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筱艷
日出時,梅·塔克騎上馬,趕往樹間村邊上的樹林。每隔十年她就要往那片樹林里去一趟,與她的兩個兒子邁爾斯和杰西碰頭。
中午時,溫妮·福斯特——樹間村那片樹林的主人家的千金——終于忍不住了,決定要試試離家出走。
日落時,一位陌生人出現(xiàn)在福斯特家的大門口。他要找人,但沒有說找誰。
這是一本書的開頭,它提出了故事中的三條線索:農(nóng)夫要去找丈夫和兒子,富家千金出走了,陌生人要找人。這三條線索初看來可謂風馬牛不相及,卻也勾起了讀者強烈的好奇心。好的故事,開頭十分鐘內(nèi)就會深深地吸引讀者的目光,而這個故事,只用了一分鐘。
它將三條線索有機地編織在了一起,成為一個富有哲理意義又生動好讀的故事,它就是兒童文學界“諾貝爾文學獎”級別的好作品,納塔利·巴比特的代表作《不老泉》。
故事以那樣特別的三條線索交待開頭,作者的筆就順著這三條線寫了下去,三條線索如三條小溪,先是分開的,各自向前延伸流淌,讀者們并不能一眼望去而得知情節(jié),只能順著小溪走下去,然而走著走著,突然意識到,第一條小溪與第二條交匯了,而它們又匯成了一條更寬闊,水流更豐沛(pèi)的溪流,繼續(xù)往前,然后,它與第三條小溪又匯合了,此時,小溪成了河,河水激蕩有力,甚至可以說是澎湃,而這正是故事的高潮處,我讀《不老泉》,既為故事的離奇曲折而動容,更為作者強大的敘事功力所折服。
化繁為簡的敘述
我們來欣賞這樣一個片斷:
“就是在蓋房子時我們才第一次發(fā)現(xiàn)有些不對勁兒?!泵氛f,“杰西從樹上摔了下來……”
“我爬到一半高,”杰西搶話“想先鋸掉些粗樹枝,再把整棵樹砍下來。就在這個時候,我一下沒扶穩(wěn)掉下來了……”
“他一頭栽到地上,”梅打了個顫,“我們以為他準得摔斷脖子,沒想到居然連一根頭發(fā)也沒傷著!”
“沒多久以后,”邁爾斯接過話說,“有一天傍晚,有一群獵人經(jīng)過。我們家那匹馬正好在林邊吃草,然后他們開槍打中了它。他們說是把馬看成鹿了,你信嗎?不過重點是,馬沒有被打死。子彈穿過它的身體,但竟然連塊疤也沒留下?!?/p>
“后來是我爸被蛇咬了……”
“杰西吃了毒蘑菇……”
“我還把自己割了一刀,”梅說,“還記得吧?切面包的時候割的?!?/p>
不過,唯有已消逝的時間才讓他們感到最不安。他們開墾好農(nóng)場,住了下來,也認識了很多朋友。但十年過去,又二十年過去,他們才肯相信自己真的很不尋常。他們幾個人一點兒也沒變老。
“我那會兒有四十好幾了,”邁爾斯傷心地說,“結(jié)了婚,有兩個孩子。可我的樣子看起來還是二十二歲。我老婆最后認定我是把靈魂出賣給了魔鬼,于是離開了我,走了,把孩子也帶走了?!?/p>
“還好我從沒結(jié)過婚?!苯芪鞑辶艘痪?。
“我們的朋友也一樣,”梅說,“他們疏遠我們,還傳言我們一家都中了巫術(shù),中了邪惡魔法,亂七八糟的。不過,也難怪他們,最后我們被迫離開了農(nóng)場。我們不知道要上哪兒去,就順著來的路往回走,流離浪蕩的,像個吉普賽人。后來我們回到這兒的時候,這里當然變了很多。很多樹都被砍了,周圍也有人住下了,還有樹間村——當時還是個新的村子。路那時也已經(jīng)有了,但頂多只是條被牛踩出來的小路。我們走進被砍剩下的那片樹林露宿,當我們再次看到那片空地、那棵大樹和那口泉的時候,就想起了以前的事?!?/p>
