在根本上減少血液標本不合格率,優(yōu)化各項血液采集工作,降低檢驗標本不合格率。
若血液標本存在不合格,可影響血液制品的安全,為了減少誤差,還需加強血液采集質量管理。分析本次結果,觀察組血液標本不合格、采血量不準確、標本溶血、標本容器選擇不當低于對照組,由此說明,針對性解決對策能夠保證臨床檢驗工作質量,提供高質量的血液標本,減少不合格血液標本出現,預防不良事件發(fā)生,保證血液制品的安全,提高用血者的安全性,同時還可增強醫(yī)務人員責任心,在根本上降低標本不合格率。
綜上,針對性解決對策能夠減少血液標本不合格率,用于血液標本檢測中,可獲取有效、可靠的檢驗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