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丁果
(廣東省中醫(yī)院二沙島分院 廣東 廣州 510105)
我國的高血壓疾病患者數(shù)量在全球居于前列,由于高血壓疾病的治療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在高血壓疾病的治療中護理的作用十分重要,同時,由于高血壓患者的治療周期較長,因此培養(yǎng)患者自我健康護理的能力也十分重要[1]。因此,護理人員在日常的護理過程中必須考慮如何優(yōu)化健康教育方式,以提高高血壓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水平。
對20185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6例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入院時間的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n=33)與觀察組(n=33)。其中,觀察組: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齡(62.25±2.50)歲,平均病程(4.33±0.45)年;對照組: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齡(62.70±2.55)歲,平均病程(4.35±0.48)年;兩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根據(jù)科室的相關(guān)管理制度與醫(yī)生的囑咐,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基本注意事項講解,告知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飲食中的禁忌事項;告知患者基本的自我護理知識等。
觀察組實施程序化健康教育:第一,組建程序化健康教育護理小組。以自愿的方式組成專業(yè)的程序化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小組,小組成員由我院資深護士組成并由護士長或從業(yè)3年以上的高水平護士擔任組長;程序化健康教育護理小組主要負責制定與實施具體的健康教育干預計劃并對干預的結(jié)果進行記錄、分析。同時,為提高程序化健康教育護理小組的工作開展能力,還應(yīng)當對該小組進行定期的專業(yè)培訓。第二,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集中健康知識宣講。程序化健康教育護理小組組織高血壓患者集中參加醫(yī)院具備的健康知識講座,或者是集中觀看高血壓健康知識視頻,并安排專職護理人員回答患者的疑問。第三,一對一心理健康教育。無論是治療前、治療過程中還是治療后,疾病的存在對于患者的心理狀況必然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并由此對其心理狀態(tài)與治療的配合性產(chǎn)生不利影響。因此,護理人員需從對患者進行一對一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讓患者科學了解高血壓疾病的相關(guān)誘因、治療與護理干預知識,由此改善高血壓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第四,發(fā)放書面教材或宣傳資料。為進一步提高高血壓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能力,將一些健康知識印制為紙質(zhì)材料發(fā)放給患者[2]。由此,方便患者隨時取閱與自我學習。
根據(jù)患者對高血壓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來進行評價。采用我院自制調(diào)查問卷來評價患者健康知識的掌握得分;其中,問卷共50個小題,每題2分,分為高血壓發(fā)病機制、高血壓治療配合常識、高血壓患者生活禁忌、高血壓患者日常鍛煉知識、高血壓患者飲食健康知識等五個方面。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掌握情況越好。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進行健康教育干預前健康知識得分均較低,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實施健康教育干預后兩組的健康知識得分均顯著提升,且觀察組的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
表1 兩組患者的健康知識得分(±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健康知識得分(±s,分)
組類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3 49.31±3.15 85.03±4.57對照組 33 49.40±3.19 63.21±3.82 t-0.008 19.537 P->0.05 <0.05
高血壓是一種嚴重危害居民健康的疾病,其并發(fā)的腦出血危害較大。由于高血壓患者多出現(xiàn)一系列并發(fā)癥且治療周期較長,因此,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chǔ)上引入健康教育干預成為提高高血壓患者綜合治療的重要措施[3]。傳統(tǒng)的健康教育方式多簡單的遵循科室規(guī)章制度與醫(yī)囑來實施,實施過程中缺乏程序化。程序化健康教育則是從患者的角度出發(fā),為患者做出必要的程序化健康教育安排。在高血壓健康知識講授上一方面考慮到患者學習的集體需要,另一方面也考慮到個體學習要求;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教育學的基本規(guī)律,即程序化的循序漸進。從而讓患者能夠全面掌握與高血壓相關(guān)的健康知識[4-5]。同時,程序化健康教育也引導患者在留院觀察治療期間進行飲食、睡眠等方面的自我優(yōu)化護理。從而在心理上、飲食上、睡眠上對患者進行全面的健康知識傳授,以綜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通過本文的研究顯示,實施健康教育干預后兩組的健康知識得分均顯著提升,但觀察組的得分高于對照組。因此,在高血壓護理工作中引入程序化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提高綜合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