這一段文字,用以交待塔克一家的離奇經(jīng)歷,那錯綜復雜的線索,貫穿近百年的情節(jié),就借人物之口緩緩道來,百年的光陰在文字間倏(shū)忽而過,但你讀時并不會覺得粗糙,并不會覺得潦草,媽媽的敘述,小兒子的插話,媽媽接著補充,大兒子提及新的話頭,然后又是小兒子說,媽媽說,大兒子說,中間是作者簡潔而又沉重的插敘,最后是媽媽傷感的講述,讀時你會覺得像在觀看電影中的一場戲,人物的聲調(diào)、表情、往事的閃回,畫外音,那個一直沉默的父親,等等,讓這段經(jīng)歷的交待既迅捷又舒緩,既簡白又凝練,既樸實又豐富,讀者們一氣讀下來,就如同跟隨著塔克一家走過了那近百年的歲月一樣。
一部好作品,是不會僅靠故事情節(jié)來取勝的,故事必得承載著意義,承載著作者自己的思考以及她想傳遞給讀者的思想。從這點上看,《不老泉》也是一部真正的優(yōu)秀作品。
關(guān)于生命的思考
你不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你真的來到了不老泉邊,喝了泉水你就可以長生不老,永葆青春,你會喝嗎?
《不老泉》就將這樣的一個有關(guān)生命的思考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擺到了我們的面前。
書中的主人公小溫妮正面臨著這樣的一個問題:她偶遇到喝了不老泉的塔克一家,他們都非常喜歡溫妮,也希望有新的成員加入這個近百年的、奇異地不再有人老去也永不會有新成員出生的家族。而故事開始時那個問路的陌生人,為了這樣的一個長生不老的機會,不惜以身犯險。但是溫妮最終還是拒絕了塔克一家,她選擇了有盡頭的生命,選擇了慢慢老去,走向死亡。為什么?
作者并沒有說教,而是在故事中給出了答案,作者越是寫塔克一家人所經(jīng)歷的生命之難之苦,越是寫他們即將面對的陰謀和危險,讀者們越是對他們的經(jīng)歷感同身受,漸漸地,我們不再羨慕他們的長生不老,我們不再希望自己也落入那樣的命運,我們渴望成長,渴望經(jīng)歷生命中的新事物和新的人,渴望走進新的歲月里去,不再懼怕老去,不再懼怕死亡,正如塔克所說:
“死亡是轉(zhuǎn)輪的一部分,就在誕生的旁邊,一個人不能只挑選他喜歡的那些,而不管其它的部分。參與這全體本是一種福氣,只是這份福氣卻跳過我們家。生活雖是一種沉重的工作,但落在一旁,像我們現(xiàn)在一樣,不但無濟于事,而且一點意義也沒有。如果,我知道如何爬回轉(zhuǎn)輪的話,我會馬上爬回去。你要活著,就不能脫離死亡?!彼说穆曇敉蝗淮謪柶饋恚骸八阅悴荒馨盐覀兡壳斑@種情況,叫做活著。我們只是一種存在,如同路旁的石塊一樣,是一種簡單的存在?!?/p>
越是經(jīng)歷就越希望活著,而不僅僅存在,所以,我們讀到,小主人公溫妮的情感在慢慢變化著,先是驚訝,然后是驚喜,再到恐懼,最后是同情。
在與塔克一家的相處中,溫妮學會了正視生命中的痛苦,也接受了人必得死亡的事實。她為了讓塔克一家有充足的時間逃跑,自愿頂替梅待在牢房里:
“她不敢睡,生怕會在夢中踢開毯子暴露了自己,連累塔克一家。她就一直躺在那里,睜大眼睛,心跳如鼓。她永遠不會忘記雨點打在監(jiān)獄房頂?shù)穆曇?,不會忘記木頭潮濕的氣味,不會忘記拯救塔克一家的那一片漆黑,不會忘記強忍住咳嗽有多困難。”
溫妮的這段經(jīng)歷也將永遠留在我們讀者的心里。
七十年后,當塔克一家經(jīng)過溫妮的墳墓,看到上面的墓志銘時,這個故事也圓滿了,我們對這個故事的期待也真正地達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