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中旬,有網(wǎng)友爆料稱,在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qū)仙閣社區(qū)的圍墻上出現(xiàn)了一幅以“司馬光砸缸罰款二十”為標題的普法宣傳畫。此事隨即引發(fā)眾多網(wǎng)友的質疑。
據(jù)悉,張貼這張宣傳畫的初衷是當?shù)厮痉ň窒肜脡筮M行普法宣傳,其欄目的名稱是“當歷史典故配上現(xiàn)代法律”,墻報通過文字和圖畫來說明“司馬光砸缸”的典故如果對照今天的法律,司馬光是要被處以二十元罰款的。而宣傳畫上引用的法律依據(jù)是《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6條的條文:“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對此,有網(wǎng)友質疑,到底人重要還是缸重要?隨即仙閣社區(qū)居委會回應稱,不要吹毛求疵,宣傳畫有警示作用,“沒有什么不合適的”“沒有誤導”。
在輿論的廣泛質疑下,2月21日,廈門思明區(qū)司法局稱,鑒于該宣傳畫引發(fā)了不好的社會反響,已將其撤下,將重新設計更換。
普法不能強行“創(chuàng)新”
“司馬光砸缸罰款二十”無疑是對歷史典故的曲解。如果說對歷史典故一知半解會貽笑大方,那么曲解則不僅達不到普法的目的,還會誤傷傳統(tǒng),誤導公眾。近年來,一些普法宣傳以及城市文明宣傳鬧出笑話的案例不在少數(shù),這些行為通常被指是不“走心”。而現(xiàn)在來看,個別地方的做法,何止是不“走心”,簡直是不“長心”。
“司馬光砸缸罰款二十”的普法語最初被網(wǎng)友質疑時,社區(qū)居委會的回應相當強硬:該宣傳畫并無不妥,不要吹毛求疵。這一回應或許只是個別工作人員“逞一時之快”,卻意外透露出一種高高在上的普法心態(tài)。然而,普法絕不是一種單向度的“灌輸”,如果不容批評,甚至拒不認錯,普法效果只會適得其反,也會對普法機構的公信力形成自傷。
普法是一項需要慎重對待的嚴肅工作。近年來,不少普法機構已經(jīng)意識到流于形式、空洞、八股化的普法宣傳的低效,創(chuàng)新普法已被提到新的高度。但由“司馬光砸缸罰款二十”式失敗案例來看,我們得警惕走向另一極端——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不能只顧著方便“用典”就強行扭曲傳統(tǒng)和常識。
“損毀公私財物”不是必然構成違法
“司馬光砸缸罰款二十”錯在哪兒?首先錯在違背法律常識?!皳p毀公私財物”并不必然構成違法,比如為了救人砸破車窗玻璃,或者為了救人砸破水缸。這是生活常識,也是法律常識,因為法律上有一個“緊急避險原則”——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已而采取的損害較小的另一方的合法利益,以保護較大的合法權益的行為。在刑法領域,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在民法領域,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的人承擔民事責任。
用現(xiàn)在的法條來審視“司馬光砸缸”,顯然,一口水缸和一條人命相比簡直不值一提,面對“正在發(fā)生的危險”,司馬光“不得已”而采取砸缸的救人行動,完全符合緊急避險的構成要件,不僅屬于合法的緊急避險,而且屬于高尚的見義勇為,不僅不該受到處罰,反而應該受到表揚。
其次,“司馬光砸缸罰款二十”還具有導向性錯誤?!八抉R光砸缸”既是見義勇為,更是“見義智為”的典型。近年來,面對“老人倒地扶不扶”“別讓英雄流血又流淚”等社會輿情,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在大力弘揚見義勇為精神,為此各地不斷提高見義勇為獎勵標準,紛紛出臺“好人法”為見義勇為保駕護航,同時大力提倡“見義智為”。在此背景下,所謂的“司馬光砸缸罰款二十”無疑是在唱反調,混淆視聽、誤導公眾。在這幅宣傳畫中,甚至只強調司馬光應被罰款,無只言片語肯定他的見義勇為,這種顛覆“三觀”的宣傳只會給公眾尤其是青少年造成負面影響。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9年4期