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進 楊振興 萬定 黃德俊(通訊作者)
(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 寧夏 銀川 750004)
重型顱腦外傷的臨床發(fā)病率較高,屬于危重癥疾病中的一種,臨床表現主要有惡心嘔吐、意識障礙、肢體運動障礙以及癲癇等[1]。臨床中常用的治療方式為標準外傷大骨瓣減壓手術,隨著醫(yī)學水平的不斷提升,高壓氧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也逐年普遍,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腦組織損傷情況[2],促進患者血液循環(huán)。將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9月收治的66例重型顱腦外傷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探究重型顱腦外傷患者臨床治療中高壓氧聯(lián)合標準外傷大骨瓣減壓術的臨床應用效果。
將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9月收治的66例重型顱腦外傷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其按照入院順序分兩組,對照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齡49~85歲,平均年齡(67.5±2.1)歲;研究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齡48-86歲,平均年齡(67.8±2.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符合臨床研究要求。
對照組實施標準外傷大骨瓣減壓手術進行治療,患者手術體位為俯臥位或者仰臥位,在全麻下進行手術操作,根據患者病灶位置選擇切口位置,將患者顱骨充分暴露之后進行開創(chuàng),大小控制在15~10厘米,將患者受損的腦組織以及血腫組織進行清除,對腦疝位置進行復位后進行減張縫合,去除骨瓣后進行減壓處理,放置引流管后進行閉合顱骨及切口;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增加高壓氧進行治療,高壓氧艙治療過程中大氣壓需控制在2個之內,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平穩(wěn)情況下進入高壓氧艙,通過氧氣面罩指導患者進行吸氧,吸氧時間為80分鐘,共計吸氧次數為兩次,兩次吸氧之間保持10分鐘休息,每天治療一次,連續(xù)治療10天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之后需停止治療2~3天,根據患者病情狀況調整療程,一般在2~12個療程之間。
使用GCS評分表對患者意識情況進行評定,統(tǒng)計66例患者治療前后GCS評分比較,分組計算治療前后評分均值后進行組間對比;統(tǒng)計66例患者治療后預后情況,恢復良好:患者恢復正常生活,僅存在輕度缺陷情況;中度殘疾:患者存在中度殘疾情況,仍可進行獨立生活,能夠在一定保護下進行適當工作;重度殘疾:患者精神狀態(tài)較為清醒,存在重度殘疾情況,生活無法自理;植物生存:患者處于植物生存情況,僅有微小反應,眼睛偶爾能夠睜開。分組計算各類預后情況統(tǒng)計進行組間對比。
數據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GCS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GCS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GCS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GCS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治理前 治療后研究組 33 6.79±2.01 13.24±3.86對照組 33 6.69±2.13 9.74±2.48 t 0.196 4.382 P 0.845 0.000
研究組預后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n(%)]
標準外傷大骨瓣減壓手術在重型顱腦外傷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時間比較長,在臨床治療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有助于對患者顱內病灶組織的清除,緩解患者神經壓迫以及血腫等情況,對于臨床手術效果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但是部分患者實施減壓手術之后會出現感染以及炎性等情況,嚴重影響著患者的預后恢復。高壓氧在其臨床治療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血腦屏障的通透性,改善患者顱內積水情況,平衡患者電解質異常情況,緩解患者的心臟負擔[4]。
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后GCS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患者治療后預后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高壓氧聯(lián)合標準外傷大骨瓣減壓手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患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意識障礙情況,提升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促進患者預后恢復。
綜上可知,重型顱腦外傷患者臨床治療中實施高壓氧聯(lián)合標準外傷大骨瓣減壓手術具有顯著效果,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